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无人能识的深意,可从《草原之夜》中一窥究竟

文学私秘 2023-10-20 22:36:21

小学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与著名的歌曲《草原之夜》看起来,有一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这两篇人所皆知的作品,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作者:张加毅。

很久以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直未能署名它的真正的作者,我们很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与创作过程。

从课文的文本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更像是一个书斋里的创作者,对于美丽的西沙群岛的中性的、客观的、鸟瞰的抒写。距离感,是我们面对《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的最常见的感受。在这篇课文中,我们最容易被误导的地方,就是这篇课文是出自于一个上帝之手,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无所不晓。

但是,实际上,当我们了解到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来龙去脉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摘自一位电影导演,也就是当时八一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的拍摄随笔,便会更深刻地领悟到,《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视角里,一直有一个观看者的视角。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原文出处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据以改编的原文中,一直有一个“我”的视角的存在,在改编成课文的时候,将原文中的“我”的视角全部删除了,使课文变成了一个鸟瞰式的中性纪实作品。

而正因为有这样的“我”的视角的存在,决定了《富饶的西沙群岛》里一直潜伏着一种缘自于“我”的“视角与立场”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动感的价值。

而这种互动感,可以从张加毅作词的《草原之夜》中得到更为充分地感悟与体味。

《草原之夜》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59年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一首插曲。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就是张加毅。

《绿色的原野》重点表现了支边青年与转业军人在新疆伊犁可克达拉农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事迹,对准的是西部边陲的奋进影迹。

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原文,也是张加毅导演在拍摄纪录片《珊瑚岛》时产生的一件附产品,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富饶的西沙群岛》也是纪录片《珊瑚岛》中的一首悦耳动人的插曲。

《草原之夜》依附的电影《绿色的原野》与《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珊瑚岛》,有着相似的主题。

两部影片,《绿色的原野》瞩目于祖国的西陲,《珊瑚岛》则聚焦于中国海的南部疆域。西部与南部,是这两部纪录片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的共同点。

两部影片,因为拍摄者是八一厂的缘故,因此,纪录片中,始终把聚焦的重点,放在军人与复员军人身上。

在影片里,可以说有一个潜在的主题,那就是表现烙印着军人身份的中华儿女在祖国边疆的近似于“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的一种情境中,“干劲冲天”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也用这种建设,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这样,影片中就贯穿着这样的一种红线,那就是祖国的边缘地带,与祖国的心脏地区,有着一种遥望的互动的关系。

而张加毅创作的电影插曲《草原之夜》可以说就是淋漓尽致地借助于恋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了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那种触动人们心灵的情感关联。

这也就是《草原之夜》的巧妙之处。

《草原之夜》整个歌曲,只有八句歌词,但内涵却相当丰富,耐人寻味: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从歌词中的站位来看,咏唱者是位于边陲之地,这里的风景很美丽,但是,在夜色中,“我”却充满了怅惘,因为草原中的宁静,衬托了内心的孤独,整个草原上,只有“我的琴声”在孤独地吟哦。

由这个琴声,想到了知音,而这个知音,被隔离在远方,难以在瞬间得到对方信息的反馈。

为什么无法用琴声来“传情”?

歌词抽丝剥茧而又丝丝入扣地写出了情感与现实的冲突,这种现实的困厄在于“邮递员”无法沟通边地与远方的信息互联。

这里顺便提一句,在原电影的插曲里,“邮递员”一词用的是“邮差”,可以看出,在原片中,这个传情的人,更是一种不含情感意向的“差人”,而改成“邮递员”后,则带有一股现代气息,体现出这里有一种政府主导的力量与意念。

而“邮递员”之所以无法传送心声,是因为边陲地带,冰封千里,交通阻断,信息隔绝,那么,如何打破这种边陲地带与中心地区的隔绝状态,歌曲中提出的方案是: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让边陲地带改变了“模样”,被隔绝在远方的姑娘,就会穿云破雾,来到身旁,冲走“我”的孤寂,让我的琴声,有一个“伴和”的音域。

看起来,这是一首情歌,但是在它柔美的抒情的音域之下,却渗透着一个时代的主题,那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自己的孤寂之地改变模样,那么,自己心心念念的精神伴侣,那远方的姑娘,便会来到我的身旁。

整个歌曲动用了任何人都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隐性内心期许,把实现与“淑女”的相逢的希望,落脚于自己的奋斗之中,巧妙地让时代的建设自己的家园的主题,落实于一段情感的兑现与偿付路途之中。

这样,《草原之夜》里实际上本质性地潜隐着边陲之地与中心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那就是交通不便的远僻之地的人们,正通过自己的大干快上,破冰着与中心地带的姑娘之间的隔断,而实现琴瑟和弦,共谱没有落差的时代主旋。

《草原之夜》里的这种隐性的主题,同样出现在《富饶的西沙群岛》附着的纪录片《珊瑚岛》中。

在《珊瑚岛》中,有一段情节,表现了守岛军民,在西沙群岛的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上,欢度五一节,电影的解说词有这样的表达:

“在远离北京的螺岛上,节日晚会虽然如此简单,可是,他们的心情却和天安门前的人群同样欢乐。”

这种情境与构思,正是《草原之夜》里表达的一种柔美的情感秘境与壮烈的时代主题。

因此,我们借助于《草原之夜》的构思,回过头来看一看《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中在创作者落笔的时候,也有着这样的一种意念,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与美丽的草原,无疑都属于“远离北京”的边陲之地,这里与中心地域的交通十分不便,信息交流几成梦想,这一切,导致接受远方姑娘的音讯是何等的困难,但是这一切,更加激发边陲之地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美丽的边陲地域的模样”,那时候,美丽的姑娘,也象征着与祖国密切关联的最美丽至极的梦想想,便能够来到身边,伴随着自己的灵魂的声音——那美丽的琴声。

因此,《富饶的西沙群岛》里有着一个潜在的基调,我们可以从《草原之夜》里的场景设置中,感受到那种柔情缱绻的深情表达。

《草原之夜》中描写的可克达拉草原,于2003年,斥资近千万元,建起了“《草原之夜》风情园”,竖起了张加毅雕像,而在另一端,中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区域,通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张加毅也把西沙群岛的美丽神奇,镂刻在每一个中国文化传统覆盖下的中国人的心里,让他们的心中,铭刻下中国南海之南的那一片美丽的区域的神圣与丰润。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天,西沙群岛也应该为张加毅立一座雕像,如同《草原之夜》畅响的草原上,用雕像向张加毅致敬所采取的方式那样。

0 阅读:3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