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著名研究机构伍德麦肯齐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美国的11月总统大选结果,可能会减缓美国能源转型,并让美国在清洁能源的万亿美元投资面临重大风险。
该机构认为,共和党如果在2024年大选中获胜,很可能会推翻脱碳政策,并导致美国能源转型延迟。
2021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 (IIJA) 和 2022 年的通胀削减法案 (IRA) 使美国在脱碳方面一跃成为全球领导者之一。
但是,根据伍德麦肯齐的报告预测,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如在2024年11月大选中获胜,加上美中关系和美国政府赤字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显着改变美国能源政策的路径,并带来延迟的过渡情景。
该报告称,虽然支持能源转型和低碳技术的技术投资可能会放缓,但化石燃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影响,投资可能会扩大,并推动化石燃料需求高峰的到来——美国的能源转型可能会放缓。”
“这次选举周期将真正影响未来五年和到2050年的能源投资步伐。需要在短期内对低碳供应进行投资,以实现更长期的脱碳目标。美国的碳排放量可能会增加,在我们延迟的转型情景中使净零排放遥不可及。”伍德麦肯兹能源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大卫·布朗表示。
布朗说表示: “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很可能会发布行政命令,放弃电力行业2035 年的净零排放目标,制定更宽松的碳排放目标,并颁布可能有利于蓝氢的税收抵免法规。”
布朗补充说,美国的财政环境也可能充满挑战,因为美国政府的支出可能仅限于解决国家债务负担。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到2030年,美国债务与GDP的比率将达到109%,到2050时年将达到155%。
伍德麦肯齐的基本情景预计,2023-2050 年美国能源行业的投资约为 7.7 万亿美元。然而,在美国延迟转型的情景下,对低碳能源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减少,与基本情景相比,美国能源行业的投资减少了1万亿美元。
2023-2050 年美国能源行业累计资本投资(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伍德麦肯齐。美国的总资本投资包括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发电、电网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氢气和CCUS。从 2023 年到 2050 年,美国能源需要累计11.8万亿美元的资本投资才能实现净零情景。在我们的延迟过渡情景中,投资减少了 55%。
报告称,如果对低碳能源的政策支持减少,CCUS和低碳氢的投资路径将放缓。到2030年,美国天然气总需求将比我们的基本假设增加60 亿立方英尺/天 ,增幅为6%。
“值得注意的是,化石燃料需求峰值确实会出现——比我们基本情景中的2030 年预测晚了大约 10 年。由于峰值仍即将到来,企业将需要继续多元化发展低碳技术,以建立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具有弹性的商业模式。从运输到电力再到新兴技术,每个行业都将受到一系列微妙驱动因素的影响。”
美国能源相关 CO2净排放量展望(单位:十亿吨)
行业影响:
电动汽车销量下滑:从 2024 年迄今为止美国新车销量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出,能源转型可能会放缓。虽然混合动力车销量猛增 57%,但电动汽车销量却低于预期,仅增长 19%。联邦温室气体 (GHG) 排放和燃油经济性法规的减弱将延续这一趋势,到 2050 年,电动汽车的总存量将比 Wood Mackenzie 的基本情景减少 50%。
零碳电力供应面临强劲阻力:由于美国能源部贷款项目办公室的财政支持减少、电网改造减少以及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持续,美国风能、太阳能和储能项目的延迟过渡情景将是到 2050 年约 500GW,比基本情景低 25%。
煤炭将保留更长时间:在能源转型延迟的情况下,电气化的步伐将在短期内放缓。然而,工业、住宅、电解氢和电动汽车的使用仍将使电力需求增加 2.0PWh,从 2030 年到 2050 年将增长 45%。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减少和持续的负荷增长,没有办法摆脱使用煤炭。因此,到 2040 年,煤炭发电容量将是基本情景的四倍,系统装机容量将达到 104GW。
绿氢可能会动摇:美国联邦需求方目标的缺乏、联邦资金的减少和成本通胀将对低碳氢的投资提出挑战。可以调整 IRA 下的税收抵免资格,以向蓝氢倾斜激励措施。
伍德麦肯齐对美国州级政策的研究表明,低碳投资的势头可能会独立于美国联邦的政策。自2020年以来,美国加州公用事业规模电池产能已扩大八倍,达到8.4GW。伍德麦肯齐预计到今年年底,电池产能将达到 11.7 GW。
在特朗普上届政府期间,美国州级可再生能源投资组合标准和自愿可再生能源目标支持风能和太阳能产能在 2016 年至 2020 年间平均每年增长 13% 以上。加州的低碳燃料标准(LCFS)将有助于支持全国范围内对低碳氢、直接空气捕获(DAC)和生物能源的投资。
布朗表示:“新兴技术的转型速度较慢并不意味着故事已经结束。” “美国的新兴技术行业需要重新评估成本、项目规模和补贴依赖。这应该通过信任的立场来实现。美国拥有创新记录——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从液化天然气净进口国转变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