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景德镇一瓷器厂老板被抓,提起邓演达,他痛哭:毙了我吧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2-02 09:07:06

引言:

1950年春天,江西景德镇一家陶瓷厂内上演着一场出人意料的戏码。一位便衣公安以谈生意为由,将利兴福瓷器厂老板陈福林带至公安局。当便衣提及"陈敬斋"和"邓演达"这两个名字时,这位表面上经营不善的瓷器厂老板瞬间崩溃,跪地痛哭:"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你们毙了我吧!"原来,这位陈福林就是1931年出卖革命志士邓演达的叛徒陈敬斋。十九年来,他改名换姓,隐居景德镇经营瓷器厂,但始终未能摆脱良心的谴责与内心的煎熬。这段尘封近二十年的历史,揭开了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大纲:

一、邓演达其人

辛亥革命后的从军经历

在黄埔军校任职情况

北伐时期的政治态度

与蒋介石的矛盾升级

二、陈敬斋的堕落之路

早年生活与人品劣迹

混入革命队伍的经过

加入第三党后的表现

因贪婪而萌生背叛之心

三、致命的背叛

陈敬斋写信告密的过程

邓演达被捕与遇害经过

各界对邓演达被害的反应

宋庆龄对蒋介石的质问

四、叛徒的结局

陈敬斋改名陈福林隐居景德镇

经营陶瓷厂度日

1950年被识破真实身份

内心愧疚与最终落网

建国后,景德镇一瓷器厂老板被抓,提起邓演达,他痛哭:毙了我吧

1950年春天,江西景德镇一家陶瓷厂内上演着一场出人意料的戏码。一位便衣公安以谈生意为由,将利兴福瓷器厂老板陈福林带至公安局。当便衣提及"陈敬斋"和"邓演达"这两个名字时,这位表面上经营不善的瓷器厂老板瞬间崩溃,跪地痛哭:"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你们毙了我吧!"原来,这位陈福林就是1931年出卖革命志士邓演达的叛徒陈敬斋。十九年来,他改名换姓,隐居景德镇经营瓷器厂,但始终未能摆脱良心的谴责与内心的煎熬。这段尘封近二十年的历史,揭开了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英雄邓演达 革命路坎坷

民国军阀混战的年代,邓演达从保定军校毕业后投身革命。他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中,率领部队两次东征陈炯明,打出了赫赫威名。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出任校长,邓演达担任教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和教育长。这段时期,邓演达因不满蒋介石重用贪腐分子王柏龄,选择离开黄埔,远赴德国留学。

北伐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了拉拢人心,任命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在战场上,邓演达身先士卒,率部从长沙一路北上,攻克武汉,立下赫赫战功。

武汉之战后,邓演达被任命为武汉行营主任,行使总司令职权。按照国民党的计划,武汉将成为新的都城,但蒋介石为了把持大权,强烈反对迁都。

眼看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径日益明显,邓演达在武汉多次发表演说和文章,揭露蒋介石分裂革命、实行独裁统治的本质。面对蒋介石以总司令部参谋长职务收买,邓演达断然拒绝。

1927年7月,汪精卫集团追随蒋介石叛变革命,邓演达愤然离开武汉,前往莫斯科。三个月后,他与宋庆龄等人在莫斯科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0年夏天,邓演达秘密回国,在上海创建了被称为"第三党"的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这个组织的成立,让蒋介石如芒在背。

为推翻蒋介石统治,邓演达制定了一个周密计划:联合陈铭枢、朱蕴山等人,调动第十九路军进驻广东,联合南方力量建立反蒋基地。同时,他亲自前往江西策动第十八军起义,夺取南昌。

这个计划得到了武汉驻军和冯玉祥、杨虎城等部队的支持。遗憾的是,就在邓演达准备启程江西之际,一个叛徒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场革命的进程。

贪欲蒙心人 堕落陷阴谋

陈敬斋出身于江西景德镇一个普通家庭,早年靠在瓷器店打工度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逐渐显露出善于投机钻营的本性。

1928年,陈敬斋通过一些关系混入了国民党基层组织。他表面上热心革命事业,实则处处投机取巧,四处结交权贵。

国民党内部分裂后,陈敬斋看准时机加入了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他装作忠诚的革命者,积极参与组织活动,获得了邓演达等人的信任。

在第三党内部,陈敬斋刻意结交高层人物,打探党内机密。他经常以革命工作为由,四处走动,实则暗中收集情报。

1930年底,蒋介石派出特务,通过重金收买的方式在第三党内部发展内应。陈敬斋贪图金钱利益,暗中与特务建立了联系。

特务头子给了陈敬斋一笔巨款,要求他监视邓演达的一举一动。从此,陈敬斋开始定期向特务组织汇报第三党的重要情报。

在这段时间里,陈敬斋表面上仍然是邓演达的得力助手。他参与组织会议,策划革命行动,但私下里却在出卖革命组织的机密。

随着邓演达准备发动武装起义,陈敬斋掌握的情报价值越来越高。特务组织多次加码,许诺事成之后给予他更多的报酬。

1931年初,陈敬斋打探到邓演达即将前往江西策动军队起义的消息。这个重要情报让特务组织兴奋不已。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陈敬斋主动向特务组织提供了邓演达的行程安排和联络方式。他甚至绘制了邓演达在上海的秘密住所地图。

特务组织借此制定了周密的抓捕计划。他们派人日夜监视邓演达的住所,等待最佳的抓捕时机。

在这个过程中,陈敬斋继续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在邓演达身边。他参与起义计划的讨论,却暗中将每一个细节都告知特务组织。

就在邓演达准备启程前往江西的前夕,陈敬斋向特务组织发出了最后的信号。这封密信,成为了革命者邓演达的催命符。

拿到巨额报酬后,陈敬斋迅速离开上海,躲避可能的清算。他用这笔钱在景德镇开了一家瓷器厂,改名陈福林,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密函成催命 英雄葬东方

陈敬斋的那封密信,很快就送到了蒋介石的案头。特务组织立即调集大批人马,在上海法租界布下天罗地网。

1931年4月2日深夜,邓演达正在整理前往江西的行装。特务组织根据陈敬斋提供的详细地址,悄无声息地包围了这座公寓。

当晚十一点,十几名便衣特务破门而入,将毫无防备的邓演达抓获。与此同时,特务组织在上海各处展开大规模搜捕,抓获了多名第三党骨干。

邓演达被关押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在狱中,特务们对他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审讯,妄图逼他交代革命组织的情况。

面对酷刑,邓演达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气节。他不愿透露任何组织情况,更拒绝了蒋介石派人送来的劝降书。

消息传出后,宋庆龄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蒋介石的暴行。她亲自致信蒋介石,要求立即释放邓演达。

各界救援行动迅速展开。进步人士和国际友人纷纷发声,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邓演达。美国记者斯诺专程赴沪,试图营救这位革命志士。

然而,蒋介石铁了心要除掉这位政治对手。他下令加强看守,不许任何人探视邓演达。

1931年4月29日,蒋介石秘密下达了处决邓演达的命令。当天深夜,特务将奄奄一息的邓演达押往龙华机场。

在这个春夜里,邓演达倒在了冰冷的机场跑道上。临终前,他仍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

邓演达遇害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界震惊。宋庆龄发表悼文,痛斥蒋介石的残暴行径。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们也纷纷表示哀悼。他们称赞邓演达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位杰出战士。

在上海的英文报纸上,美国记者斯诺发表长文,揭露了这起政治谋杀案。文章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邓演达的牺牲,成为了国民党专制统治最黑暗的一页。而那个出卖他的叛徒,却带着巨额赃款逍遥法外。

这场秘密处决,不仅断送了一位革命志士的生命,也扼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第三党从此一蹶不振,革命事业蒙受重大损失。

十九载追凶 正义终不负

1950年春天,江西省公安厅接到一份来自上海的密报。密报中提到,1931年出卖邓演达的叛徒陈敬斋,可能隐藏在景德镇一带。

公安部门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在景德镇展开秘密调查。通过细致的走访排查,他们锁定了利兴福瓷器厂的老板陈福林。

这位陈老板经营的瓷器厂规模不大,但他的某些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注意。他总是刻意回避与人交往,对政治话题更是闭口不谈。

为了核实陈福林的真实身份,公安人员开始深入调查他的过往。通过查阅档案和走访老街坊,一些有趣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

调查人员发现,这个陈福林是1931年突然出现在景德镇的。他带着大笔现金购置房产,开办瓷器厂,来历颇为神秘。

更关键的是,陈福林的长相与当年陈敬斋的档案照片极为相似。尽管他刻意改变了外貌,但眉眼间的特征依然难以掩饰。

公安部门制定了一个巧妙的抓捕计划。他们派出一名经验丰富的便衣民警,以谈生意为由接近陈福林。

这名便衣在与陈福林接触时,时常提及上海的往事。每当谈到那个年代,陈福林总是表现出异常的紧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公安部门认为时机已经成熟。1950年4月29日,就在邓演达牺牲19周年的日子,他们决定实施抓捕。

那天上午,便衣警察约陈福林到公安局商谈业务。在谈话中,便衣突然提到了"陈敬斋"和"邓演达"这两个名字。

这两个名字如同惊雷,击垮了陈福林伪装多年的外表。他瞬间瘫坐在地,痛哭流涕,承认自己就是当年出卖邓演达的陈敬斋。

在随后的审讯中,陈敬斋交代了当年出卖邓演达的全过程。那笔巨额赃款,他已经挥霍殆尽,只剩下这家小小的瓷器厂。

1950年10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陈敬斋进行公开审判。法庭上,检察官历数了他出卖革命志士的罪行。

面对铁证如山的指控,陈敬斋低头认罪。他说这十九年来,每到夜深人静,邓演达就会出现在他的梦中。

法院依法判处陈敬斋死刑。这个出卖革命志士的叛徒,最终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邓演达的英灵终于得到告慰,而这段尘封的往事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教训。

0 阅读:0
恨之看历史故事

恨之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