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桐城一派
祖母和我父母的合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灵安虽小,长寿人多。
我的家乡浙江桐乡灵安,八、九十的耄耋之年已不算稀奇。
据我所知,小小灵安镇上,九十岁以上的鲐背之年老人,目前健在者大概有9人。
最年长的是陈文娥,人称“王师母”,99岁;
安全村钟德昌老婆,98岁,排第二;
朱佩英,人称“阿佩阿哥”,以97岁屈居第三;
并列第四的是我父亲徐桐伦和酱酒店的高月娥,93岁;
“百年老店”灵安染店正宗传人赵宝荣,裁衣师傅度块头钟应清,裁衣师傅张秀珍,均是91岁,并列第五;
包万象妻子月花,90岁。
已过世者中,活过九十(含)以上者也不少,我所知的有近十来人,比如卫生院费医师(90),染店包万象(90),药店沈建华(90),供销社百什店李甫浩(95),碗店吴济恒(小吴师傅,92),顾主任娘娘(92),五婶妈汪萍(91),杀猪徒五家里母亲(99),徐家湾吴雪春(100)、七娘娘(羊肉咬强的奶奶,93),茶馆店周福堂(102)。
周福堂活到102岁,是目前已知的灵安最长寿人。吴雪春100岁,次之。
这样七算八算下来,单单灵安镇头上,健在和过世的,90以上者两只手数不过来了,当然有可能还挂一漏万,所以称灵安为“长寿之镇”也不为过。
看来,灵安宁实在是太低调了,变做其他地方,拥有这么多长寿者,老早就扯开喉咙吆喝起来。
灵安宁,跟他们的性格一样,不争,不抢,不炫耀,闷声不响。
这泼天而来的“网红镇”,不当也罢。
当然,这些长寿者中,还有我祖母顾月娥,镇上人都叫她“云初嫂嫂”。
我看过祖母的身份证,1913年8月26日出生在灵安镇西北三里地的顾家坝。
当时我印象里,小镇上能活到90以上的就不多,一只手都扳得过来。
小镇是个村民和居民混杂的地儿,由于这几年搞开发和修路,徐家湾、朱家车等小队整体拆迁,居民房东一块西一块的,祖母原先住的平房就被断垣残壁包围着,周围杂草丛生,愈发显得破败和孤零。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长寿健康是儿女们的福,也是家庭兴旺的标志。90挂零的时候,老祖宗还能自己做饭,起居基本上不用别人照顾,饭后还经常到镇头上散散步。后来几年身体却每况愈下,但饭量仍然很大,每餐满满一碗米饭,鸡腿鸡翅吃下去后,还能喝上一碗汤。
镇上的人都说,我祖母活到一百岁没问题。
我的父母也住在小镇上,照料着祖母的一日三餐。每年的春节,是我们家属聚会的时候,儿孙、重孙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小镇,大家一起给老祖宗拜年,温馨无比,其乐融融。
2008年春节,本来又是一个聚会的节日,但这种温馨、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场景没有出现。年初一,77岁的父亲生病住院了,彻底打乱了原先的平静生活,
父亲刚退休后的几年里还帮人家打工,100斤重的尿素一个人上肩歇力松。但70岁以后身体每况愈下,反应也没以前那般快了。
父母和祖母住的地方相隔1里地,那年的一场大雪气温骤降,地面因冰冻而变得湿滑,父亲在给祖母送饭的时候连摔了三跤。冬天正是心脑血管毛病高发的季节,连摔三跤,有高血压的老人怎么吃得消?
96岁高龄的老祖宗听别人说儿子住院了,不顾年老体弱,一个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来,说要去看儿子,真叫人捏一把汗。好在几个邻居发现了,把她送回了屋里。过了几天,祖母不知道从哪听来的消息,以为父亲出院了,又拄着拐杖跑到街上,幸亏没发生意外。
也难怪,祖母的一日三餐以前大都是父亲照料的,一天跑上五六趟是常有的事,这几天不见父亲送饭来,挂念儿子人之常情。这就是母子情深吧。
除了祖母,家里的老母也让儿女们牵挂。当时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操劳了一世,脸上的皱纹日见增多,头发几乎全变白了。由于父亲病倒,给祖母送饭的任务全压在了母亲身上,她既要送饭,又惦记着住院的父亲。
好在一切都挺过来了,父亲经过治疗身体恢复较快。尽管父亲话语不多,但依旧默默地照料着祖母的日常起居。
2011年5月16日上午10点14分,祖母顾月娥溘然长逝,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