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是大明王朝中最擅长筹集资金的官员,在负责国家财政的关键职位上,连续任职长达27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清廉,未曾贪污分毫。
当官府奉命搜查他的家产时,发现他家中除了皇上赐予的财物之外,仅余下简陋的衣物、粗陶器具,以及一些极为寻常的盆罐等物。
他屡次直言不讳,屡次触怒朱棣;然而,也正是因此,朱棣曾由衷地表示:“原吉对我真心。”
那么,哪位男子让朱棣怀有复杂情感,既喜爱又憎恶?
【大明王朝的“大管家”】
夏原吉,一位跨越洪武、建文、永乐、洪熙至宣德五代的资深重臣。他,夏原吉,见证了明朝五个朝代的更迭,从洪武时期一路走来,历经建文、永乐,直至洪熙、宣德,始终是朝廷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作出决定,从太学生群体里选拔一批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入皇宫,负责文书的抄写任务。
在众多年轻才俊里,朱元璋一眼相中了夏原吉。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因为他被夏原吉身上那份与众不同的沉稳气质所打动。
那时的年轻人普遍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旺盛的精力,他们的行为方式倾向于自由自在,因此在工作场合中,偶尔会做出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情。
不过,夏原吉却是个特例,他在工作时能够排除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任务中。
朱元璋所赏识的,正是夏原吉那份罕见的坚持与沉稳。因此,夏原吉顺利被挑选出来,转至户部担任职务。
户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财政事务的管理。以现代职能划分,它大致相当于财政与民政两大部门的综合。
其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肩负的责任巨大,不难想象。然而,在夏原吉看来,这似乎并不构成困扰。无论面对多么错综复杂的事务,他都能将其处理得条理清晰。
1402年,朱棣通过政变推翻了朱允炆,自己坐上了皇位,并将年号更改为永乐。夏原吉,身为前朝建文帝的臣子,不幸被燕王的军队捕获,随后被解送至朱棣处。
朱棣对夏原吉并未因他曾是建文帝的臣子而心生疑虑,他迅速作出决定,释放了夏原吉,并委以户部左侍郎之职。
这一举措引发了一些人的不安,他们着手策划给夏原吉制造障碍。在朱棣面前,他们含蓄地提出质疑,指出夏原吉曾是建文帝的臣子,对其忠诚度产生疑虑。
然而,朱棣并未受这些闲言碎语的影响,持续给予夏原吉重任。他坚信夏原吉具备出色的能力,同时也信任他的品格。
1403年,浙西一带经历了重大洪水侵袭。由于当地官员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灾情非但未被遏制,反而持续加剧。面对此情此景,朱棣迅速派遣夏原吉前往处理洪水问题。
到达浙西地区后,夏原吉没有留在指挥处听取汇报,而是直接前往一线展开实地调研,掌握民众受灾的具体情况。基于这些实际状况,他制定了一套可行的应对措施。
获得朱棣的首肯后,夏原吉即刻着手治理水患。他毫无畏惧,亲自参与工作,一直留在工程的最前沿。
那时,有人提出要为他打伞遮雨,但他坚决不同意。他表示:“民众辛勤劳作,我怎能忍心独自安逸。”换言之,百姓生活艰辛,他不愿自己独自安逸享乐。
1405年,浙西一带再次面临严峻饥荒挑战。民众粮食匮乏,生活陷入困境。夏原吉被重新委任,负责前往该地实施救济。
在夏原吉的援助下,灾民们正逐步重启生产活动,着手重建他们的住所。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提出建议,认为应当提高民众的税收,以此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这无疑是对困境中的灾民再次沉重打击。他们刚从生死边缘挣扎回来,生活初露希望之光,却又不得不面对沉重的赋税负担。这无疑是给他们增添了难以承受的重压。
夏原吉在得知相关情况后,立刻向朝廷提交奏章,明确指出该建议的弊端,并请求放弃实施。结果,朱棣接受了夏原吉的建议,确保了受灾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安排。
随后,姚广孝(担任太子少师之职)自浙西巡查归来,得知此事,由衷地感慨:“此乃古代圣贤之仁心再现。”
事实上,那时的财政支出数额异常庞大。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
首先提及的是郑和的西洋之旅。众所周知,郑和总共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而其中的六次,恰好与夏原吉的任期相重合。如此规模宏大的航海探险,无疑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资储备。
其次,朱棣对参与“靖难之变”并助其登上帝位的功臣们进行了晋升、赏赐及爵位提升。这些功臣在帮助朱棣取得皇位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朱棣决定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
其三,谈及宫殿的营建。朱棣下令大规模修建宫殿,此举耗费了巨额的财富。然而,这座宫殿在竣工后不久,便遭遇了一场熊熊大火,几乎被完全焚毁,无奈之下只能着手重新建造。
第四点,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权稳定性,朱棣频繁派遣大军北伐,这一行动同样需要庞大的经济资源作为后盾。
所有这一切均依赖于财务支持,否则便无从谈起。不难推测,当时的财政开销异常庞大。
然而,尽管面对诸多挑战,夏原吉在掌管国家财政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使之运作顺畅,并未发生资金不足的问题。
夏原吉担任的是户部尚书一职,但他与朱棣在讨论国家事务上颇为投契。时常,两人在交谈中沉浸深入,以至于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肥”了天下,“瘦”了自己】
1421年,朱棣再次萌生了大规模北伐的想法,于是召集了夏原吉、吕震等一众大臣,意图听取他们的见解。
经过集体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当前形势不适合发动军事行动。在众人准备将这一决定提交给朱棣之前,朱棣已经先行单独召见了国防部长方宾。
方宾提出,当前国家财政紧张,民众负担沉重,并非发动战争的适宜时机,建议暂且延缓行动。
此言一出,朱棣的面色立刻凝重,眉头紧皱。显然,这个答复与他的期望大相径庭。随后,他传召夏原吉,希望听听他的看法。
此刻,朱棣心中已有了定论,他只是期望能从夏原吉那里获得一些赞同的意见。然而,夏原吉给出的提议与方宾相同,都认为不宜发动军事行动。
夏原吉主张,近年来所发动的多次征战,均未取得预期成果,且军马的储备量已大幅减少,这是首要问题。
持续的灾害导致民众生活困苦,当前国家正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此为第二点困境。
另外,皇上的身体需要充分休息,不适合再亲自领兵打仗,这是第三个原因。
夏原吉的论述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涵盖了所有相关因素。他并非反对朱棣发动战争,而是基于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关怀,不愿见到国家在此时进一步陷入艰难境地。
然而,朱棣对这些劝言充耳不闻,他固执己见,认定夏原吉是在蓄意与他作对。愤怒之下,他决定将夏原吉调职到开平。
然而,朱棣心中的怒气仍未平息,他再次传唤了工部尚书吴中,欲了解其看法。此刻的朱棣,显然抱着一种非得听到符合预期答复不可的态度。
不过,吴中的观点与夏原吉等人相吻合,均反对出兵之策。这一态度彻底激怒了朱棣,他将怒火完全倾泻在夏原吉身上。随即,朱棣颁发诏令,将夏原吉囚禁于牢狱之中,并派遣人员搜查其家产。
一般而言,身为大明王朝的财政主管,帝国的财务核心人物,夏原吉的财产理应颇为可观,对吗?然而,当锦衣卫踏入夏原吉的居所时,所见的情景却让他们深感意外。
观察到夏原吉的居所,除了皇帝赐予的银钱财物之外,家中仅摆放着简单的衣物、陶制器皿,以及一些寻常可见的盆罐等日常用品。
此外,户部尚书家中再无可称得上值钱之物。这让锦衣卫也不禁发出感叹:“没想到户部尚书家中竟清贫至此,实在出乎意料!”
随后,朱棣坚决决定北上征战,但在返回的路上突然病重,无法起身。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他躺在病床上,心中回想起了之前夏原吉对自己的规劝。
在那一瞬间,他彻底领悟了夏原吉的深意,心中不禁生出感慨:“原吉对我用心至深!”
朱棣逝世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匆忙赶往囚禁夏原吉的监狱,步伐急促地将这一不幸消息传达给了他。
夏原吉听闻后,身体僵在原地,待意识恢复,他察觉自己已坐在地上,泪水满面,许久都无法站起。
朱高炽登基后,夏原吉协助他管理国家事务。朱高炽了解夏原吉的能力和忠心,因此不仅让他官复原职,还授予他太子少傅的职位,随后又晋升为太保。
因此,夏原吉有机会获得三份官职的薪酬。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坚决拒绝接受这些额外的收入。
【“原吉有雅景,人莫能测其际”】
后人给夏原吉题写了一句对联:“一生品行如冰雪般纯净,五代家风似苍松般坚韧”,这句话准确概括了他作为官员的一生。夏原吉的一生,正如对联所言,清廉正直如同冰雪,家族五代人的气节也如苍松般屹立不倒。
夏原吉在朝廷任职多年,始终保持谦逊,未曾显现半点官僚作风。无论是面对上司或是下属,他都秉持着善良宽厚、心胸开阔的原则,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
一次,夏原吉到淮阴进行考察。在郊外,他下马稍作休息,不料一不留神,马匹便跑远了。看到这一幕,随从非常着急,立刻跑去追赶那匹马。
时间悄然流逝,然而侍从仍未归来。夏原吉静立原地,目光朝向侍从离去的路径,内心渐渐升起一丝忧虑,揣测他是否遭遇了何种阻碍。
此刻,一名行色匆匆的旅人从前方快步接近。夏原吉思索着,此人可能瞧见了他的侍从,于是急忙迎上前去询问情况。
不料,那位行人显得颇为急躁,正急于前行。夏原吉的一句询问,却瞬间激怒了他。未等夏原吉的话语落音,他便开始大声斥责。
此时,侍从恰好骑马返回,目睹了眼前场景。他迅速上前,猛地抓住那人的衣领,强迫他向夏原吉致歉。
夏原吉见此情景,迅速走上前进行劝阻,轻轻摇头,平静地说:“不必计较,可能他是因为急着赶路,才一时口不择言。”
另外一回,一名官吏在整理居所时,不小心将皇上赐予夏原吉的金线玉饰衣裳弄脏了。
面对寻常衣物或许不会如此惊慌,但这衣物乃皇帝亲赐,价值连城。小官瞬间面色煞白,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夏原吉在得知此事后,没有选择深究,反而宽慰对方说:“这只是一件衣物,弄脏了也没关系,清洗一下就能恢复,不必太过在意。”
随后,一名女仆在整理房间的过程中,不小心碰落了一件物品,那正是夏原吉极为珍视的一方砚台。
女仆望见砚台已成碎片,心中焦急且恐惧,忧虑夏原吉会责备自己,于是决定先行避开,藏匿起来。
夏原吉打算亲自向她说明情况,然而四处寻找未果,只能委托他人转达,表示自己不介怀此事,因为任何物品都有可能遭遇损坏。
夏原吉以他的宽容与和善,营造了家中融洽的氛围,使得全家人都对他这位重要成员抱有深深的敬意。
参考素材在撰写文章或进行学术研究时,我们经常需要查阅各种参考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来自书籍、期刊、网络文章或是专家访谈等多种渠道。为了获取准确的信息,我们会仔细筛选和甄别这些素材。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资料,我们可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参考多样化的素材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主题或问题。在利用参考素材时,我们需要确保遵循适当的引用规范。这不仅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学术诚信的体现。我们会明确标注素材的来源,并在文章中适当引用,以确保我们的论述有据可依。总之,参考素材是撰写文章和进行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合理利用这些素材,我们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深度,为读者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
《明史·夏原吉记载》夏原吉,明史中有所记载之人物。其人生平事迹,彰显智慧与忠诚。夏原吉在朝为官,勤勉尽责,深受皇帝器重。他管理财政,精打细算,使得国家府库充盈,百姓生活安稳。每当国家面临困境,夏原吉总能挺身而出,提出良策,化解危机。他为人谦逊,对待同僚和下属皆以礼相待,从不以权压人。在处理政务时,夏原吉注重实际,不尚空谈,总是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夏原吉还非常注重民生,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主张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他还积极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以身作则,为朝廷树立了良好的风气。在夏原吉的辅佐下,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他的功绩被史书所载,成为后世楷模。
明代三代财政重臣夏原吉夏原吉,在明代历经三朝,担任财政要职,堪称国家的“大账房”。夏原吉以其卓越的理财才能,深得皇帝信任。在任期间,他精心规划国家财政,确保收支平衡,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深知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面对复杂的财政问题,夏原吉总能冷静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他注重实效,不尚空谈,每一项财政政策都力求落到实处,真正惠及百姓。在他的管理下,国家财政状况逐渐好转,百姓生活也日益改善。夏原吉不仅擅长理财,还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能够预见国家未来的财政需求,提前做好准备,确保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能有足够的财力应对各种挑战。这种前瞻性的思维,使得国家在多次危机中都能化险为夷,保持稳定。在夏原吉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坚守原则,不为私利所动。他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为官员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清廉正直,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夏原吉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财政事业默默奉献。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国家财政的稳定与发展上,更在于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政管理经验和智慧。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夏原吉的清廉品质夏原吉,一位备受赞誉的历史人物,其清廉如冰雪般的节操为人所称颂。他的一生,是坚守原则、不谋私利的写照。在官场中,夏原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他不为权势所动,不受利益诱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无论是面对高官厚禄,还是身处困境逆境,他都能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扰。在工作中,夏原吉更是以身作则,勤勉尽责。他对待公务一丝不苟,从不敷衍塞责。无论是处理日常事务,还是面对复杂问题,他都能迅速找到解决之道,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他的这种敬业精神,赢得了同事和下属的广泛赞誉。夏原吉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品质上,更贯穿于他的工作始终。他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待每一个案件都公正无私。在他的治理下,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安宁。值得一提的是,夏原吉在逆境中仍能坚守清廉本色。即使遭遇诬陷和贬谪,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他相信自己的清白终将得到昭雪,而这种信念也支撑着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总的来说,夏原吉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清廉节操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清廉品质不仅赢得了当时的赞誉,更为后世所传颂。
夏原吉获赞缘由探析-谢志伟夏原吉之所以广受赞誉,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称颂。在政务处理上,夏原吉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他善于理财,能够合理规划国家财政,确保收支平衡,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在为人处世方面,夏原吉同样表现出色。他谦逊有礼,待人真诚,从不以权谋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他的高尚品德,成为了后世官员学习的楷模。此外,夏原吉还具备深厚的学识和远见卓识。他精通经史子集,对国家政策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他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综上所述,夏原吉之所以备受称赞,是因为他具备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以及远见卓识。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