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的时候,河北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特大地震。天还没亮,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就到毛泽东的床头那儿,把唐山地震的情况报告给毛泽东了。
那时候的毛泽东,大部分时间不是昏迷着就是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可当他得知这场地震致使24万多人伤亡后,老人家难过得哭了。
在场的医护人员里,好多人都是头一回看到毛泽东哭得这么伤心。这一下,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该咋办才好。
3天之后,中央办公厅把《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送到了毛泽东的床头。这个文件,是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个文件。
没过多久,华国锋就带着中央慰问团前往唐山,把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受灾群众的关怀传达给他们。
【一、】
唐山地震发生之后,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愈发糟糕,一天比一天差了,可他依旧靠着顽强的意志在跟疾病作斗争。他的双手抖得特别厉害,就连吃饭都不能自己来,没办法,只能让工作人员用鼻饲的方式给他喂饭。
针对毛泽东的鼻饲,工作人员每次都是先拿磨碎机把食物弄成糊糊,接着拿大注射器连到胃管接头下的注食口,再用手推注射器,把水和食物打到毛泽东胃里。
毛泽东还得了肺心病,老是处在严重缺氧的状况下,气管里插着氧气管子。这样一来,哪怕是鼻饲的流食,到了嗓子眼儿那儿也常常呛住,咽不下去,就只能靠胃管来进食了。
肺心病导致缺氧,毛泽东批阅文件时常常嘴唇突然发紫,憋得浑身大汗,随时可能昏迷。就算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毛泽东也依旧没有停下工作。
毛泽东在难得清醒的时候,依旧会拼尽全力思考党和国家的大事,忘我工作不知疲倦。
他拿不动文件的时候,就让秘书帮忙捧着;他没法亲自读书看报,就让护士念给他听。
1976年9月8日,这可是毛泽东逝世的前一天。那天的护理记录上明明白白地写着:1时10分的时候,看文件看了15分30秒;13时18分,看文件看了12分钟;16时37分,看文件看了30分钟……
从这张护理记录上,我们就像看到了这样一幅感人场景:一位伟人在弥留之际,还忘我地工作着。当时的毛泽东,他的上下肢插满了输液导管,胸部安着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却依旧让工作人员捧着文件给他看。
在2小时50分钟的时间里,他总共是断断续续地看了11次文件,每次都是看一会儿就又昏迷过去了。
这天下午,毛泽东又一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嘴里发出了微弱的声响。
工作人员赶忙拿起笔和纸塞到他手里,毛泽东吃力地挪动铅笔,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在纸上缓缓画出了3道弯弯曲曲、歪歪斜斜的浅线,之后就再也没力气了。
看到工作人员没明白这三条线啥意思,毛泽东使尽全身的力气,慢慢抬起手在床头上敲了三下。
照顾毛泽东的工作人员琢磨了好半天,才小心翼翼地问道:“主席,您是不是想看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的消息?”毛泽东见工作人员领会了自己的想法,这才使劲点了点头。
毛泽东逝世之后,三木武夫也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无尽景仰:“毛主席身为世界伟大的政治家,在历史上创下了丰功伟绩!”
【二、】
毛泽东对死亡这件事,向来都看得特别透彻。
40年代的时候,毛泽东去参加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就在这个追悼会上,他做了那个特别有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就叫《为人民服务》。
在演讲里,毛泽东讲道:“人,总是会有一死的,不过,这死的意义可不一样……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身,那这死就比泰山还重;要是给法西斯卖命,为那些剥削、压迫人民的人去死,那这种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他就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他的死可比泰山都重。”
毛泽东在世的时候,有很多次都提到过生死方面的事儿。
1961年,他游完长江之后,有一回跟来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聊起自己的生死这事儿了。他还笑着跟蒙哥马利打趣说:“我现在就只有一个5年的计划,等到73岁的时候就去见上帝。我的上帝是马克思,他可能会来找我。”
蒙哥马利显然没料到毛泽东会谈到这个问题,他怔了一下,然后说道:“中国还有好多事要做,很需要主席您,您现在可不能丢下这一摊子事不管,离得远远的。”
毛主席开怀大笑道:“我随时等着灭亡。”
1964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军队干部会议上又说起了死这个事儿。他跟军队干部讲:“要是原子弹落下来,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去见马克思。人老了也会死的。要是人的负担太重了,死可算是个很不错的解脱法子。”
1976年,他病情严重的时候,尼克松的女儿前来探望他。毛泽东又一次道出了自己的生死观:“一个人要是负担太重的话,死就是一种解脱。”
在毛泽东的一生里,谈生死谈得最透彻的一回,那就是1963年12月罗荣桓元帅去世的时候。
罗荣桓元帅刚逝世不久的时候,毛泽东和他的护士长吴旭君聊了一次天。聊天的时候,毛泽东难得地跟吴护士长说起了自己的母亲:“我妈是个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她特别好,很受人敬重。她去世的时候,好多人来给她送殡,这和我爸去世的时候可不一样。”
讲完这些话后,毛泽东停顿了片刻,像是在思索着什么。不多时,他对吴护士长讲:“我快不行的时候,你别在我身边。”
吴旭君觉得特别奇怪,她可是主席的保健医生。要是毛泽东真的病得很重,她怎么会离开自己的岗位,不在毛泽东身边?
吴旭君满脸疑惑,毛泽东笑了笑,接着说道:“为啥我快不行的时候一定不想让你在我身边?我记得我母亲临终前,我跟她说,我得离开一会儿,我希望她能给我留下个美好的印象。”
母亲同意了。所以,一直到现在,在我脑子里母亲的样子都是健康又美好的,就和她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
吴旭君听到主席这么说的时候,也不知道咋回事,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毛泽东冲她摆摆手说:“我要是死了,能开个庆祝会。你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这个庆祝会,然后大大方方地上台去讲话。”
毛泽东又接着讲:“我寻思过,我死的话,大概有五种情况。其一,有人开枪把我给崩了;其二,出门坐火车,火车要是翻车或者撞车了,这也保不准;其三,我年年都游泳,搞不好就被水给淹了;其四,被那些小小的细菌给钻死也是有可能的;其五,飞机要是掉下来,那我就得摔死了。”
说到这儿,主席也笑了:“中央给我定了个规矩,不让我坐飞机。我觉得,以后我还是会坐的。
反正,有这么个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要是人都不死的话,从孔夫子那时候到现在,地球早就装不下。
新陈代谢,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我活着的时候吃鱼吃得比较多,等我死了,就把我火化了,然后把骨灰撒到长江里头去喂鱼。到时候你就跟鱼讲:他活着的时候吃了你们,现在轮到你们吃他,你们吃胖了以后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所谓的物质不灭定律嘛。”
吴旭君一脸不知所措,毛泽东见状就不再逗她了,很认真地讲:“你在我身边工作这么长时间了,还不懂我。我是赞成火葬的,我都在协议上签字了。要是留下我的遗体,这会给人民增加负担的。”
吴旭君晓得,这份倡议书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7日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来的。毛泽东可是第一个签名的,之后,有136名中央的高级干部也在上面签了名。
【三、】
毛泽东虽然对生死看得很通透,可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他的身体也还是出状况了。
1971年冬之后,毛泽东得了大叶性肺炎。1972年1月13日,毛泽东的肺心病再次发作,高烧加上严重缺氧,他都突然休克了。被抢救过来后,他听力一年不如一年,接着双腿还浮肿了,走路都特别困难。
1973年的时候,毛泽东的眼睛得了白内障,视力一下子就下降得特别厉害。打那往后,他就不喜欢摄影时候的闪光灯了。于是,中央就规定了,给毛泽东摄影的时候不能超过3分钟。
毛泽东身边有好几个护士,在这些护士里,毛泽东最喜爱的就是孟锦云。小孟不管做啥,毛泽东看着都舒服,小孟给他的一些提醒和劝说,他也都乐意听。
毛泽东身边有个护士小李,这小李是个性格特别爽朗,心里想啥就说啥的北方姑娘,有点男孩子的那种劲头。在照顾主席的时候,有时候就没有孟锦云那么细致。
有一回,毛泽东侧身躺在床上看书,小李瞧见他出了不少汗,就想拿毛巾给毛泽东擦擦背。她拿着毛巾上下擦了几下子,也不知道是擦得太用力了,还是打扰到毛泽东读书了,毛泽东不高兴了。
虽说没当面批评小李,可毛泽东把书卷起来往后一挥,正好打到小李的手背上了。
1973年8月,党的十大于北京召开,当时毛泽东带病参加了此次大会。
和以前不一样的是,在这次大会开始之前,毛泽东已经从中南海搬到人民大会堂118厅临时住下了。为啥?就是为了在代表们入场之前,能方便地把他搀扶到主席台就座。
在这次大会召开的时候,毛泽东始终强撑着端坐在主席台上,就不想让外面的人察觉到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毛病。大会结束了,所有参会代表都很默契地站起来鼓掌,想以热烈的掌声送毛泽东离开人民大会堂。可毛泽东那时候要是没有人搀扶的话,根本站不起来。
他只能笑着跟代表讲:“你们要是不走,我也不方便走……”最终,代表们听了毛泽东的话,一个个先离开了会场。代表们都走了以后,毛泽东才被人搀扶着返回住处。
【四、】
1974年冬,毛泽东吞咽起来越发困难了,有时候得靠别人帮忙才能吃东西。1975年接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时候,毛泽东还指着自己的脑袋跟基辛格说:“我这地方可正常着。”
然后又拍了下自己的大腿,“这地方不太灵便了,走路的时候都有点站不稳,还有,肺也有点问题。总之,我身体不太好……我和上帝有个约定,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
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的心脏病又发作了一回。经过北京医院、解放军305医院还有北京同仁医院的专家小组抢救治疗,病情才稳定了一些。
就这种时候,毛泽东还跟工作人员要宋代洪迈写的《容斋随笔》。
这些日子,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都依次到毛泽东的病房中看望他。叶剑英来到毛泽东病床跟前的时候,毛泽东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嘴唇微微颤动,像是有话要对叶剑英讲,可却讲不出来。
叶剑英紧紧握住他的手,忽然察觉到毛泽东在自己手上划了三条横线。叶剑英完全不晓得毛泽东这是啥意思,只能又着急又难过地在那儿站了好一会儿,最后才离开了病房。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回忆道:毛泽东的医疗记录显示,1976年9月8日上午,毛泽东精神看起来还挺好,还主动跟医生说要批阅文件、读书。
那天,毛泽东总共阅读了11次,加起来阅读的时间是两小时50分钟。不过李敏讲过,当时毛泽东的上下肢都插着静脉输液管,胸部还安着心电监护导线,鼻孔也插着鼻饲管,这些文件和书都是工作人员托着给他看或者念给他听的。
毛泽东生命的最后阶段,负责照顾他的护士孟锦云始终守在毛泽东的病床边,仔细留意着毛泽东的病情,还不时地给毛泽东量血压、测脉搏、输氧气。
9月8日晚上7时10分的时候,毛泽东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孟锦云赶忙走上前,弯下腰给毛主席揉胸部,毛主席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好难受,快把医生叫来。”说完这话,毛泽东又昏迷过去了。
医生赶来后,小心翼翼地把一枚氧气管放在毛泽东的鼻口处。过了几分钟,毛泽东呼吸慢慢正常了,可人依旧处于昏迷状态。
没过一会儿,毛主席的呼吸忽然停住了,医生们立刻展开了紧急的抢救工作。但不管医生们怎么努力抢救,毛泽东都没能再醒过来。9月9日零时10分,抢救结束了,毛泽东就这样永远地与他深爱的人民分别了,终年83岁。
毛泽东逝世之后,按照全国人民的想法,中央给毛泽东建了个毛主席纪念堂。这确实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可这并不合毛泽东自己的想法。
毛泽东并没有专门写论述生死观的著作,不过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可深刻。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写的《伦理学原理》批注里,毛泽东就系统地论述过生死问题,还表达了自然主义生死观。
他觉得生死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要受自然法则的管束,有生就必然有死,这就像自然万物有生成就必定有毁坏的法则一样。”
毛泽东擅长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生死之事,老是以轻松诙谐的口吻从辩证法的层面剖析生死问题。
他老是爱拿自己打比方:“人都有一死,毛泽东也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的。”所以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长短,为人民利益而死,那就比泰山还重,永远不朽。”
在对毛泽东生死观的理解上,邓小平的理解最为深刻。
1980年的时候,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讲过:“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应该说是违背了毛主席自己的想法的,当时主要是从稳定思想这个方面去考虑的。不过,我不主张把纪念堂拆掉。都已经有了,要是再去改变它,恐怕不太合适。”
伟人虽然已经离去,可他在对生与死的思考里,寻到了人民这个最根本的依靠,而且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超越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