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余生诗》:百年前文人的深夜独白,为何戳中今天的我们?

方明涵 2025-03-27 09:43:03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光绪四年(1878)30岁的吴庆坻,再次参加科举,不幸又一次落榜,怀才不遇的愤懑下写了这首《题三十小像》,也叫《悔余生诗》。

古人以虎头相貌形容荣华富贵之相,吴庆坻自叹空有相貌,蹉跎三十载,读书却无吃肉的命。

“黄祖”取自“黄祖杀祢衡”的典故,汉末重文士,很少有文人被杀,但名士祢衡死于黄祖之手,吴庆坻庆幸自己没有因文章惹来杀身之祸。但同样不幸的,没有像马周一样碰到太宗。引用了唐太宗求贤“四请马周”的典故。

一句“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

自古读书人皆有“封侯拜相”之志,谁年少的时候不是自诩人间第一流的人才,杜甫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说过“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毛主席也说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然而,怀才不遇才是古往今来的常态,而立之年一事无成,道不尽的风尘感慨。

这卷承载着晚清文人中年困惑的诗笺,抒发了那些关于而立之年的迷思。古人在时代的动荡中徘徊迷茫,今人在技术的迭代中恐慌无措,30岁成年人的困惑,40岁中年人的困境,跨越世纪产生共鸣。

在现实面前,曾经的年少轻狂被轻易碾碎,取得功名又如何,读完大学又如何,前路又在何方?

朋友圈扩散着焦虑情绪,公众号充斥着不切实际的“成功学”逻辑,中国传统文人的“人设困境”在当代不断地上演,今人被困在“学无所用”的怪圈里。

当知识分子的晋升通道被斩断,当"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脚本突然失效,这种价值崩塌的恐慌,与今天年轻人在"35岁焦虑""职场天花板"前的迷惘何其相似。吴庆坻在"功名误我成鸡肋"中展现的自我解嘲,恰如当代人面对"内卷"时的黑色幽默。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三十之困”,吴庆坻的故事还没结束。8年后他考取了进士,做到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用平生所学办了很多学校。

“三十功名误,半生徒自哀”,吴庆坻告诉我们,“徒自哀”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成熟,是接受人生本就是未完成的进行时。

当代人讲究“三十而已”,三十岁不过是春茶初沏的第二道水,真正的醇香,正在岁月沉淀中徐徐展开。

当下是余生最好的时刻,带着我们的“须知少日拏云志”砥砺前行,莫在耄耋之年叹一句“悔余生”!

他日相逢应笑我,人间何处著狂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