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吕仁和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肾系疾病
1.急性肾盂肾炎
无论是血行或逆行感染所致,常见有中满症状和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热、尿痛、大便干结、舌暗红苔薄黄、脉数等热毒症状,逆行感染者尤为明显。吕老师常用加味四逆散,并用连翘、生地榆、赤茯苓、石韦各 30g,紫花地丁15g,生大黄(另包,便畅则去)10g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2.慢性肾盂肾炎
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有尿路的外伤、解剖上的畸形等而易形成慢性过程。常有腰酸乏力,中腹胀满,口苦,二便不爽,舌暗苔黄等外邪未解而正气始伤的症状。吕老师常用加味四逆散伍狗脊15g,续断10g,牛膝、泽泻各15g,猪苓、茯苓各20g,石韦、连翘各30g等。
3.急性膀胱尿道炎
除有尿路刺激症外,本病常有下腹胀痛,大便秘结,中满,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毒盛和气机不畅的症状。常以加味四逆散加连翘、紫花地丁、赤茯苓、石韦各30g,荔枝核、橘核、大黄(另包,后下)各10g等。
4.慢性膀胱尿道炎
多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迁延不愈发展而来,除下腹胀满,小便频急,夜间尤甚,大便不爽等症状外,常有中满,舌暗苔白,脉沉。吕老师多以加味四逆散配以香附30g,乌药10g,橘核、荔枝核各10g,泽泻20g,石韦30g,猪苓30g等。
5.慢性前列腺炎
常见有尿频,尿有余沥,舌体胖大质暗,脉沉弦。并有中满,吕老师常以加味四逆散配以荔枝核、橘核各10g,石韦30g,木蝴蝶10g,连翘30g,皂角刺、穿山甲各10g等。
6.二阴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前后二阴紧缩抽痛,二便不利,舌暗苔薄黄,脉弦。并有中满者。吕老师每以加味四逆散配以生龙牡各30g(先煎),钩藤20g,杜仲15g,全蝎8g,地龙、酸枣仁各30g。
7.多囊肾
这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的疾病,平素不易发现,在确诊时多伴有肾功能受损害的表现,且有腰酸胀痛,多并发中满。舌胖大质暗苔滑腻,脉弦滑。吕老师用加味四逆散加狗脊15g,牛膝20g,丹参30g,川芎、佩兰各15g,泽泻、泽兰各20g进行辨治。
输尿管结石,多出现腰腹绞痛,时有坠胀感,尿痛,尿血,大便秘结,舌暗苔薄黄,脉沉。并有中满。用加味四逆散配以金钱草、海金沙、石韦各30g,鸡内金10g等。
[杨晓晖.吕仁和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肾系疾病撮要,辽宁中医杂志,1996,23 (9):387]
马山经验
马山主任医师近20年来致力于中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一定经验。分为以下三种证型进行论治。
功能性胆汁反流性胃炎,选用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味:柴胡、枳实、白芍、甘松、 连翘、延胡索、半夏、陈皮、茯苓、三棱、莪术、高良姜、香附、肉桂、干姜各10g,丹参30g,甘草6g。合并慢性胆道病者加郁金15g,山楂12g,大黄8g。每日1剂煎服或制片。
胃手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用自拟养阴活血汤:沙参、乌梅、山楂、木瓜各15g,石斛、肉桂、吴茱萸、红花、桃仁、莪术、当归、川芎、赤芍、三棱各10g,黄芪、丹参各30g,细辛3g,甘草6g。
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所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用四逆散加甘松、片姜黄、三棱、莪术、川芎、当归、红花、槟榔各 10g。
[柳梅,马群.马山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3,1(1):10]
马文滋经验
对胃下垂的治疗,世人均以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为辨,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论治,其取效者实属罕见。马老则一改补中益气之论,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法,以四逆散加减论治,每每唾手取效。胃下垂属肝脾胃同病,而肝藏血,脾统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病之初起多在气分,且轻而易治,日久则由气及血,当气血同治。其具体治法则以理气健脾、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适当加减。
主要症状:脘腹痞满疼痛,甚则痛引两胁,乏力纳差,肠胃间水声辘辘,嗳气呕恶,舌苔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加云茯苓、炒白术、猪苓、陈皮、半夏、生姜、炒莱菔子、紫苏、槟榔。方中柴胡疏达肝气:枳实、槟榔行气消痞;芍药、甘草平肝缓急,和中止痛,以调和肝脾。
湿性黏滞,非温不化,故加云茯苓、炒白术、猪苓健脾利水;陈皮化痰醒脾;半夏、生姜化痰和胃止呕;炒莱菔子降气行滞;紫苏宽中理气。胸闷者去紫苏加瓜蒌以宽胸理气。如气郁日久则化热,肝胃郁热逆而上冲,则吞酸嘈杂,口干苦,烦躁易怒,可加海螵蛸制酸和胃,山栀子、黄芩清泄肝胃之热。气郁日久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可表现为针刺样疼痛,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吐血便黑,则为危重之证,当急加白及、地榆炭、海螵蛸以止血为第一要务。再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若舌紫脉涩者,加三七化瘀止血,舌淡脉弱者,加灶心土以温经止血;舌红质光,脉细数者,去云茯苓、半夏、生姜,易利湿而不伤阴的薏苡仁、佩兰、泽泻,加阿胶、牡丹皮、生地黄以凉血止血。
[马彦伟.马文滋老中医治疗胃下垂经验,陕西中医,1992,13(1):24]
羊燕群经验
便秘临床常见,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按其病因病机,中医学又将其分为热秘、冷秘、气秘、虚秘等证型。目前临床上气秘比较常见,这型患者,多平素体健,不好运动,整日静坐,初发病时,往往以排便次数减少常见,而腹无所苦,时日一久,则腹满、时时有便意而排出困难,大便或结或不结,甚则引起肛裂、便血,但全身症状仍不明显。陈瑞春教授对这类病人一般以四逆散加味治疗,功效迅捷。
李某,男,76岁。退休工人。2003年7月12日初诊。自述便秘半月,腹胀,口不干,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处方:柴胡、枳壳、白芍、杏仁、桔梗、厚朴、藿香各10g,火麻仁、虎杖各15g。7剂,水煎服。二诊:服药1剂后即觉肠鸣蠕动,排出干硬大便数粒,其后转为软便,日1~2次,腹胀消失,舌苔转薄。守方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
陈某,女,18岁。2003年7月21日初诊。自述素来排便不规律,现大便干结2周,前日努挣排便引起肛裂,现肛门灼痛,便血,余无异常不适。舌淡红、苔薄净。处方:柴胡、枳壳、桔梗、杏仁、郁李仁各10g,赤芍、虎杖、火麻仁、生槐花、地榆各15g,生甘草5g。7剂,水煎服。二诊:大便转软,每日1次,便血已止。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其加强运动,养成每日排便之习惯。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寒热之象不显,肝脾不调、气机不顺实为其病之本,而肠燥津亏、便结难出其病之标。脾主中焦,为中焦之枢纽;肝主疏泄,通畅条达全身气机。肝脾调和,气机通畅条达,则肠腑通顺,大便无所停滞,亦无干结之理。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本为阳郁四逆证之主方。陈老认为柴胡、芍药为肝药,枳实、甘草为脾胃药,又柴胡、枳实一升一降,全方疏肝理脾,和营消满,用治此类便秘正切合辨证。肺与大肠相表里,再合以桔梗、杏仁,开宣肺气而行大肠之滞气,以期提壶揭盖之效;加虎杖、火麻仁、郁李仁等清热润肠通便,以解便结难出之急;若有肛裂、便血者,再加地榆、生槐花以清热凉血止血;腹胀满者,加厚朴以降气除满;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以芳香祛湿。
[羊燕群.妙用四逆散治便秘,浙江中医杂志,2004(11):494]
— THE END —I 版权声明:本文选摘自《名医用名方》,张栋、宋春燕主编,人民军医出版 社2010年4月出版。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