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陈东海 特约记者 杨露琪)一年春作首,万事勤为先,初春时节,行走在淮河北岸的安徽省阜南县的田间地头,一幅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画卷尽收眼底:柳沟镇的无人机群掠过翠绿的麦田精准施药,苗集镇的草莓园里颗颗果实缀满枝头,会龙镇的辣椒加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近年来,阜南县以科技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科技“芯”驱动 稳粮提质增效益“这颗‘红宝粒’花生,鲜食脆甜、出油率高,是咱们破解种业‘卡脖子’的利器!”在柳沟镇小麦生产专业合作社(以下称合作社)里,理事长徐松松轻托一颗红皮花生,眼中满是自豪。
依托8名育种专家组成的团队,历时7年攻关,该合作社累计筛选5万份育种材料,终将“红宝粒”花生和“秦胜800”油菜送上国家登记品种名录。如今,“红宝粒”亩产鲜果突破700公斤,带动鄂豫皖等地种植6.5万亩,亩均增收500元;而抗菌核病的“秦胜800”油菜,更在长江流域创下亩产312公斤的纪录,平均增产23%,成为稳产增收的“明星品种”。
而在阜南县苗集镇大地现代农业园区,高架基质槽上的草莓红艳欲滴,气雾栽培的蔬菜舒展如翠玉,循环水养殖池中鲈鱼鳞光闪烁……这座占地近80亩的科技农业基地,正以“空中种果、水里养鱼、云端管理”的生态循环模式,颠覆传统农耕图景。
“我们整个园区全部采用设施化、科技化、可复制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高效循环农业模式,产量更高,污染更小,产品更加生态绿色,预计2025年底,整个园区年产蔬果可达5万吨,清水草鱼、花鲢、鲈鱼以及其他淡水鱼类养殖不低于30万斤。”园区负责人——安徽省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玉超说。
“下一步公司将联合阜南当地的水产养殖专业农户,实施‘企业+农户’的联农富农方式,从水产渔业养殖源头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销售支撑,以合作共赢的互利模式,在苗集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化清水鱼水产示范养殖基地,进一步助农增收,助力阜南县乡村振兴。”陈玉超说。
聚“椒”富民小辣椒托起大民生作为“中国辣椒之乡”,会龙镇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全镇7万亩辣椒复种基地年产鲜椒15万吨,依托12个连片生产基地和“公司+农户”订单模式,当地农户亩均收益超7000元,“小辣椒”做成了会龙镇年产值3.5亿元的“大产业”。
张洪洋是会龙镇数一数二的辣椒种植大户,有着十多年的辣椒种植经验,从开始的十亩八亩地已经发展到如今的260亩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依靠种辣椒,张洪洋成为了会龙镇的致富“领头人”。
“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现在我又成立了公司,种植了20余种优良品种辣椒,一年两茬,平均每亩地辣椒年产量达近4000斤,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张洪洋说。
在会龙党氏蔬菜保鲜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全自动炒制生产线正将鲜椒变为辣酱,空气中弥漫着辛香,负责人党会晴轻点控制屏,灌装、灭菌、贴标一气呵成。“这条线日产辣椒制品20吨,可生产辣粉、辣酱等20余种产品,产品远销湘、浙、赣等地。”党会晴向记者介绍,“以会龙镇辣椒产业布局为基础,依托‘买辣椒,深加工,卖全国’的发展思路,我们企业去年年产值突破亿元,还带动200多个家庭端稳了‘辣饭碗’!”
会龙镇辣椒产业的发展壮大,也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的辣椒生产,以会龙镇为中心的延秋辣椒生产规模达到了20万亩,同时也带动了会龙镇辣产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提高科技赋能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让群众走上高质量的农业生产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阜南县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