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野生菌类生长旺盛,误采误食事件频发。近日,广东东莞一位年约五旬的男子因误食自采野蘑菇而险些丧命,再次敲响了“野菌中毒”的警钟。
据媒体报道,东莞51岁的谭叔(化姓)近日在公园散步时,发现几株形态诱人的野生菌类,遂将其采摘回家,并慷慨分给5位亲友品尝。当天,他还将剩下的野蘑菇煮成菌菇汤,一人独享,食后称“汤鲜味美”,毫无察觉危险已悄然逼近。
约10小时后,谭叔开始出现呕吐、腹泻等明显不适症状。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急性肠胃炎,并未在意。直至第二天,症状进一步加重,谭叔才被紧急送往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救治中心就诊。据医生回忆,当时谭叔已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通过临床表现与食用蘑菇照片比对,医疗团队迅速判断其食用了剧毒菌种——致命鹅膏,又称“白毒鹅膏菌”。该类毒蘑菇毒性极强,仅约50克的摄入量就足以导致一名健康成人死亡。
除了谭叔本人,其分给亲友的部分也造成了5人不同程度中毒,这些人陆续因腹痛、腹泻等症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所幸均无生命危险。经过长达16天的重症监护与支持治疗,谭叔各项生命体征逐步恢复,目前已顺利转出ICU。
据中国毒蘑菇数据库显示,全国目前已知的毒蘑菇超过400种,其中广东省内有毒蘑菇就高达200多种,致命品种十余种。其中,“铅绿褶菇”最易引发中毒事件,而“致命鹅膏”则是死亡率最高的毒蘑菇之一。
医生指出,野生蘑菇毒性复杂,即使是多年采摘“经验丰富”的居民,也极难凭肉眼准确分辨。毒蘑菇中毒常有“潜伏期长、起病快、进展凶猛”等特点,部分剧毒品种潜伏期可达数小时甚至一天以上,极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该院中毒救治专家提醒公众:
切勿随意采摘、食用不认识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
采食后如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异常症状,应尽早就医;
如已采食,应保留蘑菇样本或拍照,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
误信“变色试验”、“银器变黑”等传统辨毒方法极不可靠;
一人中毒,建议同餐人群都应就医检查。
近年来,因食用野蘑菇中毒的事件在国内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南方潮湿地区,每年均有重症乃至死亡案例发生。此次谭叔的经历虽最终脱险,却也用生命的代价提醒大众:美味背后,藏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
在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民众还需增强对自然食品的辨识能力与科学防护意识。面对“野味”诱惑,留下一份谨慎,可能就是守住一条生命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