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过鸭绿江》中,饰演彭德怀的演员丁勇岱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拍摄《跨过鸭绿江》,每天都在流泪!”
据央视频透露,丁勇岱表示“要演有亲和力的彭德怀”。他的想法,是要按照一个普通人来展现彭德怀,让角色更有血有肉。
彭总是执掌数十万大军的统帅,性情刚毅不阿,憎爱分明,要演出霹雳脾气,菩萨心肠,也不是容易的事。
丁勇岱的表演可谓渐入佳境,是耐看的,基本上没有出戏感。观众的评价,也是肯定的占据了主流。
有比较才有鉴别。丁勇岱的表演,同在《大决战》、《亮剑》中饰演彭总的宗利群,和在《彭德怀元帅》饰演彭总的董勇等相比,可以说各擅胜场,并无逊色,。
对丁勇岱的演绎,我们具体从彭总泪下之处的三个场景,来具体分解一下。
彭总第一次泪下,是毛岸英牺牲时。
彭总第二次泪目,是四次战役汉江南阻击战后。当时彭总面对异常勇敢顽强,付出重大牺牲的50军官兵和军长曾泽生,泪蕴眼眶。
彭总第三次泪目,是63军铁原阻击战后。
当时彭总赶到战地,看到了幸存的官兵。63军军长付崇碧说,敌人疯狂地投掷燃烧弹,指战员激战过后“衣焦不抻,头尘不去”,加上三天没饭吃,所以军容不整,军威不振,请彭总原谅。
彭总很激动,面部的肌肉有点抽搐,动情的说:“不,这是我见过最整齐的军容,最盛大的军威!”
是啊,63军不到3万将士,在几乎无险可守的、长达20公里的战线上,坚守了整整13天,顶住了拥有远程火力支援的9万多美军的疯狂进攻,更可贵的是,他们为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作出了巨大牺牲……
当彭总说到“我彭德怀感谢你们!祖国人民感谢你们”时,感情激荡,声音哽咽。
这个场景,情真意切,铺垫得当,自然达到情感高潮,演员的分寸把握的很到位,对该剧、对演员来说,都是加分的精彩片段。
其实,后两次泪目,都是因为一个军为掩护主力部队打阻击,付出重大牺牲,立下殊勋,略显重复,只保留铁原这一次,效果就已经出来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毛岸英牺牲时,彭德怀的痛哭。
这场戏,原来在剧本上就是彭老总很难过,低下头默默走回了山洞。丁勇岱和导演都觉得不够劲,想到在医院看到那种亲人去世后失态的痛哭,再联想彭老总对毛岸英那么爱护,就加重了处理:
彭总闻讯,正在召集作战会议时从作战室失态的往外跑,大家拉也拉不住。跑的过程中,他当众失声痛哭。
这还不算完,此后彭总蹲在坑道口,对副司令员邓华说:“这是我这辈子写的最艰难的电报!”说着,又哽咽而至痛哭。
现在看,有不少观众认同这场戏,觉得真实,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声音。
如果说彭总感到痛惜,那是肯定的。而如果说痛哭,则有些过了。论情分,两人不能说有特别深厚的情感积累;论情绪,彭总的悲痛并没有到非痛哭不可的程度。
形之于外,当然是可以的,但有没有更高级的表达方式呢?
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老人家得知毛岸英牺牲的噩耗时,手拿着简短的电报,却看了好几分钟,头埋得很深。他没有流泪,抬头时脸色很难看,喃喃地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说到这儿,我想起在《演员,请就位》中,导师李成儒批评倪萍的景况。
李老师批评倪萍饰演的太后肢体语言过多,满台走,欠缺太后的范儿:“在台上越少动就越有份量。你是太后啊,坐那纹丝儿都不动,才更有份量。”
以倪萍的咖位、年纪、辈份等等,和一群人站在台上听别人点评,本来已经觉得委屈自己了,听李老师这么不留情面的讲说,看去已面色不善,但却始终没有发作出来,为什么?因为李老师的话都在点子上,专业,驳不了,也没法驳。
当下在表演实践中,各种表情多,肢体语言多,用力过猛多的现象时有所见,究其实是一种内虚的表现。如果你把握住了这个人物内核,无需这么多花梢的东西去“演”,角色已经就位了。
实际上,这也是个境界。过犹不及,真的有些遗憾。
回到《跨过鸭绿江》,彭总的第一次哭,有没有这样的成分呢?
这部40集大剧已经播出30集了,评价一位主演应该能看出端倪了。应该说丁勇岱演的彭总,演出了一定的个性,总体上是成功的。至于多大意义上的成功,认同度有多高,那就见仁见智了。
我是珍珠大笑,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喜欢 “读旧书唱老歌喝陈酒品新茶偶尔吟风弄月” ,欢迎关注!
丁勇岱饰演的彭总智勇兼备,军政皆优,铁汉柔情等很到位,是演彭总最好的一位!
长得最不像的人演出了最真实的神情![点赞][点赞]
丁勇岱的形象比董勇更接近彭总。
除了形象有些出入,人物更接地气。
过犹不及
感觉丁勇岱扮演的彭德怀少了点内敛的静气。反观《辽沈战役》中,马绍信扮演的林彪就很不错。
喜欢董勇,丁也可以,其他人都不行
一点都不接近
演的有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