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是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被记录了下来。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团队,对尼克松访华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场,尼克松向新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向每一个在场的中国人致意。
当尼克松的双脚走下旋梯,踏上中国的土地,迅速伸出双手,径直向周恩来走去。周恩来面带微笑,伸出右手,二人紧紧握在一起。周恩来率先表态,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您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尼克松笑着回应道:总理先生,我是跨过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翻译尼克松话的人,正是站在周总理身边的翻译,此人名叫冀朝铸,见证了中美建交过程中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然而,两张照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张照片中周恩来身边的翻译冀朝铸“消失”了,并不在照片中。
解释一下这两张照片的出处,尼克松访华后,第一张照片出现在我国的各大报纸上,第二张照片是现场原图,出现在美国各大媒体上。两张图片对比,翻译冀朝铸消失了,背后暗藏什么玄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来聊一聊这件事,会发现周恩来的良苦用心,有意保护了冀朝铸。
周恩来的良苦用心
尼克松的专机抵达北京国际机场前,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就早早来到现场布置迎接,按照以往的最高规格,三军仪仗队最高为151人,此次为了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规模直接增加了两倍。
冀朝铸担任翻译工作,尼克松到来前,周恩来特意嘱咐冀朝铸:小冀近一点,每句话都得准确地听清楚,准确地翻译。
第二天,站在周恩来身后的那位高大翻译冀朝铸,出现在美国各大报纸上,而我方发表的所有照片中,周总理身后变成了王海容,原本冀朝铸站的位置,成了一片空白。
为此,冀朝铸莫名其妙“消失”了,他对此甚为不解,之所以这样安排,出自周总理的一番苦心。
首先,尼克松访华的时间是1972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特殊十年期间,对公众人物的行为举止要求很高,有一批人专门盯着这些事情找麻烦。
周恩来和尼克松握手时,他的身体并没有向前倾斜,而是稍稍向后倾斜的,反观尼克松,他是主动向前握手,身体稍稍向前倾斜。
按照外交礼节,两国领导人握手时,应当稍稍向前倾斜,靠近对方,以示尊重。可当时中美不仅尚未建交,而且在五十年代初在朝鲜战场上有过交锋。
结合整个历史大环境,如果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时,身体稍稍向前倾斜,则会被别有用心之人诬陷,说为了讨好美国人。这么一来的话,周恩来的处境可能稍稍麻烦了,为避免这类事情发生,周恩来没有“主动”伸手,而是等尼克松主动,身体略微向后倾斜,用行动“证明”这不是在讨好美国人。
相反,冀朝铸是周恩来身边的翻译,需要认真听清楚周恩来和尼克松说了什么,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这样一来,冀朝铸的身体稍稍向前倾斜,靠近周恩来是在所难免的。
这样一来的话,身体向前倾斜的冀朝铸,就会被人“证实”这是向美国人低头,讨好美国人,况且冀朝铸从小在美国长大,身份就更加敏感了。如果这样,冀朝铸的处境就会比较危险,为了保护他,周总理指示,对照片进行特殊处理后再发,冀朝铸就这样“消失”了。
原本冀朝铸还有些郁闷,怎么自己就“消失”了?后来得知是周总理特殊安排,体会到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后,心存感激。
归侨外交家冀朝铸
不能小看了冀朝铸,他是卓越的翻译家、外交家,中国侨界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冀朝铸在山西出生,11岁那年随父亲去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冀朝铸毅然决定中断在哈佛大学的学业,义无反顾回国。
有人劝冀朝铸留在美国,对此他坚定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回国后,冀朝铸在清华大学就读,他的进步很快,195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军需要懂英文的人才,冀朝铸在美国生活多年,优势很大,组织选他赴朝参加停战谈判工作。
在板门店谈判中,冀朝铸的主要任务是我方代表团的英文打字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紧张程度不亚于战场前线。
此次实战,让冀朝铸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他每分钟能够记录165个单词,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英文速记员。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冀朝铸来到外交部工作,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赏识。凭借出色英语翻译能力,冀朝铸成为周总理身边的翻译。
在生活中,周恩来对冀朝铸很关心,给了他慈父一般的关爱,冀朝铸从心底里尊敬周恩来,非常愿意在他身边工作,以此为荣。
中美建交前夕,尼克松访华,冀朝铸勇担重任,继续担任翻译员一职,见证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这一历史性时刻。
从1973年开始,冀朝铸离开了翻译岗位,成为一名外交官。此前,冀朝铸已经在外交部多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的外交工作也是相当熟悉,外交官一职,冀朝铸自然能够胜任。
同年4月,冀朝铸被任命为驻美联络处的参赞,对他来说,以中国外交官的身份,重新踏入美国,心中感到自豪和骄傲,没有了当初求学时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了。
在外交岗位上,冀朝铸竭尽所能,为中国的外交事业,维护中国主权利益,作出重要贡献。
从1991年开始,冀朝铸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发声,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5年后,冀朝铸卸任回国,结束了他44年的外交生涯。
晚年,冀朝铸回忆起多年的外交生涯时,说道:关键的关键,要忠于自己的国家!
2020年4月29日,归侨外交家冀朝铸病逝,享年91岁,党和国家给予了他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