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笑叔&飘妹
两天前,西安刚刚降下今冬的第一场大霾。
昨天,一场淅淅沥沥的雨,及时冲散了漫天的迷茫。空气虽然冷冽,但却清爽。
一场雾霾一场烦,一场冷雨一场寒,属于这个北方城市的特殊的冬天,真的来了。
不仅仅属于这个城市的冬天来了,沿秦岭山脉,顺渭河流淌,大关中的冬天,都已经滚滚而来。
A本地舆情分析
塑化剂风波,到底是西凤的落凤坡还是涅槃台
一周多之前的11月7日晚,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披露的一份检测报告,将正在运作上市的西凤推到了风口浪尖。
报告称:西凤·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的两项塑化相关化学添加剂的含量,均接近限定标准的三倍。
报告的出处是否蹊跷已经不那么重要,多家财经类媒体迅速介入的背后是否有别的原因也不好探究,或许,西凤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报道背后所揭示的问题以及几家本地自媒体对这个品牌的无奈和叹息。
中国的酒业历史,西凤渊源流长,不说是最早的佳酿起码也是最早的佳酿之一。3000年不断代传承,一次次被文人墨客写入诗文成为最好的软文广告,新中国成立之初评选四大名酒当仁不让的入选,都无不说明西凤酒的昔日辉煌。
但正如多家媒体的报道里所言,当茅台、汾酒、泸州老窖都已经快马加鞭,不但在白酒市场驰骋纵横,而且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时,西凤作为掉队者,一边看着名酒兄弟们在前面恣意奔跑的身影越来越远,一边在8年4次IPO的泥沼里苦苦挣扎,更为关键的,当五粮液剑南春洋河等后起之秀也纷纷攻城略地甚至攻陷西凤的大本营关中时,西凤的市场拓展之路,不但走得难,而且走得乱。
关于西凤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另文阐述。这里,还是回到舆情本身。
有媒体在报道西凤塑化剂超标事件时,使用了“西凤酒塑化剂魔咒难除,8年4次IPO或再遇落凤坡”这样的标题,更有媒体直呼“毒性是三聚氰胺20倍”,无疑,这都是要唱衰西凤的。对这样的唱衰,如果纠缠于塑化剂到底有没有超标、超标不是我的错、超标的又不是我一家这样的口水战,西凤的眼界,恐怕距离真正的凤眼还差的很远,不说会不会成为落凤坡,起码也困顿在泥沼中。
再去对照西凤的回应,所谓“当年的白酒检测中,不含DBP指标检验项目,因此完全符合当时的安全标准。2013年后,西凤酒已经将原生产设备全部换过,目前生产销售的西凤酒都经过严格检测,不存在塑化剂超标的问题”,到底是高还是低,包括西凤酒企业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见仁见智。
老子称,祸兮福之所倚。表面看,塑化剂风波肯定是西凤的祸事,但聪明的企业和聪明的人,比如说海底捞,非常善于将坏事变好事,可以让品牌危机变成品牌再塑品牌升级,就不知道西凤有没有想到这一点,有没有想去这么做。
如果有这个意识的话,不妨大胆地跳出塑化剂风波本身,关注、思考并答好舆情里的这几个问题——
第一,消费者大几百甚至上千元购买的“珍藏酒”,现在西凤一概用380元一瓶回收,合理否,公平否?对已经消费了这种“塑化剂超标”的酒的消费者,又该怎么办?
第二,长期依赖外购基酒,西凤到底还是不是曾经被文人墨客们夸赞的那个柳林铺西凤?
第三,只要纳贡便贴标,市场上鱼龙混杂,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西凤,到底还有没有真正的西凤?
第四,是在资本市场追名逐利重要,还是好好经营好品牌好好经营好市场好好做好品质更重要?
第五,能不能、敢不敢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信心,借塑化剂风波,自己整顿自己的品牌,自己净化自己的市场?
以上五个问题如果能答好,塑化剂风波不但不会是西凤的落凤坡,还会是西凤的涅槃台。相反,如果答不好,短期,即便扛过了这轮风波,即便挣扎着完成了IPO,长远,已经传承3000年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西凤酒,还能传承多久,恐怕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西凤的,就先说这些吧。
顺便也说一下,西安“立霾”的那个夜晚,灞桥发生了一起十分惨痛的车祸,一辆罐车和一辆面包车相撞,导致10人死亡2人重伤。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唏嘘的事故,让人在雾霾中更加压抑。希望这个城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的努力,让这种悲痛的事故不再上演。
根据最新消息,检察部门已经介入对事故的调查。希望这起领导高度重视,舆论普遍关注,多部门介入调查的事故,能很快有一个水落石出的说法,也能有一个不仅仅是就事论事的善后。
B网络舆情及传播分析
11月10日—16日
C微信舆情及传播分析
11月10日—16日
D微博舆情及传播分析
11月10日—16日
E抖音舆情及传播分析
11月10日—16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