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就开始在之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就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进入中土以后,为了佛教的传播,佛教徒做出了许多适应中国国情的努力,尤其是在“是否可以吃肉”这个问题上,中国的佛教徒们改变了好几次标准。
众所周知,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之后才传入中国,在印度地区,从古至今一直有着非常强的素食主义传统,因此当佛教因为“众生平等”这一类的信念去提倡人们少杀生,少食用肉类的时候,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但是中国地大物博,许多地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难处,比如靠近山林的地区要想种点粮食自然非常困难,但获取肉类肯定要容易许多;像川蜀地区的居民长久以来早已养成喜食辛辣的饮食习惯,根本无法改掉......
针对以上这些特殊情况,再加上考虑到古人一直以来对肉食的追捧,所以在进入中国伊始,佛教为了方便自身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一刀切”地严格执行佛教教义,只是在努力引导、提倡大家食用素食,因此在这个阶段里面,佛教是不禁肉食的。
但是经常看电视剧的一些读者就会问了,佛教不是禁止“荤腥”的吗?又怎么能说不禁肉食呢?
其实,根据《戒律广本》的记载,佛教中戒的是“荤”不是“腥”,咱们现代人荤腥荤腥的连读惯了,许多人以为这两个字意思差不多,但其实这两个字区别大了去了。
“荤”,其实指的是各种气味大或者刺激性强的素菜,《梵网经》中就明确提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
至于“腥”,那就主要是指各种肉类了。
为什么佛教不让吃气味浓烈的蔬菜呢?因为佛教一向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但是荤食物的气味可以干扰修行者内心的宁静,因此佛教才会禁止修行者食用气味浓烈的蔬菜。
那么,和尚不能喝酒吃肉的规定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说起这件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狂热的佛教徒了,他就是——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是南梁的开国皇帝,本身也算一个比较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梁武帝除了是一位开国君主,还是一位狂热的佛教徒。
其实,在当皇帝之前,梁武帝信奉的是道教,但是在登基之后,他不仅舍道修佛,成为了一名佛教徒,还对佛教大力扶持。
首先梁武帝确立为国教,梁武帝将佛教确立为国教可不是发一道诏书,出台几个政策就完事了,而是真真切切地把佛教在国境之内发扬光大。
他不仅在南梁举办了许多水陆大斋,无遮大会,其中一部分更是由他亲自主持,许许多多这样的“大型活动”让佛教在南梁迅速传播,佛教救苦救难的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除了亲自下场为佛教宣传造势之外,梁武帝最有名的行为就是四次“舍身侍佛”,虽然最后都被大臣用钱赎回去了,但是在他的这一波操作之下,佛教的声望更是水涨船高,梁武帝四次“舍身”的同泰寺更是靠着“卖皇帝”获得了四亿钱的收入。
除此之外,为了支持佛教的发展,鼓励民众们也一心向佛,梁武帝还专门制定了针对佛教的优惠政策,让佛教徒享有不用缴税、不事劳作的特权,寺院的土地也全由国家提供,一分钱都不用交。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更何况还有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激励,于是一时间,佛教在南梁大行其道,许多人纷纷都选择了皈依佛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不仅仅是一句感叹。
但是佛教的兴盛,很快就导致了南梁的人口、土地、粮食等资源大量向寺庙集中。
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寺庙里面集中了南梁差不多一半的资源,而寺庙里面的佛教徒们凭借国家给的优惠政策不专心苦修,反而骄奢淫逸,佛殿一座比一座富丽堂皇,奢侈成风。
面对着严峻的形势,梁武帝不得不做出应对,于是在最后一次舍身出家的时候,他发布了《断酒肉文》,严禁全国的佛教徒们喝酒吃肉。
那么,梁武帝的这一规定又有什么深意呢?禁止佛教徒喝酒吃肉可以让那些假装皈依佛门,实则就是想躲进寺庙里骄奢淫逸的别有用心之人断绝了钻法律空子的念头,自然也就降低了佛教的吸引力,也控制了人口流向寺庙的趋势。
而且,不论是饲养家畜家禽吃肉,还是酿酒都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古代,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行为,杜绝佛教徒喝酒吃肉,可以减少粮食的消耗。
最后由于当时佛教已经在南梁大行其道,以佛教为切入点禁止吃肉喝酒,提倡苦修,也是能极好的控制当时南梁奢侈成风的社会风气。
进入了当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面临“古来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佛教徒们又有了一次选择自己是否吃肉的机会。
当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大乘佛教秉持着“渡众生”的理念仍然坚持不吃肉、不杀生、戒荤腥:但是小乘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渡己”,并不禁止吃肉。
除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佛教在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分支,现在这些佛教分支大多也不再禁止教徒吃肉。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的佛教徒们,不仅可以和常人一样喝酒吃肉娶老婆,甚至还可以把和尚作为一个身份和职业代代相传。
无论是否可以吃肉,作为一个唯心主义的宗教,佛教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信称义的。
因此,不论我们是否明确信奉佛教,平时有没有刻意避免吃肉,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只要我们心怀坦荡,行事磊落,知错能改,多行善事,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