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十万精兵,为何不敌李自成农民军?崇祯:玩寇糜饷图谋自赎咎由自取

读书悟道君 2024-06-26 16:11:05

八月初的晨风已有几分寒意,孙传庭站在风里思索着,脑中不断地划过他生命中的瞬间,“君命难违”、“玩寇糜饷”、抗旨、牢狱生活,马革裹尸。

一番思虑后,他长舒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字“督师”,终者,成也,死者,灭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十日,孙传庭兵出潼关,十月初六,兵败战死。

而就在四年前,孙传庭差点灭了李自成,为何仅时隔数年,孙传庭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了呢?要说清其中原委,涉及的还不止一面,而是多面的。

其一,敌我双方的形势变了

在崇祯十一年前,李自成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数万民义军被剿灭,最后只有他和刘宗敏等17人冲出明军的包围圈,逃进了大山里,这次教训就是孙传庭给的。

孙传庭于天启年间入朝为官,因与权监不睦,曾赋闲在家数年。崇祯八年(1635年),经举荐再度出山,先做了顺天知府,后来陕西农民起义大爆发,陕西巡抚甘学阔搞不定,孙传庭又与吏部尚书不和,然后于崇祯九年就被“推荐”到陕西任巡抚,去镇压起义军。

孙传庭出山不久就展示出他不同凡响的一面,去陕西时,崇祯只给了他六万饷银,钱不够,人马也没有,其余的事情叫他自己想办法。

孙传庭到任后,对卫所屯田制度进行了整顿,尝试“以秦兵卫秦地,以秦饷养秦兵”的策略,每年收入屯课银十四五万千两,米麦三千五百石,并以此招募劲旅。

有了兵饷,就不愁没人,之后很快就有了战果。

此时的关中局势,由杨鹤时代的“主抚”已经转向在了洪承畴的“剿杀”,官方主打的战略是“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洪承畴主理西北五省,卢象升主理中原五省,全力剿杀流散作战的农民军。

孙传庭作为陕西巡抚,在军事上归总督洪承畴调度,由他追剿势头最强的高迎祥部。

崇祯九年七月中旬,孙传庭设伏与高迎祥激战四日,俘虏了高迎祥,全歼其部,取得了重大胜利。

高迎祥死后,其部收归李自成名下,在崇祯十一年之前,李自成数次对潼关产生作战意图,均被洪承畴破解。

崇祯十一年六月,孙传庭受命与洪承畴分进合歼李自成部。同年十月,洪承畴得到李自成再度攻打潼关的情报,立刻知会了孙传庭。

于是,孙传庭设伏于南原,等到李自成被洪承畴部追击得疲于奔命入了包围圈后,养精蓄锐的孙传庭部接连出击,打得李自成溃不成军,最后带十七人逃入了商雒山。

可以说,到此时,洪承畴与孙传庭已经基本上平定了起义军。

就在他们准备清剿李自成时,后金来了,崇祯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奉命入京勤王,由此李自成也得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洪承畴、孙传庭北调,使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果付之东流,而入卫京师的孙传庭,因与杨嗣昌政见不和,极力反对将陕西精锐留守蓟辽边境,理由是这样会导致农民军卷土重来。

然而杨嗣昌置之不理,孙传庭力争不得便提出病休,后来被杨嗣昌参了一本,导致孙传庭入狱三年。

然而就在这三年期间,形势已发生了巨变。

孙传庭入狱不久,李自成就杀了回来,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兵马瞬间成倍增长。杨嗣昌、熊文灿剿匪不力,眼看农民军做大,局面失控,劳而无功的情况下,杨嗣昌吞金自尽。

然而杨嗣昌的死并不能使明帝国停止滑向灭亡深渊的脚步,在他死后不久,清军再度倾全国之力进攻宁锦防线,兵围锦州。

崇祯调十三万大军交予洪承畴,出关救援,而对清军围点打援的战略,洪承畴并不急于与清军决战,等待良机才是关键。

然而崇祯却不耐久侯,连番催促洪承畴与清军决战,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在崇祯的催促下,仓促出兵,结果大败,十三万大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精锐尽失,洪承畴也成了清军的俘虏。

明朝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就此消失,此后明军缩龟山海关自保,再无法主宰关内外的形势。

辽东失利,关中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发展迅猛,破洛阳,三围开封,官军却节节败退,帝国社稷风雨飘摇。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又想起了关在狱中的孙传庭。

然而出狱后的孙传庭面对局势巨变,又将如何呢?

其二,孙传庭的误叛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崇祯在文华殿接见了孙传庭,任命他为陕西三边总督。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底,刚起复不久的孙传庭就接到了来自兵部的命令,令他即刻率领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的军队,进入河南境内,驰援被李自成第三包围的开封。

此时的明军也只剩下三支能战的队伍:辽东的吴三桂、武昌的左良玉和重新起用的孙传庭。

左良玉害怕农民军,根本不敢与其交战;吴三桂守辽东,不能轻易调动;能战的只有孙传庭了。

但是孙传庭在大狱里呆了三年,出狱就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说只要五千人,就能搞定。结果到前线看到数以万计的农民军后,他才发现自己原来的痴人说梦。

还没等崇祯催战,孙传庭将认错的检讨书和新的作战计划就送入了京师。他向朝廷提出“非练兵二万,饷百万不可”。

崇祯对他“出尔反尔”的举动大为震怒,认为他是借故推诿,有要挟之意,不但下令让他马上出关,还警告他不要咎由自取。

但孙传庭仍没有出关,而是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从容地计划着他的募兵事宜。在此期间,他还干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斩杀援剿总兵贺人龙。

对于斩杀贺人龙一事,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崇祯与孙传庭共同议定的。从法理上来说,贺人龙临阵脱逃,两次陷主将于死地,见死不救,对中原战局造成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理应正法,以儆效尤。

另一种观点认为,孙传庭上疏为贺人龙求情是出于大局考量,贺人龙其人骁勇善战,也是员令农民军闻风丧胆的悍将。

再说临阵斩杀大将,势同自断股肱,但君命难违,不得以之下孙传庭还是执行了崇祯的命令。

贺人龙死后,农民军喝酒庆贺,说“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不得不说,临阵斩将实乃骚操作。

六月十七,崇祯让户部尚书侯恂从山西南下也去救援开封,而侯恂则提出放弃河南,让孙传庭死守潼关,由他和总兵左良玉等固守荆襄、江淮等地,以此困死李自成。

但这个方案被否定了,朝廷另派左良玉部救援开封,以此与孙传庭两面夹击。

左良玉作为晚明的精锐之一,战斗力有,但面对农民军都表现出畏战情绪,结果造成朱仙镇大败,十几万明军全线崩溃。

等着救援的开封望眼欲穿,也不见援兵,守城的巡抚高名衡做了一个决定,”决河灌城“,借用水力攻击农民军,结果反被农民军还以颜色,又逢大雨连绵,水淹开封,城中百姓死者甚众。

孙传庭到达潼关后,才知开封被淹,而此时的李自成已转移到豫中地区,孙传庭立即进兵南阳,结果手下四将中了农民军的埋伏而大败,史称“柿园之役”。

此时崇祯还要倚重他,并没有处分他,而是责成他“图功自赎”。孙传庭身经百战尚且如此,河南境内的其他守军更不敢与李自成交锋。

结果便是,汝宁、确山、信阳、泌阳尽失,李自成的农民军兵锋直指襄阳。固守襄阳的左良玉自知不是农民军的对手,索性掳掠襄阳和樊城后,逃到承天,襄阳失陷。

接着农民军相继攻下枣阳、宜城、谷城、光化、均州、荆门等地,最后连荆州也纳入囊中。

湖广巡抚宋一鹤畏罪自杀,湖广大乱,败局已定。

而此时的李自成也已不满足于攻城略地的快意了,而生出了取明而代之的野心,他开始有意识的收买民心,为己所用。

在占领湖广地区之后,便在襄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张献忠也如法炮制,攻克武昌后自立为王。

河南与湖广皆入贼手,大明版图千疮百孔,此时能依仗的军队也只剩下驻守于潼关的孙传庭了。

那么,孙传庭又如何应对呢?

其三,来自关中内外的质疑:玩寇糜饷

面对恶化的局势,孙传庭选择了按兵不动,这一举动令崇祯大为光火,也令三秦百姓苦不堪言。

崇祯动怒正常,但为何没有战火袭扰的三秦百姓会苦不堪言呢?

原来三秦百姓长期为明蒙对峙的民运压力所累,濒临绝境,揭竿而起的事件时有发生。又适逢关中大灾,百姓非但得不到朝廷的赈济,反而还要为孙传庭在陕西的扩充军务买单,再加之与前任巡抚的积怨,可谓民怨沸腾。

尽管有民怨,但真正威胁到孙传庭的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那些损失最大的利益集团。

朝廷对孙传庭增兵增饷置若罔闻,孙传庭只能就地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把矛头指向了曾经在三秦大地横征暴敛的地方豪强,特别是那些侵吞军屯之利的官宦和地主。

孙传庭要以秦饷养秦兵,就必须打着清屯的名义拿这些利益集团开刀,而在这群人也是最不好惹的,他们当中很多人本人或祖上是九边边防的将官或退休的元老重臣,本来在任职期间就监守自盗,侵吞屯田,虚报兵额吃空饷,对边兵极尽压榨,面对孙传庭的追缴又岂会善罢甘休?

他们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利益,想尽办法要将孙传庭赶出陕西。因此,他们纷纷身朝廷告状,说孙传庭“玩寇糜饷”,说“秦人日在汤火中”,甚至说出了“督师苟不出关,收者至矣”的话。

一些与他们有利益关联的朝臣,也开始揣摩崇祯的心理,不断迎合崇祯催战的旨意,指斥孙传庭闭关不出是别有用心。

不论舆论真伪,崇祯都不愿意看到孙传庭拥兵自重,一直逗留关中。此时辽东关外土地尽失,山海关守军成最后藩篱,而湖广的左良玉又不敢和农民军交战,中原大片腹地无人防守,京畿安危被压缩在河北境内,随时要面对满清南下和农民军东进的两路夹击。

如果孙传庭此时再有二心,扼守关中,按兵不动,那么大明社稷将毁于一旦,等于又养了一个贺人龙。

于是,以防陡生变故,崇祯不断催促孙传庭出关与李自成决战。

其四: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在当时的情况下,死守潼关是否就是最好的选择?

众所周知,潼关乃关中门户,闭关足以自守,东出则可以关中平原为后方,纵横天下。

此时的孙传庭孤立无援,朝堂内外利益倾轧,人心思变,官军怯战,朝臣掣肘,朝廷再没有其他精锐协助作战,而他麾下多是新军,又没有经历过实战。

面对农民军的士气高涨,为避其锋芒,静待时机,一击而胜,也未尝不是一种策略。否则一旦出击失利,不仅中原局势恶化,关中和山西也将无险可守。

潼关一旦失守,李自成就可长驱直入占领整个关中,占尽优势,进可攻天下,退可据关中为王。

两害相权取其轻,孙传庭据守潼关尚有机可寻,而出关作战一败则完。

但朝堂之上的京官并不这么想,他们虽然也曾公然谈论过自己战略构想,但真到落实时,都避之不及。相反在别人做事进,他又喜欢在一旁指手画脚,利则自取,祸则推诿于人。

当初流寇初起时,朝廷要求各地协剿,结果不少官员为了省事,只将入境的流寇赶到他人负责区就算交差,以致于主力精锐一直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再加上崇祯对农民军抚剿游移不定的策略,最终才酿成大患。但崇祯并没有吸取此前的教训,仍然一味逼着孙传庭出关,防止他“玩寇糜饷”。

如果孙传庭抗命不出会怎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还有监军在身边,他们直接对天子负责,多由宫中太监担任,有监视牵制主帅行动的权力。

如果孙传庭抗命,监军会立刻上报给天子,朝廷马上就会对他进行制裁。如果控制了监军,那就等同谋反,还有可能引发手下将领互相残杀。

所以,君命难违,孙传庭抱着一丝侥幸兵出潼关。

其五,为什么兵出潼关必败?

孙传庭迫于压力兵出潼关,此时他身挂兵部尚书衔总督秦、蜀、晋、豫、楚、江、皖七省军务,总制三边,佩七省督师之印及尚方剑,受命全权指挥中原战事。

但看似位高权重,实则是个空架子。河南、湖广等地,几乎尽为农民军所有,地方官军因欠饷及畏战形同虚设,还有部分官军投敌,使得农民军实力大增。

孙传庭出关总兵力不超十万,且其中大部分是新兵,却要与数十万农民军决战,胜率近乎为零,覆巢之下无完卵。

所以抛开战术不说,战局已是注定的。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初六,农民军攻破潼关,孙传庭战死。

孙传庭死后五个月,大明亡,故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扼腕感叹。

0 阅读:34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