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能于纷扰尘世中,保有一片净土,于喧嚣红尘中,恪守一方清静,则禅修之道,已得其精髓矣,如古人所云:“心安是福”,诚不我欺也……
禅语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有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如尘埃,飘渺无踪。只有心静,才能得自在。
禅语人生,感悟万千。有道是:“诸行无常,一切皆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放下执念,方能得自在。
人生如梦,唯有禅意醒人心,一念之间,顿悟人生百态。
人生如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正如禅语所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人生如一叶扁舟,在时光的洪流中漂泊。学会放下,才能承载更多。正如禅语所言:“一切皆空,不可执着。”
法。
“禅修”,是把自己的心灵,滋生与培育出来,禅修的方式,包括打坐、内观、冥想、静心等,然而,更多的时候,我推助与选择的,是让自己“静心”与“心静”。
毕竟,任何一位修心与修身,修行与修为的人,皆能从静心与心静中,渐次地体会与体味,明心与见性。
禅者,心之静也。自古圣贤,皆以静修身,以静养性。禅修之道,源远流长。修行之法,虽有多端,然其本质,皆在于心之修炼;其法虽多,然其理归一。
打坐者,端坐静思;
内观者,观照内心;
冥想者,思维澄明;
静心者,心无旁骛。
吾独爱静心与心静,盖因心静则神明,静心则性灵。然无论何种修行之法,皆为求得心之安住,心之宁静。
人,若能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保持心之安定,心之平和,则禅修之道,已臻化境矣。皆为入禅之门径。
吾观世人,多以禅修为外物,殊不知禅修实为内观自心,自性之光。
人,心若不静,虽坐禅千日,亦如浮萍无根;
人,心若能静,虽身处闹市,亦如幽兰自芳。
故,禅修之要,不在形式,而在心之安住其中。人,心之安住,非易事也。世事纷扰,人心易乱。
然若能于纷扰中,守望一份宁静,于无常中,觅得一份恒常,则心自安,性自明。
心安,则不随境转;性明,则不逐物迷。此乃禅修之真谛,亦是生命之至理。
余以为,禅修之要,在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遭遇何种境遇,皆能保持心之宁静,如古井无波,如明镜不染。
心若能安,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心若能静,虽黄河决于后而心不惊。此乃禅修之至境,亦是生命之大德。
故,吾辈之修禅,当以心为根本,以静为不二法门,制胜要务。
人,心若能静,虽身处红尘,亦能超脱世俗;
人,心若能安,虽面对风浪,亦能安之若素。
禅修之道,不在他处,而在吾心。心若能安,处处皆是禅堂与净土;心若能静,时时皆是修行与悟道。
吾辈修禅,当以心为镜,以静为光。心镜常明,照见五蕴皆空;心光常照,照破尘世暗淡。
人,心若能静,处处皆是极乐,虽万般烦恼,亦能化为菩提;
人,心若能安,时时皆是涅槃,虽千种诱惑,亦能不为所动。
故,吾辈修禅,当以心为舟,以静为帆。心舟不摇,虽风波险恶,亦能安然渡过;心帆不倒,虽逆风而行,亦能抵达彼岸。
噫!禅修之道,实为心之道。心若能安,心若能静,虽身处红尘,亦能见性,亦有佛性。
吾辈修禅,当以此为志,以此为行。心安则天下安,心静则天下静。此乃禅修之至理,亦是人生之大道。
吾辈修禅,当以此为鉴,以此为戒。心若能安,心若能静,虽面对生死,亦能超然物外。
嗟乎! 人,心安则道成,心静则性现。此乃禅修之至理,亦是生命之大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