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陈阿姨怎么也想不到,含辛茹苦帮儿子带了六年孩子,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她为儿子一家倾尽所有,却得不到儿媳的一句感激,最终心寒地离开了那个她曾经全心付出的家。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位母亲如此心寒?
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婆媳矛盾?
陈阿姨和老伴都是农民,在保定务农,他们早早为自己购买了养老保险,老了也能拿到退休金。
儿子结婚时,他们二老更是倾囊而出,拿出了所有积蓄,支持儿子在城里买房安家,操办婚礼。
他们想,反正老了有退休工资,不用担心养老问题,能帮儿子一把是一把。
儿子结婚后,陈阿姨和老伴继续留在乡下,经营着一家生意还不错的饲料店,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儿媳怀孕生子,住院的费用都是陈阿姨老两口承担的,“我们不能白做爷爷奶奶”,陈阿姨这样想着。
她又去城里照顾儿媳坐月子,所有开销也都是她一人承担。
儿媳出月子后,小夫妻俩和陈阿姨商量,希望她能帮忙带孩子,因为儿媳的父母“身体不好”,无法照顾孩子。
陈阿姨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只要儿子儿媳需要,她义不容辞。
就这样,陈阿姨离开了乡下的老伴和饲料店,住进了儿子家,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带娃生涯”。
在儿子家,陈阿姨不仅要照顾孙子,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
不仅如此,她的经济负担也很重。
儿子的工资都交给儿媳管理,儿媳刚开始还会给陈阿姨一些买菜钱,后来就经常忘记了。
陈阿姨不好意思开口,只能自己掏腰包买菜做饭,补贴家用。
她想,反正自己和老伴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他们的钱不都是儿子儿媳的吗?
时间过得飞快,孙子上小学了,陈阿姨的负担稍微轻了一些,但每天接送孩子、洗衣做饭,依旧忙个不停。
这六年里,陈阿姨和老伴几乎把所有积蓄都贴补给了儿子一家,却从未听到儿媳一句感激的话。
相反,儿媳经常给自己的父母买各种东西,而她的父母,在陈阿姨看来,身体硬朗得很,只是好吃懒做。
有一次,儿媳的母亲过生日,儿媳特意买了一对价值5000元的耳环作为礼物。
陈阿姨无意中听到儿子儿媳的对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和老伴为儿子一家付出了一切,却从未收到过任何礼物,而亲家什么都没做,儿媳却如此大方。
这种对比,让陈阿姨心里很不好受。
后来,儿子去厨房倒水时,陈阿姨忍不住问起岳母生日的事。
儿子说,儿媳已经订好了酒店,准备一家人和岳父母一起庆祝。
陈阿姨感叹说自己都没过过生日,儿子一听,立刻记下了母亲的生日,并表示要为她庆祝,还要把乡下的父亲也接来,一家人好好聚一聚。
陈阿姨听了很高兴,觉得儿子心里还是有父母的。
她赶紧给老伴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并嘱咐他自己过来,不要麻烦儿子去接。
老两口还商量好,生日宴的费用他们自己承担,不让儿子儿媳破费。
就在陈阿姨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她听到了儿子儿媳在房间里的争吵。
儿媳大声抱怨:“她一个乡下老太太,过什么生日啊!
你知道去大饭店里吃一顿要花多少钱吗?
你还自作主张,花2000块钱给她买了生日礼物,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
”儿子反驳道:“就许每年给你妈过生日,却不能给我妈过一个生日?
我妈在这里出钱出力,没功劳也有苦劳,我们为她做什么了?
”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儿媳甚至哭着喊着要离婚。
陈阿姨躺在床上,听着这一切,心里又意外又难过。
她明白,儿媳故意说这么大声,就是想让她听到。
她越想越心寒,最终给老伴发了信息,让他明天别来了,她要回乡下,两人简单吃碗面条就行了。
第二天清晨,趁着儿子儿媳还在睡觉,陈阿姨默默收拾行李,离开了儿子家。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去过儿子家,也不再帮他们带孩子,更不再贴钱给他们。
她和老伴回到乡下,守着饲料店,过起了平静的晚年生活。
陈阿姨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在处理婆媳关系时,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老年人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一个家庭中,互相理解和尊重究竟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