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派人抄张廷玉家,张廷玉一个好习惯救了自己,我们今天也在用

映真 2023-12-01 09:33:42

在封建时代,官场如同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随时可能掀起风浪。张廷玉,一位晚清官员,在三朝辅佐君王,却在乾隆时期面临生死劫数。

在康熙年间,朝廷的高层几乎被满族人掌控。然而,康熙皇帝却破天荒地召见了一位汉人——张廷玉。

这位素未谋面的小小篡修员,因正直和对天下苍生的关切,一跃成为朝中的四品大员。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汉人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

随着岁月的推移,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张廷玉的影响力不断壮大,成为礼部尚书,享受皇帝的宠信。然而,乾隆继位后,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乾隆继位初期,对张廷玉仍持有敬重之情。他了解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卓越表现,以及他对朝廷的忠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开始感受到张廷玉建立的“张家党”对他统治的潜在威胁。

张廷玉在朝中凭借着其高超的才能和忠诚,渐渐地组建起一个庞大的势力。这支势力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影响,还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展现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乾隆认识到,要摇动这个庞然大物,不仅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还可能引发朝堂动荡,甚至影响国家稳定。

因此,他选择了暗中培养自己的权贵。乾隆开始提拔一些新晋官员,对他们施以恩惠,使他们对自己忠诚,同时为他们积累权力。

这一策略意在未雨绸缪,为了将来清除张家势力,乾隆需要有足够的支持者来抵御可能的动乱和挑战。

乾隆甚至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试图限制张廷玉的权力。张廷玉感受到这种转变,他明白自己的地位开始动摇,但也因为自己已年迈,身体逐渐不适应政务,逐渐选择退出官场。

然而,乾隆不允许他离开,结果是张廷玉被迫留在朝中,权力却被架空。他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势力已经日益式微。

张廷玉决意辞官返乡,为此他起草了第三份辞呈。他身患疾病,以诚挚的言辞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乾隆看到张廷玉的辞呈后震怒异常,他认为张廷玉的言辞隐藏着对自己权威的挑衅。这导致了乾隆的怒火爆发,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废除所有官员的退休权,并且在朝堂上宣布这一决定。这一消息在朝野间激起了轩然大波,官员们纷纷感到不安和忧虑。

张廷玉因此深感忧虑和愧疚,他明白自己的辞呈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骚动和不安。为了避免再次触怒皇帝,他沉浸在忧虑和思虑中,日渐消瘦,甚至不得不长时间卧病在床。

这场误会让他备受折磨,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懊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懊悔和自责。

乾隆十五年,宁静的日子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张廷玉的女婿被牵连进了吕留良案,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朝野。随之而来的,是乾隆的指令,要对张廷玉的家进行彻底搜查。

皇帝的旨意传到了德保耳中,他明白任务的严峻性。在这场搜查中,皇帝的要求很明确:要找到能证明张廷玉罪行的任何证据。检查家中财物,是否有隐藏的贪污腐败迹象;更要细致地检查文书来信,是否有对朝廷不利的言辞或与异己勾结的记录。

在这场搜查中,德保和他的人翻遍了张廷玉家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搜查了桌子上、书柜里,甚至是地板下的每一寸空间。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们一无所获。

在张廷玉家中,唯一找到的有关朝堂的文书,都是一些感恩皇帝的赏赐之物。这些文书里没有一句话涉及任何政治问题,更不用说是对朝廷的怨言或与异党的来往记录。

德保仔细查看这些文书,但没有找到任何对张廷玉不利的线索。他们所找到的只是典籍经文和一些赏赐之物,这让他们无从证明张廷玉与吕留良案有任何关联。这样的结果对乾隆来说,无疑是个意外,也是个失败。

这一切的转机出现在张廷玉的好习惯上。他自幼耳濡目染,深知官场险恶。因此,他养成了“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行为习惯,不留任何朝堂文件在家中,也不在外过多讨论官场事务。他自律严格,每天“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与改进。

在乾隆派人抄家之时,德保找不到任何能用作罪证的文书。张廷玉养成的好习惯挽救了他的性命。虽然遭遇种种不幸,但他终究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张廷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权谋纷争的官场,谨言慎行、反省自己的品质仍能救人于险境。这样的好习惯,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2 阅读:186
映真

映真

东风烈,志同道合情真切。情真切,欢声雷动,旗惊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