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中,有一支铁血之师以“草鞋踏破太行雪,布衣染透长江血”的悲壮震撼着历史长河。他们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装备简陋却斗志昂扬,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脊梁”的川军将士。在民族危亡之际,350万巴蜀男儿高唱“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1937年秋,成都少城公园的银杏树下,邓锡侯将军面对誓师将士振臂高呼:“川军今日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这声怒吼穿透巴山蜀水,刘湘将军抱病写下“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血书,二十万大军沿长江东进。在汉口车站,衣衫单薄的川军将士,用草绳捆着薄被,背着老套筒步枪,让前来接应的中央军将领热泪盈眶。
台儿庄战役的滕县保卫战,王铭章将军率122师死守孤城。日军板垣师团以重炮轰城,川军将士用大刀砍卷了刃,用牙齿咬断敌人喉咙。王将军身中七弹,最终与三千将士壮烈殉国。李宗仁含泪说:“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北川学子王建堂出征前,父亲王道宏寄来白布大旗,正中墨书斗大“死”字,旁书“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这种“父送子死”的家国大义,正是川军精神的真实写照。抗战八年,川军伤亡64万人,参战人数、牺牲人数皆居全国之首。李家钰、许国璋、饶国华等157名将领马革裹尸,用生命了践行“倭寇不灭,何以家为”的誓言。
今日,当我们漫步在成都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青铜铸造的将士依然目光坚毅地注视着东方。他们单衣草鞋的身影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丰碑,那面浸透鲜血的“死”字旗永远飘扬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川军用最简陋的装备打出了最硬气的战争,用最滚烫的热血书写了最壮丽的史诗,他们的忠魂如同长江之水,永远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不息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