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叫方化的演员,以一生的精湛演技,将“日本鬼子”这一反派形象演得入木三分。他因过于真实而被骂“汉奸”,却从未抱怨。晚年,他拒绝治疗病痛,只为不给国家和家庭增加负担。而他的儿子,继承父亲的精神,用电影《让子弹飞》书写了一个新的传奇。
艰难出身,因痛恨鬼子而演鬼子方化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出生的年代,正值日军侵占东北之时,大连被日本殖民者牢牢控制。伴随着日寇的铁蹄,他的家乡被深深烙上了“殖民地”的印记。
年幼的方化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欺压和侮辱,那种侵略者趾高气昂的神态,以及随处可见的暴力场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
家境贫寒的方化,是家里的长子。他的父亲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为了让他有出路,省吃俭用把他送进了“满洲商学堂”。
1944年,长春已沦为日本的“伪满洲国”首都,街头巷尾皆可见日军横行霸道的身影。凭着一口流利的日语,方化进入了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担任录音科的小助理。
他发现,这家由日本人控制的影视公司是专门为侵略宣传服务的,而公司里的日本人却一边拍摄电影,一边贪图享乐,丝毫不掩饰他们对中国人的蔑视。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满洲映画株式会社被解散。就在此时,方化的命运之路迎来了第一次重大转折——他投身八路军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一名年轻的电影工作者。
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筹拍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松花江上》。影片中有一个日本侵略者的角色,因为需要展现日军的狰狞和恶毒形象,导演金山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演员。
有一天,金山在片场看到方化正与一名同事激烈争论。年轻的方化满脸怒气,双眉紧锁,眼神中透着一种狠劲儿。导演一拍桌子,当即决定:“就是他了!”
得知自己被选中出演一个“鬼子”角色时,方化的内心是抗拒的。他实在痛恨侵略者,无法想象自己要站在镜头前去“演绎”他们。但他也明白,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经过短暂的挣扎,他咬咬牙答应下来。
演完《松花江上》后,方化被越来越多的抗战剧导演关注,饰演“鬼子”的邀请也纷至沓来。有人问他:“你不是最痛恨鬼子吗?为什么还要演他们?”
他的回答简单而有力:“正因为痛恨,才要演好,让观众记住他们的残暴,记住历史。”
塑造经典,“鬼子王”的背后辛酸1955年,《平原游击队》开拍。这是一部以抗日游击战争为背景的经典影片,讲述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带领队伍智斗日伪军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方化饰演的是日本宪兵队长“松井”。
在影片中,松井第一次登场便让人毛骨悚然。他身着宽大厚重的军装,腰间挎着日本军刀,铁青色的脸上写满了冷酷与威严。
这部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松井这个角色不仅让人痛恨,更令人印象深刻,成为中国影史上最成功的反派形象之一。方化凭借松井一角荣获文化部最佳表演奖,从此被观众称为“鬼子王”。
由于他的表演过于真实,很多观众将电影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他混为一谈。有人认为他在现实中就是一个“鬼子”,甚至有人指责他是“汉奸”。
方化回忆起一次令人心寒的经历:有一天,他到菜市场买菜,一位摊主认出了他,冷笑着说:“演鬼子的,还在乎这点钱?”不仅故意抬高菜价,还缺斤少两,言语中充满了嘲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方化的“鬼子”形象让他成为一些人攻击的目标。他被贴上了“汉奸演员”的标签,被剥夺了拍戏的资格,还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
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方化也未曾放弃对表演的热爱。白天,他在田间挥汗如雨;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灯下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台词。
197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重拍《平原游击队》。导演组遍寻全国,却找不到比方化更合适的“松井”扮演者。经过无数次的筛选和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这个角色只有方化能演得好。最终,导演亲自找到方化,诚恳地请求他再次出演“松井”。
已经49岁的方化欣然接受了邀请。在重拍的《平原游击队》中,他的表现依旧堪称经典。时隔20年,观众再次被他的演技所震撼,而他也凭借这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病危之际的最后坚持时间倒回到几个月前,方化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著名导演姜文筹拍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希望他能出演一位老将军的角色。
方化对自己的人生和演艺事业有一个深深的遗憾:尽管一生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却几乎全是反派。他渴望能够在银幕上演绎一个正面形象,为自己的演艺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接到邀请时,他对姜文说道:“我一定要演,哪怕没有报酬也愿意。”最终,经过姜文再三劝说,他才象征性地接受了一点片酬,但他对这个角色的热忱却无价。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镜头前塑造了一位正直刚毅、威风凛凛的老将军形象。在影片中,他身穿军装,身姿依旧挺拔,眼神坚毅如炬,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的风骨与气度。短短的几个镜头,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令人唏嘘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未正式上映,方化就因病情恶化离世,没能亲眼看到这部影片的完成。
1994年11月7日,方化在北京的病床上安然离世,享年69岁。
他用演技控诉侵略者的罪恶,用信念捍卫艺术的尊严。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选择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银幕,用一个个经典的“鬼子”形象,让观众铭记历史的伤痛与战争的残酷。
而他的最后一次表演,则用老将军的刚正形象,展现了另一种人性的光辉。
他的离去,不仅是中国电影界的损失,更是艺术界的一种无声的悲凉。然而,他的精神却永存——他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演员,也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上了一堂关于敬业与奉献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