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一味教育拖延症的孩子了,碎碎念只会让他们更加手足无措

鸵鸟心理 2020-06-28 00:27:08

拖延症这个话题已经不新鲜了,就像原生家庭话题一样,快“烂大街”了。可就是这样一个我们近些年天天在念叨的话题,却会一直困扰我们。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只是孩子,我相信要说几乎人人都有拖延症的话,应该多数人都支持这个观点吧,毕竟这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正确看待这件事。现在孩子的学业压力太大了,还要面对各种竞争、兴趣班等等,所以他们出现拖延是很正常的。

所谓拖延症,不是天大的事情,也不是没办法解决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处理孩子的拖延问题就非常有利了。

相对于拖延行为,你更应该了解的是孩子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比如头疼这样的症状,只是表象,是他自己感受到的躯体变化。医生可不是仅仅根据症状就下诊断、开药,而是要问诊之后再下一步。针对不同的病因,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头疼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针对孩子的拖延行为进行纠正,而根本不关注他拖延的原因的话,效果一定不理想。

从心理学上讲,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都有那些支撑问题行为的正常原因。所以再啰嗦一次,不要只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要找到“病根”再对症下药。

我们眼中那些重复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在孩子眼中却是可以带来好处的

在东北长大的孩子,尤其80后,应该都知道“神奇的罐头”:生病了,家里大人就会给买罐头吃。要知道,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罐头真不是随时都舍得买舍得吃的。

所以,生病本来是一件坏事,让自己难受,却因为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罐头,而让孩子“喜欢”上了生病。轻的,装病;重的,真的就一直病。除去那些先天体弱的孩子,有一部分真的是受到潜意识里“因病获益”观念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继发性收益“。

所以说,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实际都是你和他沟通的好契机。知道了这些背后的东西,家长就可以更有耐心,沟通才更有效,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孩子拖延症的原因不复杂,关注这三点就已经很到位了

1、畏惧困难,不敢开始。

面对困难,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畏惧的情绪。不同的是,有些人选择接受挑战,有的人选择回避。而回避,就会缓解万一做不好所带来的质疑及自我的负面评价。看到了吗?这就是拖延症的“因病获益”。

孩子的潜台词就是:我做不好怎么办?岂不是很丢脸?做得不好太对不起我的爸爸妈妈了!诸如此类,在他们内心会反复出现,他们也很难受的。就像我们因为一个工作汇报的ppt,不断焦虑而拒绝开始一样,拖延是难受的。

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一旦犯错,所面临的惩罚会是很重的。这样一来,少做就少错,不做就不错,自然孩子的行为就偏向让自己保险一些的那面了。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小时候做错一件像打碎茶杯这样的小事,大人马上就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数落;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大人也是不问原因的责骂,那孩子做事就会越来越谨小慎微。因为在他看来,似乎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连简单的事情都会被数落,何况更困难的事了。

时间久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都会不足,造成他在各方各面都会被动甚至拖延。

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就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降低他的试错成本。当他做错一件或没做好一件事的时候,让他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理解和关爱,而不是一味指责。简单的一句“没关系孩子,谁都会犯错,我小时候还不如你呢!”胜过其他行为。

让孩子感受到你和他是一个战线的,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鼓励、支持,当他自信心强大了,自我的力量更强了之后,拖延的问题会得到逐渐改善的。

2、追求完美,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有一些家长可以用“欲壑难填”来形容,孩子考了第三,他们说没考第一不行;孩子考了第一,他们说你没考满分不行;孩子考了满分,他们又和孩子说,你不能骄傲。总之,让孩子感受不到达到成就感和被认同。

既然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为什么还要做事呢?这其实是孩子对父母不满的一种表达,体现在了行为上。因为父母的高要求,会给他们带来紧张和焦虑,持续处在这种情绪下会丧失做事的动力,变成拖延。而严重的,就直接放弃了,连拖延都没有。

作为家长,当孩子经常拖延的时候要反思一下,是否平时对孩子过于苛刻了?是否孩子永远不会得到自己的认可?如果有的话,要及时调整,不要等到矛盾不可调和才想起改变,那样会更困难。

当然,有些孩子天生心气儿就高,性格上很要强,这是好事。作为家长,除了肯定他这样要强的性格之外,也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调整完美主义的心理,以缓解他因为追求完美带来的焦虑。原则没变,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包容、鼓励和支持。

3、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找不到做一件事的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一切心理困扰的根源是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今天咱们只讲无意义。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当一个人知道做一件事可以带来什么,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动力就会足。反之,就会丧失一部分动力,进而产生拖延。

举个例子,如果你让一个即将面对高考的文科生学物理,大概会碰一鼻子灰吧。一来人家是文科生不必要学物理,二来即使他对物理有兴趣,但当下最重要的是高考,那学物理其实对此时此地的他来讲就是意义不大甚至没意义的,他自然不想学。

同样的,孩子拖延的事情,如果他自己不知道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谈何动力呢?

所以作为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他认为一件事没有意义不想做而拖延,那这刚好是你们沟通的好机会,借此了解他的世界观、真实想法,及时帮他解决困扰。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他们理清学习和做事的目的,及时纠正偏差行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可轻视。

上学时有位老师和我们说过:“你的行为表现,是你内心写给你自己的一封信,对信件的内容解读越多,你的行为就更容易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些话同样可以用在拖延症的孩子身上:拖延行为,正是他们内心的写照。作为家长,要多从行为入手,了解他们的内在动机和真实原因,而不仅仅是对行为进行是非对错的评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到你的孩子。

0 阅读:17
鸵鸟心理

鸵鸟心理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践行者,分享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