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点:一场免签引发的经济暗战】
“10个外国游客抵1个韩国人全年消费!”当韩国宣布第三季度对中国团客免签时,这句官方口号揭开了背后的经济焦虑。韩国押注免签能拉回流失的536万游客,但这场“签证红利”背后,是文化牌、经济账与地缘政治的复杂角力。
韩国为抢客使出“分层杀手锏”:
一线城市:主打自由行,用汉江夜游、爱豆打卡绑定20代女性(占比近1/3);
二三线:推“体育+美食”套餐,甚至计划在华川山鳟鱼节上摆火锅吸引川渝游客;
暗渡陈仓:济州岛早对中国团客免签30天,试水效果成关键风向标。
然而,低价团强制购物、过期食材等乱象,让“韩流”变“寒流”。韩国虽出台新规整治,但信任重建需时日。
中韩免签本质是场“利益置换”:
中国先手:去年11月单方面对韩免签15天,被韩媒称为“史无前例”;
韩国跟牌:用团客免签回应,既保旅游业,又避全面开放冲击本土;
暗藏机锋:韩网民曾嘲讽中国免签是“陷阱”,如今自家政策却遭质疑“诚意不足”。
两国关系如走钢丝——经济依赖中国市场,安全绑定美国阵营,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免签沦为“纸面红利”。
韩国赌注风险重重:
内忧:首尔游客过度集中,地方旅游设施滞后,恐再现“人挤人、钱难留”困局;
外患:日本砸重金揽客,泰国对中国永久免签,东南亚低价游分走蛋糕;
变数:朝韩局势、中美摩擦,甚至一场空难都可能让游客“用脚投票”。
免签政策从来不只是盖章游戏。当中国游客开始追问“去韩国不如去淄博”,韩国要补的课远不止一纸签证。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藏在济州岛导游是否学会一句地道中文:“这里没有强制购物。”
互动:你还会选择韩国游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数据来源:韩国旅游发展局、中国文旅部等,部分信息源自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