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抢滩登陆难度,解放军特种驳船首亮相,重装合成旅直接上岸

军情速递 2025-01-22 10:04:29

一提起两栖登陆作战,它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作战形式之一,无论是二战时期的抢滩登陆,还是现代战场环境下的两栖登陆,它都对部队的执行力和协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就在前几天的1月18日,解放军首次曝光了一款新型登陆装备大型特种专用驳船,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据海峡之声网站1月20日的报道,最近不少外媒和台媒都在关注中国大陆正在建造和训练的新装备大型特种专用驳船。它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为何能引起外界重视。

看似平凡实际不一般

按照海峡之声网站1月20日的报道内容来看,流传在网络上的照片显示,在一处无法确定地点的开阔海滩上,一艘蓝白相间的大型滚装船正通过专用驳船提供的浮动栈桥,直接向海滩上卸载车辆等物资装备。如果从民用需求的角度出发,这只是简单的将海上船舶的物资送到海滩上,不会引起太多的猜测。但台媒经过分析却认为,照片中海滩的地理特征和台湾东海岸的花莲或台东比较类似。因此认为这一波操作并不是为了解决民用需求,解放军有可能借助这一特定环境的测试场,作为模拟两栖进攻台湾海岸的演练。

除了台媒的猜测,还有外媒通过卫星图片拍到的景象,分析称广州南沙龙穴的广船国际造船厂似乎正在建造多艘不同规格的特殊驳船。这些驳船和一般意义上的商用民用驳船不同,拥有突出的2个或多个自升式支柱,可以更加灵活地固定船体,而且还能按照水面高度调节平台,功能上相当完善,不是一般民用驳船能比的。而且有的驳船还带有较长的坡道,也就是俗称的陆桥,长度在120米以上,再加上这些驳船尾部都具有开放式的平台,可轻松对接滚装船和其他大中型船舶,直接变身“移动的海上码头”。

因此有外国军事专家认为这些驳船的用处可能不一般,不排除是解放军为两栖攻击而量身定做的。因为它们拥有120米长的路桥,还有可以灵活调节高度的平台,如果在两栖作战中使用,可以直接越过海滩上的消波块、防坦克壕沟和诡雷区等阻碍。在空中武器和对地攻击导弹的掩护下,抢滩登陆部队和两栖装甲车可以借助该装备直接抵达沿岸公路或海滩以外的坚硬地面,减少伤亡的同时,尽快站稳脚跟,构筑阵地。

而且还有外媒提到美国军方在2024年曾在加沙搭建过临时码头,但因为缺乏自升式驳船,导致临时港口在恶劣天气的冲击下,仅用了两周时间就被摧毁。如果有了这种大型自升式驳船,让其充当临时码头或栈桥的角色,显然是一个十分聪明的选择。如果这种装备真的用于军事领域,显然它能提高解放军的两栖登陆能力,所以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媒体对它十分关注,猜测其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夺岛滩头作战中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两栖作战为什么难度大?

和陆战以及海战不同,两栖作战是一个由海到陆的作战过程,如果进攻部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陆地上站稳脚跟,构筑稳定的防线,很容易被防守部队重新打回到海里。一旦防守一方拥有实力强大的反舰武器,很可能会导致两栖作战部队既无法在陆地上站稳脚跟,也没办法顺利坐船撤走。为了更好的抢占海滩,如何快速将重型装备投送到敌滩头阵地,是战局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传统的两栖作战中,进攻一方往往首先尝试攻占对方的港口,然后依赖港口这一“桥头堡”,不断向陆地上输送兵力。但港口设施实际上并不是特别稳固,如果是大规模战争,港口很容易被摧毁或阻断,登陆部队想利用对方的设施开展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就有了构建临时“人工码头”的思路,在过去的两栖登陆作战,登陆部队曾经利用民用滚装船、半潜船坞、坦克登陆舰以及拼接栈桥等方式,用临时人工码头向海滩上输送人员和装备。这种“临时码头”建在哪里,哪里就是港口,非常机动灵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两栖作战思路。但如果面对火力比较猛的敌人,一般的“临时码头”根本就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导弹和炸弹摧毁,导致登陆部队进退失据。而且登陆地点的选择是否合理,设备的运输是否快、栈桥的搭建是否顺利,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两栖作战的难度很大。

但中国大型特种专用驳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种驳船有能力在复杂地形构筑稳定的临时码头。因此立场顽固的绿媒《自由时报》也发文表示,台军多年以来一直固守“红色滩头”的传统战略似乎已经破产。这意味着台湾北部、西部近20处适合登陆的“红色海滩”未必是必选项,台湾东部那些不利于登陆的海滩也可能因为这种特种船只的出现,成为可能的登陆地点,因此该船舶的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0 阅读:60
军情速递

军情速递

更多军事热点,关注军情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