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道德无关

盲观 2024-06-04 13:47:16

道德经和道德无关

2024-06-04

之前说了很多关于《道德经》的一些话,并不是专门去研究的,而是在某些文章中,经常看到引用的词句,所以算是慕名而来。

但《道德经》真的可以看懂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老子并不想立书,但那个氛围下,还是写了五千字,但从一开始就说了,不应该写,这算是老子的精华,哪怕只有五千字。

看译文,好像都懂,但那并不是看着懂的话语,而是需要经历的。

关于道德,刚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说是一个大学讲座里面,居然有同学讲到“《道德经》不讲“道德””,确实如此,道德经是关于“道”的德行,而不是关于“人”的德行,现代语境里的“道德”一词隐藏的主体是人,而道德经里的主体是“道”,也就是抛却了人的客观,没什么讲不讲道德的。

之所以感觉很有意思,就是我们的误解,德国人几乎人人一本《道德经》,而我们呢?这个千年哲学的集合在我们这里居然那么不值得一提,不要说人人一本了,家家一本有吗,大学生家家一本有吗?

《道德经》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有原因的。

首先“经”不是随便能够封号的。像《诗》《书》《礼》《乐》《易》才是正儿八经的“经”。所以《道德经》原来并不叫《道德经》而是《老子》。

《史记》中并没有《道德经》的叫法。

《老子》最早只是一部子书。

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才将之提升到“经”的高度,大概是在汉景帝时期有了《道德经》的叫法,开始流行可能要到唐朝时期。

最早的出土文献都不涉及“道德经”的名称。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约汉惠帝时期)只分了“德”“道”的篇名。北大汉简《老子》在竹简背面写了“老子上经”(对应“德”篇)、“老子下经”(对应“道”篇)。所以如果按照早期的分篇方法,应该叫“德道经”。但是这种现象并未发生因此“道德经”的叫法应该是在确定“上篇道”“下篇德”的体例之后发生。

所以当我们看过之后,我们就知道《道德经》和道德无关,而是“道”的书籍,也就是哲学范畴。哪怕后面我们独尊儒术了,依旧有很多人研究。王阳明也就是在困惑的时候,开辟了儒学的另一篇章,但实际上只是回归罢了,毕竟孔子最早也是想着知行合一的。只是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被某些朝代给玩坏了,要限制一些人懂事,所以做了特别的限制。

而这个限制之下, 也会让很多人去思考,王阳明就是例子。

当然,继续说《道德经》,说的并不是“人”的德行,而是“道”的德行,我不知道“道德”和《道德经》有多大的关系,是怎么来的,但这个误解是需要说明的!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