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发力,人们对充满文化韵味的新型公共空间的期待不断提升。各地通过创新思路、科技加持、共建共享等方式,积极做好“文化+”文章,进一步延伸公共新空间的文化服务功能,让文化熏陶“无处不在”。
创新举措,更新功能
▲ 乌兰察布市图书馆互动区 乌兰察布市图书馆供图
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图书馆一楼咖啡书屋内,读者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喝着咖啡,享受与书为伴的惬意时光。“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我们将这间咖啡书屋改造成全新的阅读空间,打破传统单一的书架与阅读桌布局,引入多功能分区,利用屏风隔断将区域划分为静谧阅读区和互动休闲区。”乌兰察布市图书馆馆长王晓东说。
为了给读者营造集方便阅读、舒适休闲、科技互动于一体的智慧化阅读空间,乌兰察布市图书馆还在一楼大厅增设VR(虚拟现实)体验休闲区,配备VR太空椅和数字视听太空舱,改变传统图书馆的静态阅读模式,让读者沉浸在可感、可触、可视、可及的交互式阅读体验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为进一步拓展公共图书馆的应用功能,江西省图书馆创新打造了“城市客厅唤醒计划”等服务品牌,将馆内的广场、大厅等空间变为举办音乐会、阅读市集等文化活动的“游园会”,让百年赣图成为市民游客可观、可感的文旅新地标,让“坐馆游”成为新时尚。
每逢周末,江西省图书馆内座无虚席,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菜单”。赣图大讲堂上,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张小华带着读者领略“诗词联”的文化魅力;四楼的视听空间内,3D影院上映的《大闹天宫》让人耳目一新;一楼的少儿悦动空间里,《逐梦星空》立体阅读活动带领孩子探索太空的乐趣……
江西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高澜说:“我们打造阅读空间、活动空间、展示空间,通过沉浸式、主题化的形式与内容唤醒图书馆空间活力,让入馆读者成为空间的使用者、设计者和深度参与者,从而实现由‘图书馆的读者’到‘读者的图书馆’的理念转变,让图书馆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和书香灯塔。”
社会参与,扩大空间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公共新空间做好“文化+”文章带来了更多可能。河北保定的半亩方塘书院,就是社会力量参与打造运营文化新空间的典型代表。该书院以打造“让老百姓听得懂的课堂”为目标,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其中定期举办的公益讲座已成为书院的文化品牌。“从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到保定本地作家,从文化学者到经济大咖,嘉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解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常在半亩方塘书院听讲座的保定市民刘伟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共有40多所历史书院。近年来,在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大学合作共建莲池书院、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全市通过政府主导、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构建起书院多元发展新场景。
寒假开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科普公益图书馆的读者络绎不绝。“寒暑假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陪孩子来看书的家长越来越多,温馨的亲子阅读场面我总是看不够。”年近古稀的双城区科普公益图书馆负责人付克举说。这座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公益图书馆是付克举投入约100万元打造的,至今已运行10年,免费向读者开放。
科技加持,灵活服务
图书馆里不仅能看书,还能看“海”。在科技加持下,这一神奇现象在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得以实现。2024年年底,该馆推出“无限之海”沉浸式AI数字艺术展,在1700平方米的空间里,通过运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公众对海洋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并巧妙融合AR(增强现实)技术、裸眼3D技术,打破时空局限,引领观众探寻“五维海洋”的无限可能,唤起观众在情感、思想等层面的共鸣。
参观“无限之海”数字艺术展,观众不仅可以走进人工智能构筑的海洋世界里与鲸共舞,还能在屏幕前自主绘画,并生成艺术家同款佳作。“走进展馆,有一种海洋扑面而来的感觉,让人们在领略海洋之美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更好地去珍惜和爱护海洋。”参观该展览的大学生周梦洁说。
1月7日,湖南省文化馆依托湖南数字文化馆等平台举办了第二届湖南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竞卖会线上推介会,采用“数字+非遗文创”的运营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传统文化赋能,进一步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全省公共文化交流。此次线上推介活动包括“特装精品展”“直播带看”“线上推介会”等,其中,线上赶大集专区设置特色展商、特色文创产品、文旅资讯、活动直播收看等栏目,为特色展商及广大群众提供“365天永不落幕”的持续线上服务。
(统稿:张玲 参与采写:王慧、王竹青、李秋云、范海刚、张建友、秦毅、张玲)
湖北武汉:公共文化新空间嵌入生活场景
本报记者 瞿祥涛
▲ 江城书房 瞿祥涛 摄
在湖北武汉的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一座近百年的历史建筑——大孚银行大楼旧址矗立在南京路与中山大道交会处。
这座建于1936年的建筑,曾是武汉图书馆外借处。2022年,这里焕新归来,成为武汉城市书房——江城书房。步入其内,白色的水磨石地板、5.2米的挑高空间,空出来的中庭让整个书房显得宽敞明亮。沿着橙色旋转楼梯拾级而上,散落在书房内的拱门状桌隔板、躺椅、弧线型长椅等设计,营造出轻松的阅读氛围。江城书房内部建筑面积840多平方米,拥有纸质藏书2万余册,纳入全市图书通借通还体系,另有丰富的电子书资料,读者扫码即可在手机上阅读。
正在一处靠窗座位上安静阅读的读者李浩,就住在江城书房附近的老里分。“今天休息,吃完早餐后散步到这里,迎着阳光沐浴书香,很惬意。”市民在这里“充电”,游客亦能在此休憩。江城书房所在的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汉口生活气息,成为游客来到武汉的“打卡”地。“逛累了,寻一本好书,找一方静座,身体和心灵都能得到放松。”重庆游客张鸿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场景之新中绽放城市风采,不只江城书房“独美”。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嵌入历史文化街区、商圈、景区景点和街道社区等地,现已建成开放102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琴台城市书房位于伯牙子期古琴台公园内,在这里可以聆听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位于江汉路步行街的三联城市书房,与商圈购物、餐饮、休息场所有机结合,喝一杯咖啡或翻阅一本图书,成为都市生活的美好补充;常青悦邻城市书房位于常青花园社区中心公园,提供学习、休闲、娱乐多种服务,书香弥漫社区……
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除了提供图书借阅、公益讲座、艺术体验、文艺展览等综合服务外,还融入了增值赋能的新业态。
2023年,武汉市江岸区卓尔城市书房在卓尔书店三楼正式挂牌,由此形成了“前店后场”的格局,在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举办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图书展示售卖来维持城市书房的日常运营。卓尔书店负责人介绍,该书店每年举办新书发售、文艺沙龙、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百余场,为城市带来文化气场。“我们@咖啡”城市书房在图书借阅之外还提供文创、轻食服务,让市民感受色味俱全的阅读体验。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市民提供更多元、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在业态之新中激发文化活力,是我们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不懈追求。”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武汉积极拓宽参与渠道,注重发动各类社会力量,改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如嵌入印象城商圈的青山图书馆,委托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运营,将单一阅读空间转变为文化生活空间,采取“馆店一体化”运营模式。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支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发展,在功能升级、文旅融合、智慧改造等方面集中发力,为纵深推动全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助力。
河北唐山:城市书房从“有”到“优”
本报记者 范海刚
▲ 唐山市城市书房元旦活动现场 唐山市图书馆供图
1月1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美美与共”文化沙龙暨元旦联欢会在河北唐山五洲金行城市书房举行,当地文化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以书画艺术、歌舞表演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里不仅是唐山市民的阅读好去处,也是文艺爱好者的线下聚集地。”参加过不少书房活动的市民王颖说,遍布全市的城市书房为群众文化活动开辟了一块块新驻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唐山市新华书店位于路南区万达广场,是人们休闲阅读的好去处;金域蓝湾城市书房位于金域蓝湾小区底商,街坊邻居在这里熟络了起来;培仁历史文化街城市书房,让游客沉浸感受唐山的文化底蕴……据了解,作为唐山近年来打造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各类城市书房在“有”的基础上不断做“优”,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把唐山市图书馆的品牌活动送到各城市书房,鼓励书房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启动“志愿同航”阅读推广人培育计划,并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丰富书房阅读推广活动;邀请唐山名师走进书房,开展沙龙、讲座等活动……“城市书房在为市民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读书会、儿童绘本故事会、公益电影、摄影展、书画笔会等丰富的读者活动让书房和市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唐山市图书馆馆长穆桂苹表示,城市书房以实际行动传递书香,引领阅读风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2024年,全市13座城市书房共借还纸质图书21万余册,举办阅读推广活动600余场,服务读者近30万人次。
“守着家门口,看书太方便了。”“活动热热闹闹,真是亲子时光的好去处。”“在这里读书交友,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每一座城市书房的落成,都会引发周边群众的热议。为了让读者享受与市图书馆一样的现代化服务体验,每座城市书房都配备了自助借还机、自助办证机、电子读报机、电子书借阅机等智能设备。同时,城市书房还安装了客流分析系统,可实时显示客流数据,便于对书房运营状况和服务效能进行评估。
如何让读者体验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阅读服务?2024年10月,唐山市高新区9个24小时运营的“书香高新”智慧城市书房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打卡”。书房内的所有设备全部采用物联网技术,采取无人值守的远程管理,各种设备配合传感器,在阴天下雨时还能自动关闭门窗、调节屋内光线。高新区智慧书房负责人单彦博介绍,“书香高新”智慧城市书房还专门打造了一个“馆长驾驶舱”,除了靠远程数据监测和控制系统控制9个智慧书房外,还可以和书房内的读者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帮助读者解决问题。
日前,家住唐山乐亭的大学生赵伟凡来到高新区,体验了位于时代购物中心的“书香高新”智慧城市书房。“书房虽小,但科技感满满,感觉非常棒。”赵伟凡翻到了一本喜欢的小说,并通过远程设备询问“馆长驾驶舱”值班人员相关借阅问题。“太让人惊喜了,没想到在乐亭就可以直接还书。”赵伟凡说。
“全市公共图书馆集群建设的完成,实现了全市城市书房、公共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唐山市图书馆馆长穆桂苹表示,随着公共文化新空间的不断拓展,唐山将以智慧化、场景化阅读新体验持续助推全民阅读,让更多小而精、小而优的阅读新空间来到百姓身边。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颜值更要品质
谭志红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近年来各地在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为进一步织细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要求而建立的文化设施。目前,我国已建成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万多个,一些地方从县域、市域甚至省域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呈现出集群化、品牌化、品质化的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新。这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场景新潮。相较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往往具有小而精、小而美的特点,多位于社区、小区、校园、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嵌入群众身边;环境优美,不少融入青山绿水间,具有山野之美、田园之趣;布局别致,有的轻松舒适,有的时尚潮流,有的古朴典雅,不一而足。
服务新鲜。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可能不如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全面,服务不如其丰富,但更有特色。除提供一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特色鲜明的潮流化、个性化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对于分众化、精细化、品质化文化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不足。
模式新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承接服务等方式运营,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些空间引入餐饮、文创、展览、培训等复合型业态,提高了造血能力,延伸了服务触角,丰富了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想象和获得感。
体验新奇。相对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所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多地是让群众获得潮流、时尚、精细、智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它不仅是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还具有社交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追求。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载体。但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服务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脱离或弱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形式化、景点化、网红化倾向。
只有实现提升设施品质、强化服务功能、创新运营模式的有机统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才能成为品质化的学习空间、休闲空间和人文社交空间,而非单纯的网红“打卡”地。为此,各地文化部门不仅要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为其注入优质资源,还要提供必要的扶持、引导、监督,使其在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中可持续发展,将“流量”变成“留量”。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