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杨培川 2022-06-08 16:21:01

1976年发掘的河南安阳西北商代王墓,共有1400多个人祭坑,殉葬的奴隶大半是未成年儿童,考古发现殉葬的方式是砍头、锯断手足、带刑具等。

 

这个商代王墓白骨累累,惨不忍睹。

考古推断该王墓的殉葬,是杀殉和生殉分步进行,生殉就是活埋,杀殉就是让奴隶面对墓主跪着,再砍掉头颅。

统计该王墓被砍下的头颅有73个,还有很多碎骨无法统计。

河南安阳殷墟,基本上每发掘一座王陵,都有殉葬,一般是上百或者三五百。

安阳武官村,在1976年时就发现181个人祭坑,尸骨统计有2000多人。

确定殉葬制度的存在,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和典籍记载,其中考古发掘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明确的证明。

从考古发掘来看,殉葬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里面埋葬着一个青年女子、一个中年女子和一个老人,这被认为是殉葬的。

从目前已有的信息和发现看,殉葬应该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殉葬规模的风行、残酷,则是以奴隶制时期为最。

 

在墓中殉葬可以被考古发现,还有一种拿人祭祀的方式是无法统计的,这既是“杀祭”,也叫做“人牲”,就是把人当成畜生一样,在坟墓前或者神灵雕像前杀掉祭祀,从古至今这种方式一直延续,比如三牲牛羊猪狗等祭祀先祖,只是奴隶制时期,普遍是使用奴隶。

根据甲骨文记载,奴隶主和诸侯王,用以祭祀的奴隶,达14000人,这还是很多典籍缺失的情况下,即使保守推断,奴隶制时期被用来祭祀和殉葬的人,恐怕不比战争死亡的少。

奴隶制时期殉葬记载最多的是商朝和周朝,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人本思想萌芽,殉葬规模才有所减小。

《墨子•节丧》: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春秋时期,秦武公殉葬66人,秦穆公177人,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秦武公)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秦穆公)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以良臣子以三人名曰奄息、仲行、虎,从死七十二。”

秦国三良就是3名大臣,就连大臣都不能避免被殉葬,大多数殉葬者都不是自愿的,历史上自愿殉葬的不是没有,但是极少,秦国百姓有一首《黄鸟》,来同情秦国三良的。

 

这些都是有关周朝的典籍记载,再看更有力的实物考证。

周朝的曾侯乙墓,殉葬的21人,全部是女性,且是青少年,据推断是侍妾舞女之类。

雍城秦公大墓,殉葬164人。

晋景公在厕所跌死,一个小臣把他背出来,大臣就把这个小臣给晋景公陪葬了。

楚灵王死后,申亥的2个女儿给他陪葬了。

春秋五霸,都有殉葬者,齐桓公、阖闾和宋文公等都概莫能外。

孔子“始作俑者”和儒家仁爱的矛盾思想,对殉葬的减弱。

周朝殉葬规模比商代减少,儒家应该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孔子并不赞成改变殉葬制度,具体见《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意思是那个开始用陶俑殉葬的人,不应该断子绝孙吗?

实际意思就是“不能用陶俑代替殉葬,维持现有的奴隶、近臣、女子殉葬,才不会断子绝孙”。

直到现在,“始作俑者”这个成语,一直都是“最开始做坏事的人”,而从人本思想来看,它应该是“一开始做好事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孔子不赞成废除殉葬制度,但儒家思想确实或多或少对殉葬有消减作用,这是非常矛盾的。

因为儒家思想对贵族诸侯打出了“死后本无知”、“生者应仁爱”的口号。

典型案例就是《战国策•秦策》,宣太后宠幸面首魏丑夫,要用后者殉葬,名士庸芮进行劝说,说死后万事皆空,魏丑夫得以幸免。

即是说,奴隶制社会殉葬盛行的根本原因,是贵族诸侯们相信,被殉葬的奴隶,在死后还会继续服侍墓主人,儒家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儒家强调现世,不讲来生。

另外《礼记•檀弓下》还有两个案例,其一,陈尊没有听从父亲用两个婢女殉葬的嘱咐,他认为不符合礼制。其二,齐国大夫陈子车死后,弟弟陈子亢反对并取消了嫂子和管家用婢女殉葬的做法。

礼记为儒家六书之一,足见春秋时期,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实际行动上,殉葬的案例和规模都在减少,主观原因是儒家等人本思想萌芽,客观原因是,奴隶们或局部或整体的反抗在加剧,贵族大夫们不得不有所收敛。

秦代的名义废除殉葬,而实际殉葬的更加酷烈。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除用人殉葬制度,但不仅名亡实存,还愈演愈烈。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意思是秦始皇后宫没有子嗣的嫔妃,都不适合放回民间,都要殉葬。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一上位就造骊山陵,耗时30多年,耗人力70多万,胡亥为了不让10000多名工匠泄露陵墓机密,把他们全部堵死在墓道中。

西汉刘向,著书严谨,又距离秦朝很近,他是这么说的: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又多杀宫人,坐埋工匠,计以万数。”

按典籍推论,秦始皇的殉葬人数,应该是历史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

胡亥为了打击异己,还让一些大臣殉葬。

尽管没有考古发掘,但秦始皇陵殉葬人数很多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中应该包括大量嫔妃、工匠和臣子。

汉代明令禁止用人殉葬,殉葬规模再次减少。

《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刘元在死前,逼死16个奴婢为自己殉葬,汉宣帝立马撤销了刘元一族的封国。

目前发掘的汉代诸侯王中只有一例殉葬,就是1971年发掘的洛阳东关汉墓,男女各5人,共10人,是被活埋的。

 

汉朝时期管辖不到的地方也有殉葬,比如南越国,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都有发现,1983年发掘的广州南越文王墓,里面殉葬的有10多人。

总的来说,汉朝的殉葬案例和人数,比商周秦大大减少,用人殉葬不符合礼制和法令,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究其原因是汉代从思想上对殉葬有了转变。

《汉书•杨王孙传》记载了西汉学者杨王孙的《裸葬论》:

“吾死以布囊盛尸,倾埋土中足矣。”

“(劝达官贵人)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

暴骸,即是曝尸荒野。

刘向《汉书•楚元王传》:

“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也就是说,西汉反对厚葬、用人殉葬的根本动机,是因为厚葬,很大概率会招来盗墓贼,会让人挖掘,薄葬反而不会引起人们去挖掘的心思和财物驱动。

西汉学者正是用这套理论,让一些贵族摒弃了殉葬和厚葬。

三国南北朝承汉遗风,受佛影响,帝王将相开始拒绝殉葬。

曹操曹丕死后,没有陵寝,没有殿园,没有殉葬,以山为伴。

诸葛亮死后葬定军山,没有殉葬。

南北朝受佛影响后,丧事从简,没有用人殉葬,西魏文帝皇后像僧人一样圆寂,葬山崖。

北齐高祖高欢葬鼓山,不可否认有些统治者葬礼豪奢,但此时用人殉葬几乎不可见。

唯独吴国还有殉葬遗毒,《三国志•吴书》记载,陈武战死后,孙权命令陈武爱妾殉葬。

 

唐宋有逼迫女子殉葬的情况存在。

唐武宗李炎死后,王才人自缢,这是史籍记载中唯一自愿殉葬的女人,两人生前还算恩爱,或许这种说法还算可靠,除此之外,只要是殉葬,就没有自愿的。

宋高宗赵构死后,王太后逼迫最漂亮受宠的李氏、王氏殉葬。二女不愿,后赐两杯毒酒毙命,即所谓饮鸩,见《宋史》。

元代是否有殉葬,元史没有记载,但波斯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用了40名贵族女子殉葬。

不论如何,唐宋时期的殉葬,是处于一个比较隐晦的灰色地带,帝王将相都不会大张旗鼓地公开,但接下来的明朝就是例外。

明朝朱元璋大开用人殉葬的恶毒遗风,公然开人类历史倒车。

朱元璋儿子秦王死后,他下令2名王妃生殉。

朱元璋死后,《明史》记载殉葬嫔妃有40人。

朱棣死后,殉葬嫔妃30多人(另说16人)。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朱棣的殉葬者是用吊死,死前给一顿催死饭,她们捶胸顿足,恐惧无比,失声痛哭,闻者肝胆震颤。

如果说《明史》和李朝实录不可信,那我们就看明朝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的记载:

“太祖孝陵,凡妃嫔四十人,俱身殉从葬。”

明朝自己修的《明会典》对朱棣殉葬的记录:

“成祖十六妃,谥葬皆不可考,然皆祀于陵。”

此外明朝人的《罪惟录》和《万历野获编》,殉葬数目都相同。

 

朱元璋朱棣的殉葬者没有一个是自愿的,反抗的全部被太监强行自缢,对于不愿意殉葬死去的妃子,明朝还有灌水银,也就是汞,乌头酒,也就是药杀等方法。

明仁宗朱高炽有7个嫔妃被迫殉葬,明宣宗朱瞻基有10个嫔妃被杀殉葬,其中的郭爱,进宫只有一个月。

明英宗朱祁镇经历过瓦剌俘虏、回朝软禁等经历,相对更明白世态炎凉,夺门复辟后,朱祁镇废除了在明朝延续了6帝的殉葬制度。

本来,按照汉朝、三国南北朝到唐宋殉葬越来越衰微的趋势,到明朝是完全可以杜绝的,但是朱元璋等朱家人骨子里的反人类,又让殉葬制度和规模回到了商周秦时期,可谓倒退了2000年。

尽管朱元璋等陵墓还没有考古发掘,但是明朝有大量朱元璋、朱家王爷虐杀无数平民的史料,所以明朝大搞用人殉葬的恶俗,是事实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或许将来有一天这个历史事实更会大白于天下。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证明,明朝皇族的丑恶,不亚于清朝,甚至比清朝更恶劣,明朝的所有行动,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以天下为奴,以天下之人奉朱家,对当时平民和女子的蹂躏,胜过暴秦。

清朝殉葬沿袭明朝。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逼迫四福晋阿巴亥殉葬,因为阿巴亥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八旗中掌着三旗。

阿巴亥如果不死,她将一家独大,严重威胁到其他五贝勒的地位,多尔衮和多铎年纪小,便于掌控。

 

就这样,阿巴亥在他们逼迫下被吊死殉葬,她也不愿意死。

皇太极等贝勒为了掩人耳目,还另外再杀了两位皇妃殉葬,努尔哈赤殉葬者共3人,后金当时被视为野蛮,而更加文明的朱元璋,殉葬者是努尔哈赤的几十倍,实在讽刺至极。

《宁古塔志》载清朝殉葬制度:

“男子死,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妆而坐炕上。”

“倘不肯殉,则群起而扼杀之死矣。”

没有人愿意殉葬,清朝的逼迫殉葬,在程度上和明朝并无区别。

皇太极死后,有敦达礼、安达礼2人殉葬。顺治爱新觉罗福临死后,有2人殉葬,对比同期明朝帝王,人数大大减少。

综上,对于不愿意殉葬和反抗的妃子,历朝历代都是采取强迫手段,明朝女子和清朝女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被大幅度弱化,思想上三从四德加程朱理学和贞节观,行动上裹小脚残害身体,因此她们的反抗对于当时的执行者,根本就是无力的。

在殉葬方式上,有杀殉、生殉、人牲、活祭等多种称谓和方法,涉及活埋、药杀、勒死等多种残忍手段。

特点是,奴隶制社会的殉葬男性和女性都很多,封建社会的殉葬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嫔妃和宫女,而婢女,不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最容易被殉葬的。

历史轨迹是,商周殉葬大量风行,秦朝更加残酷,汉朝禁止并弱化,三国南北朝有灭绝迹象,唐宋若隐若现,明朝死灰复燃并愈演愈烈,清朝继之。

3 阅读:7076

评论列表

浮云云浮

浮云云浮

6
2022-06-24 20:20

这群杀人不眨眼的畜牲!

宵夜

宵夜

4
2022-06-22 02:24

安阳武官村,在1976年时就发现181个人祭坑,尸骨统计有2000多人。我怎么看不懂呢?[汗]

看着我嚣张 回复 06-23 09:46
你看懂了还要史学家干嘛?

中庸之道 回复 06-22 18:52
祭坑181个,内有2000多尸骨

平淡是真

平淡是真

4
2022-06-24 22:22

中华历史,有些是惨绝人寰的!后人当深思!

没肉的鱼

没肉的鱼

3
2022-06-09 02:22

你不想死就不死?

糖糖唐心怡

糖糖唐心怡

2
2022-06-09 23:13

赵构死后,王太后。。。??? 赵构死的时候都80岁了

江上雨飞

江上雨飞

2
2022-06-19 11:31

考古的会把这些白骨全部拿回家里去吗?

用户99xxx45 回复 06-29 11:18
考古的会把值钱的文物偷偷拿回家。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多!![鼓掌][鼓掌]

吃碗看锅

吃碗看锅

2
2022-06-27 19:08

惨无人道

大雨中雨小雨

大雨中雨小雨

2
2022-06-28 15:29

不仁,所以江山坐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