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六亲、九族和祖宗十八代怎么区分?

中华家谱知识君 2025-02-11 09:12:56

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族关系和亲属称谓的详细划分,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介绍:

一、五服

五服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但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其作为丧服制度的解释。这一制度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规定不同等级的丧服和服丧期限。具体来说,五服包括:

五服详解

斩衰:至亲,与死者有直接生养关系的人,如父母、儿女等,服丧时穿最破烂的丧服。

齐衰:旁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亲侄子、亲伯亲叔、亲姑姑等,服丧时穿较破的衣服。

大功:远房亲戚,如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服丧时丧服相对更轻。

小功:更远的亲戚,通常是死者的爷爷的爷爷(高祖)的直接后代。

缌麻:宗亲关系中最远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四服的亲戚生养的孩子。出五服则意味着血缘关系相对较远,但仍属于同一家族或宗族。

此外,五服在古代还有地域划分、服饰等级制度等含义,但这些含义与丧服制度相比并不为人所熟知。

五服图

二、六亲

“六亲”一词在中国古代有多种解释,但通常指的是六种最亲近的家庭关系。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左传》中的说法: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老子》中的说法:父子、兄弟、夫妇。

现代汉语中的通用解释: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

“六亲”泛指亲属,是最亲的亲人,有一个成语叫“六亲不认”,意为不重天伦,不通人情,不认亲朋好友,对亲属都不顾,泛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九族

三、九族

“九族”一词在中国古代通常指的是与自身前后各四代加上自身合为九代的直系亲属关系。具体来说,包括:

高祖:自身的高祖父,即父亲的曾祖父。

曾祖:自身的曾祖父,即父亲的祖父。

祖父:自身的祖父,即父亲的父亲。

父亲:自身的直系父亲。

己身:指自己。

子:自身的儿子。

孙:自身的孙子,即儿子的儿子。

曾孙:自身的曾孙,即孙子的儿子。

玄孙:自身的玄孙,即曾孙的儿子。

此外,“九族”在古代还有一种更广泛的说法,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但这种说法更多用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中,用于株连刑罚的扩大化。

祖宗十八代

四、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血缘概念,指的是直接(父系)祖先和后代。具体来说,祖宗十八代包括:

上九代: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

下九代: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礽孙、云孙、耳孙。

“祖宗十八代”不仅涵盖了一个人的直系祖先,还包括了未来的后代,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血脉传承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族关系和亲属称谓的详细划分。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亲属关系网,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血缘关系和家族荣誉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概念的具体应用已经有所变化,但它们仍然作为文化符号和历史概念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