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凿壁偷光的故事,佩服匡衡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然而老师一般不会告诉你,曾经那个凿壁偷光的小孩长大之后的事情,因为害怕你们失望。
匡衡是一个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但是因为家庭贫困,没钱去上学堂,靠着和一个识字的亲戚,才学到了一点东西。甚至就连书都是靠打工借来看的,后来匡衡成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没有办法一整天去学习。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能看会书,奈何家中实在贫穷,就连煤油灯都没有,这可愁坏了匡衡。偶然的机会,破碎的墙壁壁缝透过来了邻居家的灯。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而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凿壁偷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然而长大后的匡衡却令很多人失望不已,就连老师一般都不会告诉我们,害怕我们失望。靠着刻苦好学的精神,长大后的匡衡走上了仕途,但是这条路刚开始却并不平坦,经过九次考试,匡衡才勉强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职位非常低,但是匡衡凭借自己对《诗经》的独特理解,深得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欢心。
所以在汉元帝上位之后,匡衡的仕途之路才开始变得平坦起来,一路高升。面对一些难题,为皇帝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得到了汉元帝的赞赏,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而后几年,凭借这汉元帝的喜爱,匡衡的职位又上升为御史大夫,当丞相病逝后又代为丞相,帮助皇帝处理一些全国政务。谁都想不到当年那个穷小子竟然能成为位极人臣的典型。从这一点,匡衡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随着职位的高升,匡衡的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大,与宦官勾结为自身谋取利益,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忘了小时候受过的苦,反过来怂恿汉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长大后,我们成为了曾经最讨厌并且不想成为的人”。匡衡仗着汉元帝的宠爱肆意妄为,尽管做坏事也无人敢弹劾。直到汉成帝上位,他被弹劾,被以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的"专地盗土"的罪名,被免为庶人,一无所有的回到曾经的家乡,不久便病死了。
恐怕连匡衡都没想到自己辛苦努力得来的一切,到最后因为自己的贪念而毁于一旦。这样的结局怪不得就连老师都不想告诉我们,因为真的是太令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