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以后,沙俄已经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一场大战了。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导致沙俄损失了50多万大军,青壮年军官几乎断层。要想恢复元气,至少要等20年左右的时间。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沙俄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到了1877年才敢再次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大战。刚好隔了20年左右。
但是这20年时间里,沙俄可没闲着。因为他们在西方玩不转了,所以把目光看向了东方。我们都知道,利用这段时间,沙俄兵不血刃,便夺走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实除了清朝受灾,中亚地区也没好到哪儿去,当时中亚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以及浩罕汗国,占着数百万平方公里,几乎全都被沙俄给吞并了。为沙俄办成这事儿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半个沙皇”考夫曼。
武力只是辅助,借力打力才是考夫曼的绝招沙俄当时不具备打一场大战的实力,但是开疆拓土,获得更多殖民地,又成了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必须要办成的事情。
因为当时亚历山大二世正在国内搞农奴制改革,大量贵族的农奴得到了自由以后,贵族本身就损失惨重。如果沙皇再不开疆拓土,扩大产品输出市场以及原材料来源地,让贵族们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收益的话,那谁还愿意支持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呢?
很多人感到奇怪,为啥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后的俄国沙皇,都是日耳曼人?其实沙皇是谁,这些斯拉夫贵族们并不关心。只要沙皇能给贵族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那这些俄国贵族就会支持谁。大家各取所需,互相成就,跟咱们中国君臣父子的那种严苛等级制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该如何在武力值不够充沛的情况下,实现开疆拓土的目标呢?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为俄国人打了个样,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从清朝割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这完全是在谈判桌上实现的目标,怎能不让俄国人为之疯狂?
1867年,沙俄在中亚建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区,考夫曼担任第一任总督。对于在中亚地区的扩张,考夫曼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中亚各大汗国和清朝不同,想要完全不依靠武力,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中亚地处内陆,与外界几乎隔绝,所以他们基本没有接触到现代文明。因此,沙俄的先进武器、训练手段,对中亚各大汗国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考夫曼先利用布哈拉汗国和浩罕汗国之间的矛盾,怂恿他们互相攻伐,消耗彼此的力量。随后考夫曼特地写信给浩罕汗国,表明沙俄绝无吞并浩罕汗国的想法,并且愿意与之和平相处。做完这一切以后,俄军再出手,于1868年先击败了布哈拉汗国,迫使其对沙俄俯首称臣,割让撒马尔罕、塔什库尔干等地给沙俄。
在此基础上,考夫曼又开始迷惑希瓦汗国,他们以布哈拉为例,要求希瓦汗国能够与沙俄和平相处。实际上沙俄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一场大战,他们为此准备了4年之久,才在1872年在中亚凑齐了1.3万人马。
考夫曼将这1.3万人分成4路,看似不多,但这种全副武装的俄军,对中亚汗国来说,简直犹如天兵。因此,希瓦汗国很快在1873年便沦陷了。
早在1868年,实力受损的浩罕汗国,就已经答应了沙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几乎成了沙俄手里的棋子。但是沙俄也不敢贸然入侵浩罕汗国,毕竟兵力有限。
一直到1875年,浩罕汗国内部爆发起义,俄国人抓住了机会,考夫曼果断出兵浩罕汗国,并且在1876年彻底将浩罕汗国吞并,变成了俄国突厥斯坦总督区旗下的费尔干纳省。
从1867年到1876年,考夫曼只用了短短9年时间,就灭掉了浩罕汗国,征服了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
团结宗教上层,控制数量庞大的教民中亚这地方,主要信奉伊斯兰,这跟当年阿拉伯帝国一路东征,打到中亚地区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中亚地区又深受突厥文化影响,所以他们是突厥语系占大多数的地区。
伊斯兰加突厥文化,这和沙俄的信仰、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俄国人想要强行控制当地的民众,难度系数还是很大的。
考夫曼做出考量以后,决定先用利益,团结一大批当地的宗教上层。再利用这些宗教上层,来进一步控制底层百姓。
突厥斯坦总督区境内,州、县级别的官员,由沙俄方面直接任命,基本都由俄国人或者是通晓俄语的哈萨克人来担任。因为哈萨克人在1847年时已经完全臣服于沙俄了,他们更早接受了俄国的系统化教育。
至于乡、村这一级别的官员,则由当地人自己选举产生。这些人主要就是当地的宗教上层。沙俄不插手这一层级的选举,无形中就给了这些宗教上层足够的好处,所以他们自然开始愿意跟着俄国混。
他们手里的权力也不算大,因此也翻不起什么大浪。考夫曼甚至坦言:俄国要的是,不需要额外掏一分钱,就能得到需要的一切。至于当地贵族如何对待自己的人民,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其实这种策略对当地民众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当地宗教上层,可以用好处巴结俄国官员,再用好处买选票。等他们成了当地的官员后,再通过加重税收,来找补回花出去的钱。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时俄国所征服的整个中亚地区,到处都弥漫着这种贪腐的管理机制。若不是中亚地区相对封闭,这种统治机制根本无法维持下去。考夫曼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手里能用的人才,基本都参与了。
文化殖民,逐步改变中亚传统考夫曼在征服部分中亚地区以后,曾经放出狠话,可以让这里的宗教信仰彻底消失。但是在深入了解这里的群众基础以后,考夫曼也感到汗颜,伊斯兰在这里根深蒂固,已经很难彻底改变了。
参考沙俄在高加索地区,对当地伊斯兰信徒的各种迫害、围剿所带来的恶劣后果,考夫曼决定,对当地的文化信仰,采取宽容的处理方式。
因为他明白,这种信仰,你越想要用武力征服,人家就越坚定相信自己的信仰,并且抵抗的力量会不断加剧。
正是由于考夫曼采取的不干涉策略,使得考夫曼在中亚赢得了不少宗教信徒们的好感。在这些人看来,国家可以被征服,主子可以换人,但信仰坚决不能被摧毁。
但是如果一切都和原来一样,那么俄国征服这里,又能持续多久呢?当时俄国凭借武力征服了这里,如果哪天俄国衰败了,这里又没有俄国的基础,那当地人自然会想办法推翻俄国对这里的统治。
所以,向当地引入俄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但是,这又谈何容易?为此考夫曼也深思过这件事,他认为,如果贸然将东正教信仰送到中亚,必然会引起当地的反感。所以当时沙俄首先要做的,是在当地推行世俗化教育,他们需要的是知识,而不是十字架。
因此,考夫曼采取的策略是,办俄语学校、办俄文报纸、修建图书馆、整理当地历史资料,并且按照俄国大都市的标准,在中亚修建近代化的城市,最典型的就是塔什干。
过去塔什干虽然人口众多,是中亚比较繁华的城市,但这里基本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泥土平房。考夫曼按照圣彼得堡的格局,将俄罗斯风格注入到塔什干新城的建设当中。
这些做法,并没有直接让当地人去接受俄文化,而是潜移默化中,让中亚人感受到俄文化的先进性,从而主动开始学习俄文化。的确如此,他们在当地被封闭了数百年,而俄罗斯文化虽然放眼世界,也不算先进,但他们在不断汲取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文化,两者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中亚至今都对俄国十分依恋做完这一切基础工作以后,沙俄包括后世的苏联,再将俄族人慢慢移民到中亚来,当地人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因为在活下来的当地人看来,俄国人已经从当年的入侵者,变成了带领他们走出愚昧无知的文化传播者。甚至有不少中亚当地人,开始主动皈依东正教,成为了俄文化的信徒。
考夫曼统治中亚的20年里,的确将俄文化比较妥善地引入到了中亚。这为俄国彻底征服这片地区,奠定了基础。毕竟如果你的文化较为落后,即便武力征服了这里,也无法长久。
所以说,即便苏联解体了,现如今中亚各国对俄国的感官都还很不错。而且中亚各国依旧有不少俄族人。最关键的是,俄文化已经很难从中亚彻底根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