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百万系统下,我明白了贵涵LS5/8半世纪历久弥新的原因

耳边事数码情 2024-08-15 12:34:34

冰冷的石块、脆弱的木材与毛毡组合在一起,何以成为了为人提供庇护的坚固居所?

肌肉与骨骼的结合,为何既能构成有力的足,又能生出灵巧的手?

人类对“整体”与“部分”的哲学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著作《形而上学》中对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提出过的著名论点:ὅλον δέ τι καὶ οὐ μόνοντὸ συμπεπονημένον, ἀλλὰ τὸ ἓν ὡς ἀρχὴ,通常被认为是“整体论”思想的起源。

20世纪初,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将其归纳为一个如今更广为人知的观点——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在我看来也一定程度概括了Hi-Fi发烧友从耳机走向二声道系统、从Hi-Fi迈向Hi-End的审美与聆听经验的变迁。

包括我自己在内,绝大部分烧友在刚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器材评价体系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拆解”,逐帧去分析细节:高频是否通透?中频是否饱满?低频是否坚实?而器材越买越多,越玩越贵后,反而开始体会到,音乐的回放不是简单的刻画三频,一场古典大编制的重现也不仅仅是“好的管乐”+“好的弦乐”+“其他”的加叠。于是开始有了更多更玄虚的名词——“静谧性”“和谐性”“活生度”“流畅感”。

当音乐的还原被视作一个整体时,器材的“性格”与“面貌”也就开始被人感知。

法国FOCAL华丽又任性的高音、英国B&W高信息还原的中频、美国MAGICO强大的解析与瞬态、丹麦丹拿精准而又活生的空间,当我不再津津乐道这些顶级品牌最广为人知的某一特质时,我开始欣赏BBC。

关于BBC音箱与Graham Audio

关于BBC音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英国广播公司出于工作过程中的监听需求,授权不少品牌按照其标准来生产监听音箱。受累于耳机的发声特性和声音审美的变迁,现代烧友听到“监听”二字可能条件反射地会想到“干冷硬刺”的音色,但其实当年基于人声监听需求而设计的BBC音箱,在调音时都会将中频做得饱满且忠实、流畅,能量感也相对集中,这也构成了很多老一辈玩家对于“英国声”的最初印象。时至今日,大家对音响的审美其实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大动态与高频宽,这种自成一派的调音风格却依然为不少老烧所津津乐道,因而也催生了很多以“复刻BBC经典”为己任的品牌,Graham Audio贵涵(下称“贵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注重品牌历史的音响圈,成立于2013年的贵涵属于极其年轻的那一类,但架不住这个牌子的“后台”实在够硬。说真的,在“复刻经典”这方面,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能比贵涵更有底气的品牌了。其研发主理人Derek Hughes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BBC二代”,他的父亲Spensor是BBC的工程师,并参与制定了BBC监听音箱的标准,更是被称为“正统BBC音箱守护者”的思奔达的创立者。Derek自己也是出身BBC,从70年代起便和父亲一同工作,对于BBC音箱的核心技术、发展历史和优缺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LS5/8虽然是贵涵近几年才推出的产品,但其原版音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漫长的数十年间经历过不止一次复刻,Rogers也曾推出过它的复刻版本。贵涵的这一版是目前最新的,也是声音风格最偏现代的一版。老款的LS5/8所用的半透明聚丙烯振膜低音单元是由Rogers生产,现已停产。贵涵这版所用的低音单元是Derek与英国Volt(著名八爪鱼单元的生产商)合作,采用相同的振膜材质与结构重新制作的,并对音圈中的材料进行了升级改造,降低了失真,减少了染色。高频部分,LS5/8用的是和LS5/9同款的34mm软半球型高音单元HD13D34H,依然找了当年制作初版单元的法国Audax来复刻,甚至连开孔结构的金属保护罩都与老版一致。结构方面,贵涵版LS5/8与原始版本基本相同,箱体由桦木夹板构成,内部的阻尼材料为中密度岩棉板。

音响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对上世纪经典音箱型号的“复刻”,到底应该追求百分百的“还原”,而是根据需求融入现代的技术?对于这个问题,圈内可能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贵涵的这版LS5/8,从设计和制作思路来看还是更倾向于在现有条件下尽量打造出原汁原味的经典版本。也许有人会质疑,既然是数十年前的老产品了,为何还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制,而不直接入手原始版本呢?然而,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音箱单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长期的使用而老化,那些所谓的“原始版本”经过漫长的岁月后,状态早已和全盛时期相去甚远。因此,复刻的意义就在于,这是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最大程度去还原这些经典音箱原始音色的靠谱手段,精心复刻的新版音箱,实际上会比老化的旧版本更加接近这个型号该有的声音表现。

关于声音

BBC音箱作为传统“英国声”的代表,虽然赢得了无数烧友的喜爱,但也逃不过刻板印象的恶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恶评大体离不开“暖厚闷糊”这几个字。我自己归纳下来,这种印象的产生与普及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我前面提到的,当年的原版BBC音箱放到现在,单元早已老化,音色自然也是软糊发虚的。另一方面,在这些音箱面世的时候,放大器的电子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无论是参数表现、功率的储备还是声音的分离度等等,实际上大都达不到能将这些音箱驱动到完全形态的要求。

其实这种现象在Hi-Fi圈并不少见,当年HD800面世的时候,市面上能推好它的耳放也是凤毛麟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耳机“干冷薄刺”的刻板印象都在圈内广为流传,实际上都是搭配不当导致的。因此,要想真正感受一下推好的BBC音箱该是什么模样,选择现代高素质的音源和功放搭配还原度较高的复刻版音箱,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玩法。

从实际聆听效果来看,LS5/8算是我听过的贵涵家的箱子里声音最“现代”的一款,虽然声底大体上还是温暖有厚度的风格,但具备了充足的信息量、准确的音色和相对开阔的声场,而且对于系统里的电处、线材等配件的变化非常敏感,能够给予精准的反馈。

中低频段的表现是LS5/8身上最亮眼的部分。它的中频有着良好的厚度和密度,以及适中的音染和轻微的涂抹感,但一耳朵不会让人觉得甜腻,而是在相对中正的基础上适当提升了韵味。只要搭配得当,不管你用它来聆听男声还是女声都相当对味。12寸的低频单元又为LS5/8的低频表现带来了极高的上限——当然要驱动好也是有点难度的,搭配问题后面再说。这款箱子的低频是那种浑厚、层次丰富又带点“韧劲儿”的,力道和下潜深度在同尺寸的单元里算是中上水平,主打的是一个氛围感。它的低频能量似海浪般层层递进,后劲很足,有着比较强的冲击力。

LS5/8的能量分布呈一个梯形,中低频段的独特韵味是这个箱子的亮点,同时也是比较难搭配的地方。如果功放的驱动力不够,或者声场规模太小,那么它的分离度就无法体现出来,低频也会显得拖沓绵软;而如果控制力太弱,那低频就容易泛滥,中频也会刺激刮耳。在这段时间的试听里,我主要使用的音源+解码是10万价位的山灵CD-T35 CD播放机(电源线是晶彩 Future Dream 22),功放和线材基本尝试了耳边事工作室目前的所有型号,最终选择了三套我认为比较满意的系统来和大家分享。

EAR 899+Graham LS5/8

用高端胆机来搭配BBC音箱算是圈内公认的主流玩法,我这次给LS5/8选择的搭配是EAR Yoshino合并放大器里输出功率最高的旗舰型号EAR 899,它的输出功率达到了70W+70W,能够轻松驱动大尺寸的音箱。其素质底子在胆机里属于非常出色的类型,完全不会有软、糊的问题,音色是饱满又细腻的,带着华丽的染色,尤其是人声的质感相当突出。

EAR 899和LS5/8本身都是以中频见长的器材,为了更好地感受这套组合的特色,我在信号线的选择上敲定了同样带着独特染色的晶彩Reference 2。但为了避免中频的能量感过剩,电源线我用了音乐丝带的弗雷2来疏导中频的密度,音响线则用了同样是以温和流畅为特色的天仙配PLUS G6。最终,这套组合呈现出来的效果完整地还原了“英国声”的传统韵味:人声和器乐的音色都润泽绵密,有着丝绸般的顺滑度和细腻的情感变化;低频宽松且弹性十足,对于氛围感的营造极其到位。

这套组合在流行乐,尤其是欧美流行上的表现几近完美,而且确实做到了“暖而不糊”,信息量充沛,声场也不会过于拥挤。在聆听Mariah Carey的《I Still Believe》时,歌者的转音、哨音等演唱细节都被还原得丝丝入扣,强大的表现力直击灵魂,而节奏沉稳、弹性十足的鼓点刚好烘托出了人声的丰富变化,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如果你想追求的是素质和韵味兼具的“英国声”,那这个组合在同价位可以说是顶配了。

HEGEL H390+Graham LS5/8

HEGEL的H390搭配LS5/8是我觉得性价比还不错的一个杂食组合。这台功放几乎有着同价位的功放里最高一级的阻尼系数,控制力卓越,同时又有着开阔的声场空间和较强的线条感,声音较为中正还原,音染很少。它和LS5/8这套组合的听感是刚猛又干净的,低频弹性和质感都不错。

在线材的搭配方面,我选择了和EAR 899组合完全不同的走向,尽量使用解析力强、染色少的类型。为了更好地发挥H390的力量感,我给它配了一条JPS 前任旗舰Kaptovator电源线,音响线选择了中正少染的线圣TYPE9+DBS,信号线则是以横向声场见长的音乐丝带海姆达2,最终出来的空间感很是开阔,三频的能量略偏两端,演绎小编制器乐和交响乐都比较到位。缺点就是H390的中频密度和韵味远不如EAR 899,人声有些发干。但考虑到它本身的价位不过4万出头,能够将LS5/8的低频控制得速度适中又耐听,已经挺难得了。

YBA Signature前后级+Graham LS5/8

LS5/8的上限究竟在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用工作室价格最高的一套前后级——YBA Signature Pre+Signature AMP和它进行了搭配。为了“一步到位”尽量榨干LS5/8的潜力,线材方面我也用了工作室解析力比较高的一套:前级和后级分别搭配了白金电7和线圣的飓风电源线,音箱线则是线圣的红杉。在试听过程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我曾觉得LS5/8的脚架太过简陋影响形象,尝试换成其他看似更稳定可靠的脚架,却都没有原装脚架的声音那般宽松顺耳——无怪乎很多老玩家都认为,脚架实际上是BBC音箱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配件。原厂金属脚架和薄板箱体组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系统,让箱体的共振频率避开了影响最大的中音区,保证了中频的准确中正,同时又增加了适当的谐振来让音色更加鲜活。

“鲜活”这个词可能听起来很“玄”,如果放在YBA Signature前后级驱动下的LS5/8身上,我认为这种“鲜活”源于对于音乐整体性流畅和圆融的表达。如果你在现场聆听过大提琴、小提琴或者钢琴等乐器,你会感觉它们的音色并不只是来源于演奏时的弓弦摩擦或者敲击,也源自于琴腔的振动共鸣。大部分现代音箱对于乐器敲击、摩擦的细节都能还原得一丝不苟,但少掉的那一部分恰到好处的残响却会让声音显得干涩、失真。同样地,在演绎人声的时候,它也能将歌手嗓音中细微的颤动和变化完整呈现。所谓“英国声”的韵味和情感,其实就是来源于这些细节。虽然大多数人应该并不会用到20万级别的前后级来驱动LS5/8这个价位的音箱,但这个组合确实让我体验到了LS5/8作为经典BBC音箱对于音色还原的独特理解,收获了意外的感动。

关于经典

实际上,在Hi-Fi圈内,很多老产品之所以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依然受到追捧,并不是因为它们“倚老卖老”,而是因为它们的实力过硬,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才有了成为经典的底气。数十年来,BBC音箱的型号多不胜数,但经过大浪淘沙能被记住乃至被后辈持续复刻的型号,其实来来去去也只有最优秀的那些经典款而已。

我曾经和大多数烧友一样对BBC音箱有着一些成见,但在这几个月间长期把玩LS5/8之后也不得不承认,BBC音箱的成功并非偶然。LS5/8的可贵之处是,论高频亮度,论空间感,论中频密度,我们能找到很多比它在某一方面更优秀的音箱,但论起对于器乐“音色”的“完整表达”,却少有音箱能够做到像它这样圆满。

Hi-Fi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发展虽然与音频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却又不完全依赖于技术——音乐的回放不止于纸面的数据,很多时候也是主观审美的一种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Hi-Fi是技术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1000个人心里,也许有着1000个对于“好声音”的理解,以及无数个不同的被音乐感动的瞬间。

我想,经典的器材和经典的音乐是相辅相成的,独特设计背后所蕴藏的独特声音审美,让我们穿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沧桑,得以窥见音乐家或设计师的“面貌”。

0 阅读:57

耳边事数码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