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决定对自己的诗词创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和总结。
这一年,他已步入古稀之年,岁月的沉淀让他的诗词作品更加深邃而富有力量。
而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则承担起了这项重要的任务,他将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一一整理,准备集结成册。
在整理过程中,田家英发现这些诗词大多是毛主席已经发表过的,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作品交给了毛主席进行最后的校对。
毛主席在审阅这些作品后,对田家英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满意,并高兴地说:“不错,可以出版。”
然而,就在毛主席准备结束这次校对工作时,田家英却神秘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泛黄的纸张。
“其实,您还有一首诗,我觉得也能发表。”田家英说着,将纸张递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过纸张,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诗,他读了一遍后,脸上露出了疑惑和惊讶的神情:“这是我写的吗?”
田家英肯定地回答:“当然是您写的,您忘了吗?1949年,您在双清别墅,听到解放南京的消息时……”
随着田家英的提醒,毛主席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4年前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时,毛主席在双清别墅得知南京解放的喜讯,心情澎湃之下,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篇。
但写完后,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便随手将其丢弃在了纸篓中。
幸运的是,田家英细心地将这首诗从纸篓中捡起,保存至今。
毛主席在回忆起这段往事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错,是我写的。写得还不错嘛,可以编入诗集。”
就这样,这首诗在尘封多年后,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它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展现了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和豪迈的气概。
然而,其实这首诗作只是毛主席众多未发表作品中的冰山一角。
田家英自1948年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深受毛主席作品的影响,对毛主席的文学作品怀有深厚的崇拜之情。
这种崇拜转化为了他一个特殊的癖好——收集毛主席不要的文学作品。
在毛主席眼中,这些或许只是废纸,但在田家英看来,它们却是无价之宝。
他不仅珍视毛主席的手迹,而且对清代学者墨迹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收藏行为不仅是出于个人爱好,更是出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田家英的收藏行为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在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西单等地的古旧书店和地摊上寻找清代学者的信札、轴联、手卷等。
他将这些在当时少有人重视的文物视为宝贵资料,开始了他“人弃我取”的收藏之旅。
田家英的收藏不仅限于北京,他还利用和毛主席外出开会、调查的机会,在上海、杭州、成都、武汉、广州等文化名城的文物商店搜集藏品。
田家英的收藏非常系统化和体系化。
他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泛黄的《清代学者生卒及著述表》,清代学者按生年排序,籍贯、著述、学术派系、社会地位一目了然。这是他选择藏品的“航向标”。
每收到一件藏品,他就会在书上相应人名前划一个红圈。他的收藏思路清晰明确,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书中所列的清代学者墨迹尽可能收全。
田家英的收藏品涵盖了从明末到民国初约300年内,约500余位文人的约1500件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了文人学者的墨迹,还包括了信札、书札、手卷、手稿、楹联、条幅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然而,不幸的是,在那动荡的十年里,田家英的这些珍贵收藏全部都不翼而飞,去向至今成谜。
这也意味着,可能有许多毛主席未发表的作品和珍贵的历史文献被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成为了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