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160亿是什么概念?
后果就是,超过13万股民血本无归,而背后的老板却套现跑路。
而且他卷走的资金已经无法估量,而他一手创下的企业,还曾是民营企业的标杆。
那么,这家企业到底是如何倒下的?数万投资者的钱,还是否能拿回来呢?

«——【·骤然暴雷·】——»
要知道东方集团可是在A股市场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老牌企业,早年瞅准了市场需求,一路顺风顺水,挣了不少钱。
但就在3月16日晚,东方集团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这消息一出来,股价直接崩了。

要说起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财务造假。
经调查,从2020年到2023年,东方集团为了维持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占有率,通过人为增加业务环节等手段来做一些假账目。
这一查可不得了了,在这4年的时间里,东方集团的虚增营业收入高达161.3亿元,虚增成本160.73亿元!

这种虚假的财务数据,完全及时在欺骗投资者和市场,并且因为触及高额财务造假,东方集团也不得不面临强制退市的情形。
而在这一系列的背后,都少不了东方集团的高层人员,实际控制者张宏伟。

«——【·发家史·】——»
张宏伟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家里也不是很富裕,毕业后张宏伟就选择了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在建筑队里,他总是主动帮忙,哪里有活就往哪里跑,大家也都夸他勤快懂事,以后一定有出息。

确实,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而张宏伟也察觉到了其中的机遇。
于是他便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筑工程队,自己承接起了建筑项目,而那时的市场竞争也还不激烈,只要肯干、能干,就有活干。

有一次,他们承接了一个乡镇企业的厂房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而且甲方的要求还特别高。
张宏伟就带着工人们日夜赶工,遇到技术难题,他就四处请教专家,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他就把自己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勉强维持住了工程项目进展。

最终,他们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甲方也很满意,还主动为他们介绍了不少新客户,随着业务的拓展,张宏伟的建筑公司也逐渐壮大。
1988年,他带着公司来到了哈尔滨,正式成立了东方集团。

他通过优化管理流程,降低工程成本,同时又加强了对客户的服务,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来吸引客源量。
就这样,东方集团在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承接了不少大型建筑项目,如商业大厦、住宅小区等。

在建筑行业取得成功后,张宏伟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于是决定涉足金融行业。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使财务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尝到甜头的张宏伟后来更是大胆涉足农业、能源、港口等多个领域。
但谁能想到,这风光的背后,竟然还有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跌入谷底·】——»
其实从2020年开始,东方集团的财务报表就被张宏伟动了手脚。
当时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激烈,东方集团的市场份额收到了冲击,为了在银行贷款上有漂亮的数据和维持股价稳定,促使张宏伟决定造假。

而他的造假手段也是堪称“高明”,首先他将同一批大豆循环倒卖6次,硬生生虚增了交易规模,在账目上显示有50万吨仓储量,可实际上只有8万吨,简直就是“PPT种田”。

在财务数据操纵上同样玩起了资金游戏,把16.4亿元资金存入自己控制的财务公司,然后恶意冻结,让这笔钱在财务报表上显示为资产,但实际上这笔钱根本就无法使用。
公司内部高管也被他拉下了水,集体参与造假,但其实也可以说他们造的挺开心的,每个人都紧密配合,确保着造假链条顺利运转。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2024年6月,东方集团16.4亿元存款被冻结,75万工程款无力支付,暴露了流动性危机,证监会也迅速立案调查。
终于经过长达8个月的深挖,这场持续了四年的骗局终于浮出了水面,2025年3月18日,交易所果断出手,迅速挂上了退市警示。

张宏伟从泥瓦匠到东北首富,用了20年,可从首富到老赖,只用了1年,现如今他这场资本闹剧也该就此落幕了。
而他也被处以1000万元罚款,并终身禁入证券市场,民生银行也宣布他因“个人身体原因”辞去副董事长等职务。

可即便如此,他给13万股民带来的伤害也无法挽回,不少的股民把多年的积蓄投入东方集团,本想着有所回报,却没想到血本无归,甚至有的家庭因此陷入经济困境。

结语
这件事也给了一些企业警示,经营必须脚踏实地,盲目的扩张、财务造假,终究是自会前程。
而咱们普通投资者,投资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繁华迷惑啊!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