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秘闻2:英莲被拐,只是一个痴情男对情人的报复

山村静听空 2024-11-07 11:16:21

在葫芦庙前面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封氏与霍启有旧,雨村来后,常得到士隐相邀,故与封氏有了染,霍启嫉恨,常勒索雨村,雨村一筹莫展,在葫芦庙淹蹇三年,后得娇杏用言语敲打,士隐赠与雨村银衣,得以上京赶考。

雨村走后,他在葫芦庙的故事暂告结束,但他留给葫芦庙的故事继续在葫芦庙上演。

雨村走后两年,英莲被拐,书中这样写道: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如果事实正如书中所写,那英莲的失踪就是一桩典型的因家人一时照管疏忽而引起的失窍案,甄家大可以报官,让官府发放海捕文书遍搜拐子,但甄家没有。

七年后,雨村到任金陵应天府,却在这里见到了霍启,书中描述:

其祸皆因拐子某人而起,拐之人原系某乡某姓人氏,按法处治,馀不略及。

也就是说当初拐走英莲的就是霍启,而更炸裂的一个信息是霍启就是英莲亲爹:

“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

这哪儿跟哪儿啊,简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仅如此,当初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也在这里,并与霍启父女住一屋:

“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

小沙弥现在应天府里作了门子,是官老爷的随身小吏,据小沙弥说,霍启父女住的是他的房子。霍启父女与小沙弥是旧相识,如果真如小沙弥所说,那霍启就不怕小沙弥告发?就算昨日之事可以不提,但今日他住在旧相识小沙弥、今日之房东门子家,两卖拐来之女行骗,就不怕小沙弥告发?

可见,霍启与小沙弥原有蹊跷,并不可能像小沙弥说的七年之后与霍启父女的相遇是偶遇。

而事发时,英莲已被薛蟠带走,霍启更是雨村的死敌,们两人都没有说话的机会,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01

英莲为什么被拐?

要想搞清楚真相,我们必须知道英莲被拐之前,十里街仁清巷甄家与葫芦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葫芦庙前面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封氏与霍启有旧,雨村来后,常得到士隐相邀,故与封氏有了染,霍启嫉恨,常勒索雨村,雨村一筹莫展,在葫芦庙淹蹇三年,后得娇杏用言语敲打,士隐赠与雨村银衣,得以上京赶考。

那么两年之后,为什么霍启拐走了英莲呢?如果说霍启对雨村逃走一事怀恨,那他应该在雨村走后就开始实施拐走方案,为什么要等到两年之后?

英莲两年之后被拐,就说明霍启的这种报复行动针对的不是雨村出走事件,而是另有起因。那会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霍启勒索雨村,是因为封氏,那雨村走后,霍启不是得偿所愿,可以与封氏继续颠鸾倒凤了吗?霍启岂有报复之心?

然而问题可能就出在了封氏身上。经历过雨村之后,封氏可能对自己的这位家人前情人不那么上心了,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虽然霍启与封氏的故事仍在继续,但对霍启来说只是隔靴搔痒,始终不能让霍启通达。在两年当中,霍启可能也做出过各种努力,但都一一失败了。所以两年,耗光了霍启所有的耐心,他打算狠狠地报复封氏——拐走她的掌上明珠英莲,让她的一生陷入自责与悔恨当中。

02

霍启如何拐走了英莲?

七年后,小沙弥与霍启父女住在一起,应该不是偶然。我们把时间拔回七年前再看: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正月十五,霍启与英莲失踪,三月十五,葫芦庙就火起,七年之后,小沙弥又与霍启父女俩在一起,很难说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关联。

如果说有,那又会是怎样一种关联呢?

当日是小沙弥把英莲藏在了葫芦庙,协助霍启拐走了英莲。元宵社火灯花甚是热闹,当时英莲失踪,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人多手杂,可能哪个外乡人见势起利,偷走了英莲,所以一直在大街上呼喊寻找,没疑到可能会藏在葫芦庙。

可是,霍启和英莲走后,甄家仍在遍寻英莲,一些眼见霍启与小沙弥可疑行迹的人反应过来,就有些对小沙弥不利的风声就传开了。小沙弥无奈,在葫芦庙呆不下去了,只好一不做二不休,趁葫芦庙炸供忙乱,一把火烧了整条街,于是风声不再,小沙弥也清爽了。

这时,小沙弥趁抢火忙乱,急急地逃走了,投靠始作俑者霍启。

这应该是英莲被拐案的全过程。既如此,那为何七年后,小沙弥反水,一下子夺其霍启父女家产,置霍启于死地呢?这自然是另一个故事了。

03

英莲被拐之后过得怎样?

“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

这是小沙弥门子口中的话,我们只能信一半。霍启在抚养英莲的过程中,肯定是打过她的,但未必像小沙弥门子说得那样可怕——“被打怕了”。

从英莲随薛蟠到贾府后的一系列行为来看,英莲心地纯洁善良,对薛蟠一家如此恶意,并不介怀,说明她是一个心胸豁达的女孩,也是一个曾经被爱滋养过的女孩。

别人问起她关于拐子的事,关于到达贾府前的事,她总是一问三不知的摇头,应该不是她真不知道,只是她不想说而已。

贾兰五岁已入学,英莲并不比贾兰傻,她不可能不知道她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如果说五岁之前的事她可以就此搪塞过去,那么她与拐子生活的七年,却是如何也无法用“我什么也不记得了”搪塞过去的。

但我们的英莲,恁是凭别人怎么问,她也就这样回答,众人无法,也只得由着她了。

为什么她对拐子的事只字不提?如果拐子虐待她,她不说以诉起坏搏得一些同情,就仅仅凭借倾诉,也会让她宽慰许多,她为什么不呢?

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在她心里,拐子对她不存在虐待,她一直把拐子当作亲生父亲看。

何以见得呢?

我们说英莲与霍启,是血缘上的父女,但不是名义上的父女,他们的关系是拐与被拐的关系,又何以英莲拿霍启当一个亲生父亲看呢?

因为霍启在抚养她的过程中,是倾注了爱心的。不管这份爱是源于她与封氏某些相似的特点,还是源于她与霍启某种血缘上的呼应,这份爱都是值得英莲深藏的。

我们知道,海棠诗社起时,英莲拜黛玉为师学诗,黛玉是当即拿了一本王维的五言律诗给了英莲的,这说明英莲不仅识字,还能断文,只是不如贾府的这些小姐们会作诗。

识字在旧时是高奢品,何况对一个在流离中的女孩子来说?我们生在王府、八面玲珑的凤姐,可也是不识几个字的。

英莲识字,显然不是五岁之前在甄府所得,那她是怎么就能识字断文呢?这只能说明霍启在抚养她的过程中,都是以一个孤男形象极尽所能地给予英莲最好的,只是他没有财力也没有人脉,为英莲提供像贾府小姐那样的待遇罢了。

英莲心地纯洁、善良、豁达,性格随遇而安,虽然与她流离的生活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霍启在抚养她的过程中的保护与给予,才成就了她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心性。

英莲十二岁,被拿出来卖,应该是霍启的人生遇到了不小的危机,可能是与小沙弥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可能是一时理智占据了上风,认为英莲被拐本来就该拿来卖的,但不管哪一种,在最后一刻,霍启仍不打算放手英莲。

是霍启,在英莲被需要交付的最后一刻,竟打算带款携英莲逃跑,终于使事事发,导致了这对父女永远的分离。

从小沙弥门子的言谈来看,霍启带英莲逃跑事发,与小沙弥门子一定脱不了干系,他可不管英莲死活,他图的可能是霍启的房产,也可能是其它。其实他,才是那个比霍启黑心万倍的人。

所以,雨村听见小沙弥门子的一番话,不寒而栗,又有王老爷来拜,于是顺水推舟,按照小沙弥门子的方案结了案,就找了个理由把他打发了。因为把他留在身边,迟早是个祸害,他敢反水霍启,岂知他日,他又不会反水雨村?

总结

英莲被拐,掺杂了多少成人间的风流雨润和尔虞我诈,但所幸,英莲在这个浊世,还留有生父给她的最后一丝温暖,伴她在呆霸王薛蟠的淫感下,仍保有这个世间最纯真的爱恋。

也许有人会怨英莲傻,怎可以对一个恶贯满盈的人付诸痴情?但英莲就这样,虽然这个世界报以她最无情的鞭挞,而她却始终对这个世界报以最热忱的善意。

霍启以一己之力,引发了整个红楼的故事,但留给他的,只是一片灰烬。而他在燃尽自己的同时,同样是赋予了自己最热烈的感情和最偏执的爱恋,这一切,封氏没有接收到,英莲却是尽数接收、深藏,只求在某个风摇树枝的清夜,一一回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