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社交,就是看谁更“不要脸”

谁的情感大放送 2024-10-11 15:29:48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似乎变得越来越谨慎,甚至“要脸”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在公共场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良好的形象;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在尽力维持“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

究竟是什么让成年人变得如此“要脸”?

成年人的脸面

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在《人间游戏》中提到:每个人在社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本质往往是为了得到认可和接纳。

成年人在社交中的“要脸”,源于对社会评价的高度敏感,害怕自己被边缘化、忽视或批评。

世界知名的赛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在职业生涯初期也曾因“要脸”的心理而选择沉默。

舒马赫在加入贝纳通车队后,尽管技术出众,但他起初对车队的管理和策略安排持不同意见。

他注意到车队的战术存在缺陷,但由于自己是新加入的年轻车手,他不敢在团队会议上表达这些看法,害怕被视为不尊重前辈或冒犯管理层。

在一次关键比赛中,车队因为策略失误导致舒马赫失去了原本有希望赢得的冠军机会。

舒马赫心中非常懊恼,因为他早已预料到这个问题,但最终选择了沉默。

这个失败让他意识到,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结果不仅影响了个人表现,也影响了团队的成功。

此后,舒马赫决定不再畏缩,在接下来的团队会议中,他开始积极发言,提出自己对车队策略的见解。

虽然最初他的意见遭到质疑,但随着他一次次准确的判断和出色的表现,车队逐渐重视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舒马赫不仅赢得了车队的信任,还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勇敢打破沉默,最终成为了一级方程式历史上最伟大的车手之一。

社交心理学家认为,过于在乎外界评价可能导致社交焦虑,影响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不要脸”的心理学解释:打破社交枷锁

既然“要脸”让人畏缩不前,那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不要脸”呢?听上去有点极端,甚至有些荒谬。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适度的“不要脸”其实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机制,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获得更多自由与幸福感。

1. 增强抗挫力:社交中的“皮实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即我们可以通过挑战和失败来提高自己。

而“不要脸”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挫折的容忍度的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不再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那些不怕在公共场合出错或被拒绝的人,往往能从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经验,最终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肯德基(KFC)创始人哈兰德·桑德斯,被誉为“世界上最年长的创业者之一”。

65岁时,桑德斯的餐厅因公路改道导致客源枯竭,被迫关闭。他一度陷入生活困境,依靠微薄的社会保障金维持生活。

然而,桑德斯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深信自己的炸鸡秘方是独一无二的,于是开着旧车,开始了漫长的推销之旅。

他的目标是让各地的餐馆使用他的秘方,并从中获得分成。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

桑德斯穿梭于全国各地,逐个拜访餐馆,试图说服老板采用他的炸鸡配方。

然而,他遭到了1009次拒绝。面对这样的挫折,许多人早已放弃,但桑德斯的“不要脸”精神让他继续坚持。

他不断改进自己的推销方式,并坚持自己的信念,直到第1010次,他终于成功地说服了一家小餐馆接受他的配方。

这个突破性的成功为他赢得了第一批忠实客户,之后他的生意迅速扩展。

到了70多岁时,他的炸鸡秘方已在全国风靡,并最终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快餐连锁品牌——肯德基(KFC)。

不因为失败和他人看法而停止追求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如今,KFC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2万家门店,桑德斯的“不要脸”精神成为了创业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传奇之一。

2. 建立真实连接:打破虚伪的社交面具

很多人在社交中戴着面具,努力扮演别人期望的角色,但这种虚假的交往往往让人感到疲惫和疏离。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面具理论”指出,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扮演不同的“自我”,以此来满足外界的期待。

然而,长时间的角色扮演会让我们失去对自我的认知,甚至导致心理压力。

“不要脸”则是鼓励人们摆脱这种面具,追求更加真实的社交。

正如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所说,真正有效的社交关系建立在真诚与信任的基础上。

不必每时每刻都表现出完美的自己,而是要敢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与需求,才能赢得长久且深厚的社交关系。

如何掌握“不要脸”的度?

既然“不要脸”可以打破社交中的种种枷锁,那么在具体的日常社交中,应该如何实践这种“不要脸”的心态呢?这里有几条可以借鉴的技巧。

1. 主动开启对话,不怕被拒绝

我们常常在社交场合中犹豫不决,害怕主动开启话题会被人误解或拒绝。

然而,许多时候别人也同样渴望与人交流,只是碍于面子或环境限制,导致气氛僵硬。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即便面对陌生人,主动对话往往会带来更积极的结果。

2. 接受失败,勇于自嘲

在社交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冷场、拒绝或尴尬的时刻。

这时候,能够自嘲的人往往会化解尴尬,并获得他人的好感。自嘲是一种智慧的幽默感,它表明你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并且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艾伦·德詹尼丝以其幽默风格而著称,她常常自嘲自己的过往经历,笑对失败与挫折。

她曾说:“如果你不能笑对自己,那别人就会代劳。”

这种幽默感让她在节目中广受观众喜爱,也赢得了众多人的尊重。

3. 放下完美主义,享受社交的过程

完美主义者往往在社交中感到紧张,因为他们总是追求每个互动都无可挑剔。实际上,社交的本质在于交流与沟通,而不是表现自己有多优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暴露自己的不完美反而会让人更容易接近你。

成人社交中的边界:适度的“不要脸”

尽管“不要脸”在某些情境下有助于建立更真实的社交关系,但它并不意味着可以无底线地忽视他人的感受。

有效的社交需要在自我表达和尊重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适度保持礼貌和界限感,依然是构建健康社交的关键。

1.尊重对方的界限

在社交互动中,适度的“不要脸”应该建立在不打扰、不侵犯他人空间的基础上。

无论是职场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大家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界限,学会识别对方的边界是成熟社交的基本功。

2.真诚而不轻浮

虽然“不要脸”能帮助我们在社交中释放压力,但避免过度表现得轻浮或无所谓同样重要。

社交心理学指出,真诚是人际交往中赢得信任的基石。在打破面子束缚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尊重。

成年人的社交,之所以让人感到疲惫和焦虑,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自己的面子,害怕失去形象或被他人评价。

但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言:“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我的接纳,而非外界的认可。”

当我们放下对社交中“完美表现”的执念,勇敢地展示真实的自己,或许会发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宽容。

人际交往不再是压力和焦虑的来源,而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那些敢于“不要脸”并保持真诚的人,用真实的自己去结交真实的朋友,往往会收获最珍贵的关系与成长。

0 阅读:3

谁的情感大放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