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戊戌政变仅仅两年,清政府就主动开启了新政?甚至新政内容比维新派还要更深入,范围更广泛?
注意这个时间,慈禧是1901年11月28日,重返北京城的,而新政的命令,是在1901年1月份就正式颁布了的,实际上,辛丑条约也是到1901年9月份才签订!
时间不可谓不紧急,新政范围不可谓不广泛。
是什么让慈禧改变了态度?又是什么让新政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拦的被推行下去?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个是真的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清末新政之所以如此急促,恰如鲁迅所言,如果再不改革(开天窗),恐怕这个房子的屋顶都要被掀翻了。
清政府所依仗的武卫诸军,在八国联军面前,跟“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一起被粉碎,而南方的督抚们,居然在帝国生死存亡之际,搞起了“东南互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慈禧的宣战诏书,差点酿成了南北分裂!
邮政大臣盛宣怀第一时间命令各地电信局,将宣战诏书扣押,只许给各地督抚看,并且另外加上自己的建议,不要服从!
而两广总督李鸿章在看到诏书的以后,立刻回电:“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最绝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他直接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
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注意,是总统,不是皇帝!
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孙中山同乡)甚至给信孙中山写信:
“李鸿章因为北方义和团运动想要广东省独立,想要以您为助手,请立马来广东协同进行。”
南北之分裂,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而汉族督抚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态度,除了对慈禧失望至极,也跟两年前的百日维新有关。
康梁虽然是个伪君子,但大家对权力的热爱和向往是一致的,如果当时大清真的能够吸取甲午战败的教训,变法维新未必不可为。
然而一方面是康梁太过天真,另一方面慈禧也不愿放权,最终百日维新成了一锅夹生饭,六君子喋血街头。
然而这件事还产生了另一个影响:
南方督抚们从戊戌政变中,明白了老太婆的真实态度,一腔热情被压制,想通过君主立宪进一步分享权力的企图也落了空。
既然天下都是你爱新觉罗家的,那我们也就犯不着搭上众兄弟的命跟你混了。
所以“东南互保”的种子,其实从戊戌政变发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
慈禧对于这种摊牌式的“抗旨不尊”没有任何办法,事后也不好意思下旨追责。
清政府的危机感,还来自其嫡系部队武卫军的覆灭。
武卫军,成立于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慈禧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以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重新编练的一支名义上的新式军队。
其中,聂士成部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部为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军为武卫右军,另外由荣禄招募以及抽调八旗兵组成武卫中军。
历史老照片:武卫军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武卫军全军约九万多人,大多装备新式武器,是清政府直接控制的最后依仗!
也是慈禧最后的底气!
不过,这个底气,在联军侵华的时候,也被基本摧毁,除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山东没有参战之外,武卫军的前、后、中军被击溃,最后被取消番号。左军受损严重,后来并入袁世凯的新军,成为北洋军的一部分。
历史老照片:武卫军
这是一段比较冷门的历史,但它的影响深远:
名义上,清政府直辖的军事力量,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了,所以后来的清末新政时期,被安排去小站练兵的,还是袁世凯,这也为十年以后袁世凯夺权埋下了伏笔。
而更大的危机还是在眼下,经过这么一闹腾,慈禧好不容易组建的“新式军队”,几乎全部覆灭,别说抵御外侮了, 如果男方的督抚们真的要起来造反,恐怕老太婆也只能跺脚骂几句“大逆不道”了。
大清到此,真的是靠着惯性在维持统治了。
所以战争还没结束,条约还没落地,慈禧还没返京,新政就已经推出。
第一,是为了安抚南方督抚的情绪,你看,咱们也开始维新变法了,你们想要的,我都会慢慢给你们。
于是,督抚们有一次看到了希望,凝聚力又起来了,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慈溪去世,直到“皇族内阁”出台。
第二,那就是真的自救了,甲午战争让经营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破产,联军侵华又葬送了大清最后组建的家底。
这日子,是真的没法过了。
君主一般不会自我革命,除非是到了存亡之际。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两年前,他们刚刚剿灭了维新派,然后两年以后,自己居然也成了维新派!
这就是退而求其次,在拆屋顶和开天窗面前,慈禧只能选择开天天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