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种豌豆经验分享,间苗可别忽视,增产效果超显著!
春天,是大自然复苏的季节,也是种植的好时节。在众多农作物中,豌豆以其鲜嫩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青睐。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春天种植豌豆的一些经验,尤其是间苗这个环节,它对增产的效果那可是相当显著。
先给大家说说我种植豌豆的基本情况吧。我种的这片豌豆地,面积大概是半亩。一开始,我就精心挑选了优质的豌豆种子,发芽率高达 95%以上。播种的时候,我按照每株间隔 15 厘米、每行间隔 30 厘米的规格进行播种,每一个播种点播下两到三粒种子,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出苗率。
播种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过了大约一周,嫩绿的豌豆苗纷纷破土而出。那一刻,看着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心里满是欢喜。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播种时种子比较密集,随着豌豆苗的生长,它们之间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不少苗子开始互相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长得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出现了发黄、生长缓慢的情况。
这时候,我就知道,间苗的时机到了。间苗就是要在保证每株豌豆苗都有足够生长空间的前提下,拔掉一些过于密集的苗子。如果这时候不及时间苗,那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如果不进行间苗,每株豌豆苗所能分配到的养分会大大减少。正常情况下,合理间距种植的豌豆苗,每株可以吸收到 20%左右的土壤养分,而在过于密集的情况下,这一数字会锐减到 5%左右。水分的分配也是如此,合理间距能让水分充分利用,而密集种植会导致水分蒸发快,每株苗实际吸收到的水分可能不足正常情况的三分之一。
充足的阳光对于豌豆的生长更是至关重要。密集种植会让下面的苗子长期处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合作用严重不足。据实验数据显示,处在充足阳光下的豌豆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能比生长在阴暗环境中的多出 60%以上。
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和测量,我开始了间苗工作。我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生长较弱、位置不太好的苗子拔掉,最终保证每株豌豆苗之间的距离达到 20 厘米左右。这个时候,被留下来的苗子仿佛瞬间获得了新生,它们挺直了腰杆,向着阳光努力生长。
间苗之后,我继续加强了对豌豆苗的管理。定期施肥,每半个月施加一次氮肥,每次用量约为每亩 10 公斤;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还注意防治病虫害,每周喷施一次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预防。
随着时间的推移,间苗过后的豌豆苗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到了生长中期的时候,和没有间苗的邻居家同样面积的豌豆地做了个对比。邻居家没有及时间苗的豌豆苗,平均高度约为 30 厘米,茎比较细弱,豆荚也长得很少。而我家经过间苗的豌豆苗,平均高度已经达到了 40 厘米,茎粗壮有力,豆荚也开始一串串地挂了起来。
到了收获的季节,成果更是让人惊喜。我家这半亩地的豌豆,亩产达到了 800 公斤左右。而据我了解,没有进行科学间苗管理的豌豆地,亩产一般在 500 公斤左右。这一对比,间苗对增产的贡献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增产幅度高达 60%!
通过这次种植豌豆的经历,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间苗的重要性。它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田间管理环节,但却对豌豆的生长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细节决定成败,在农业生产中,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步骤,都可能成为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
在这里,我把我的这些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同样喜爱种植的朋友们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方法,种出更多、更好的农作物,享受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