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由我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八年时间里面,不仅打出了中国人的铮铮傲骨,也打出了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名声。
从一穷二白的游击队,发展到在战后足以令蒋介石胆寒的威武之师,其中曲折艰难有哪里是一句话能够说尽的呢?
而在新四军中,有一支部队不仅在根据地在重建经济,恢复贸易,更使得自身依托于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甚至还能以自己的收入来武装友军。
这支部队就是新四军第七师。
第七师的由来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北上之后,剩下的原苏区部队便留下来与蒋匪军打游击,顺便积累力量以便将来抗日。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原本留在江西、福建等8个省坚持了3年艰苦游击战的工农武装力量已经发展到了15个红军游击区。
这些游击区是南方红军这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中坚力量。尽管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与我党初步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定。但是对于南方的游击武装的防备却是丝毫没有放松。
蒋介石采取的“北和南剿”之策略被国内外的爱国人士一致诟骂。在日军开启全面侵华战争之后,蒋介石才迫于国内进步人士的舆论压力,停止了对于南方红军的清剿。
1937年10月,“南方红军”及下属的红军游击区经过改编之后成为“新四军”,隶属国民革命军序列。
当年北伐之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可是有着铁军的称号,曾是北伐军大破吴佩孚、孙传芳的重要主力。
取“新四军”这个名称,就是希望部队能够继承当年“老四军”的铁军精神。
新四军成立之后,由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其下属共有4个支队,共计10个团外加一个特务营。其人数规模达到了整整1.03万人,枪械6200余支。
可别以为新四军的1.03人没多少,相比较于其他部队,新四军里面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很多都是从北伐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跟着闹革命的老战士。
正因如此,新四军的战斗力之强,甚至就连国民党的中央军都难以匹敌。
在新四军完成整编、集结之后便向着皖南、皖中两地开赴,在华中地区展开抗日游击战争。
从1940年8月中下旬开始,八路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不仅让鬼子心寒,也让蒋介石产生了觊觎之心。蒋介石眼看已经无法阻止八路军的不断壮大,于是便暗中纵容顽派对新四军下手。
1941年1月6日,百团大战还未完全结束,在皖南的新四军就遭到了国民党7个师8万多人的伏击。
这次伏击,新四军浴血奋战整整7昼夜,最终仅仅只有2000多人突围,剩余人等不是被俘就是牺牲。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是“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周总理对于该事件的评价。蒋介石再一次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背叛革命的事情。
但是,蒋介石及国民党顽派的背刺打不垮新四军。就在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不久,我军便领导新四军进行重建。
党中央以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和八路军总指挥机关为基础,在苏北地区重新组织起了新四军指挥层,随后又将陇海铁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统一整编到新四军麾下。
再次站起来的新四军相比以前更为强大,这一次新四军组织起来了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其人数规模达到了9万余人。
特别是在黄克诚领导的原八路军第五纵队、彭雪枫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加入新四军序列之后,新四军的战斗力很快便得以完全恢复,甚至更甚从前。
而在新成立的七个师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原新四军无为游击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突围出来的部队组成的第七师,该师的师长为张鼎丞、政委为曾希圣。
这支部队不仅战斗力惊人,更是创造了一个敌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奇迹。
第七师刚成立的时候,情况远要比想象中的困难很多。全师上下兵力总数大约在2000多人,在七个师里面算是最弱的。
在饶漱石任新四军政委期间,为了帮助第七师迅速发展壮大,特别从中央将两位擅长经济工作的同志调了过来,在第七师工作。这两人便是蔡辉和叶进明。
蔡辉和叶进明两人来到第七师之后,考虑到苏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盐商发家之所。于是根据第七师下属驻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发展经济贸易,很快就改变了新四军第七师一穷二白的局面。
1943年,新四军第七师秘密的汤家沟成立了皖江贸易总局,蔡辉出任总经理,展开贸易的出口与进口,包括一些军用物品。
首先在粮食贸易上,蔡辉与第七师进行联动。
一方面由第七师对沦陷区的粮食来源进行截断,使得沦陷区粮食价格上涨。随后再将根据地的存粮放出交易,一时间使得大量的上海、南京等地的粮商来到皖江进行粮食交易。
此举促成了皖江地区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处于敌后根据地内的贸易中心。
有了市场,自然能够吸引到前来做生意的商人。因此,没多久皖江的贸易规模便一点点地做大起来,不仅新增了许多大型商铺,就连人口数量也是一个劲地往上涨。
通过皖江的贸易,新四军解决了原本“粮多盐少”的局面,用根据地的粮食换来了盐、布匹等重要的生活物资。
另一方面,新四军第七师在所辖的区域内实行低税政策。这样一来,更多的人在了解到汤家沟的贸易政策之后,也都放弃了其他商品贸易,跑到汤家沟来做生意。
在汤家沟最为火热的时候,曾创造过一天进出上千条船只的纪录。要知道,当时可是在战争时期,能够出现如此繁荣的贸易场面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在新四军的交易物资中,除了盐、粮、布匹等生活物资外,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在考虑到战争的实际需要后,新四军第七师放下观念影响,开始与日伪军中的一些人做生意。
当时日军在华中地区的物资十分紧张,特别是在抗战后期,日本人基本上连伙食供应都成了问题。于是便将征粮的任务层层摊派到伪军那里。
时任芜湖伪维持会长汪子栋就是日军“军粮筹委会”所属“总力社芜湖分社社长”。在汪子栋的身边还有一个伪装成普通商人的日本顾问楠木重椿。
两人为了能够筹集到粮食,悄悄地在汤家沟南岸的芜湖等地区购粮。我军其实早就已经发现了两人的踪迹,于是便在他们完成交易之后将他们的粮食进行了查扣。
眼看日军催缴粮食的日子将近,交不上粮食的汪子栋和楠木重椿只能答应与第七师合作。
此后,新四军便建立起了一条与日伪进行物资交换的秘密贸易渠道。新四军因为完全垄断并控制了粮食贸易,于是便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用根据地过剩的山货、烟叶、大米等从日伪的手中买到食盐、糖、布匹、五金电器、医用物资、高级印钞纸等被管控的物资。
到了后期,汪子栋甚至为我军搞来了炸药、雷管、扣发扳机、机床等被日军严格管控的物品。
有了这些物资,第七军不仅能够发展贸易,还能在根据地发展工业和发行货币。
有了货币发行权,就能在根据地设立银行系统,并建立起“准金融体系”。
刚开始的时候,在根据地,国民党发行的法币还是具有一定购买力的。但是随着新四军“大江币”的发行,很快国民党的法币便受到了冲击。
到了抗战后期,在新四军下辖的驻地内,很多百姓都只认“大江币”,不认法币。
有了贸易区、有了工业生产能力,有了自有国币,第七师很快变成了新四军最为富裕的一支部队。
刚成立的时候,部队连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都要头痛很久,更别说其他物资了。而到了抗战后期,第七师的战士每个月都有10元的津贴,并且伙食也全都实现了“大米自由”。
不仅吃的有了保障,其他生活物资供应水平也有了惊人的提高。不仅武器装备先进,战士们每月还能领到大概3条左右的香烟。这对于战争时期的人们来说,可是十分让人羡慕的。
而就这样的生活标准,也仅仅只是占据了第七师财富的一小部分。
按照当时的规定,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财政总收入中1/3归地方政府,1/3交军队,1/3交军部推算。
从1942年底到1945年春,两年半的时间里面,第七师支援第五师的现款就达到了5300万元法币,折合黄金为26.5万两的规模。
而在1944年到1945年,第七师上交给中央的钱款达到了4400万元的规模,折合黄金可是有足足的20多万两。
即便是在当时的国民党军中,这笔钱也完全可以供养20个甲级师的一年的花销。
抗战结束之后,新四军正式撤编而大成公司也进行了撤销。而在此之前,七师师部和华东局国区部向中央移交的资产达到了近50万两黄金的规模。
看来“富七师,甲全军”当真名不虚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