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曾评价诸葛亮,称拥有他就能夺取天下。作为三国时期顶尖的谋士,诸葛亮在军事指挥和政务管理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几乎从未失手。正因如此,他被后世视为智慧的象征,历经千年依然享有崇高的声誉。
尽管诸葛亮一生精于谋划、才智超群,但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却连续五次失利,最终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梦想,带着遗憾离世。
时隔千余年,毛主席在新时代讨论诸葛亮时提到:
诸葛亮未能实现三国统一,背后存在多重因素。我认为,他在制定《隆中对》战略时,至少存在三个关键错误,这些失误直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首先,他对蜀汉的国力评估过于乐观,未能充分认识到与魏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其次,他在北伐过程中过于依赖个人能力,忽视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最后,他对敌方的战略应对缺乏灵活性,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诸葛亮尽管才智超群,却难以扭转蜀汉的劣势局面。
毛主席曾提到诸葛亮在战略决策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具体是指哪些?首先,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过于谨慎,未能充分信任和发挥下属的才能。其次,他在军事策略上过于依赖个人智慧,忽视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最后,诸葛亮在处理内政时,未能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导致内部矛盾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汉的长期发展。
1948年5月的某日,李银桥正在为毛主席整理房间,完全没察觉到主席已经外出归来。毛主席似乎一时兴起,轻手轻脚地绕到李银桥背后,突然用一只手按住他的头,高声喊道:“别动,举起手来!”
李银桥察觉到身后的异动,迅速转身一把抓住了对方的胳膊。定睛一看,原来是毛主席,他立刻松开手,忍不住笑出声来。
毛泽东看到后,高兴地表示:“我选你当卫生组长,真是选对人了!”
李银桥一边收拾床铺,一边顺口说道:“主席哪次挑人出过差错?”
毛泽东听完后,立即摇头,郑重地表示:“我既不是佛祖,也不是诸葛亮。况且,就算是诸葛亮,也曾有过用错人的时候!”
李银桥听完后感到不解,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毛主席见状,便向他解释道:诸葛亮不仅看错过人,他还至少有过三次明显的失误。
【第一 用人不当】
诸葛亮对马谡的才华颇为赏识,觉得他有非凡的能力,可以承担重任。所以在北伐期间,他决定让马谡负责守卫关键据点街亭。不过,诸葛亮可能忽略了刘备去世前的提醒:马谡性格自负,说话夸张,不适合委以重任。
正如预料的那样,马谡的空谈战略导致蜀国失去了关键的军事要地街亭。这一失利使得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蜀国陷入困境,既无法继续进攻,也难以稳固防守,最终彻底断送了蜀军北伐中原的计划。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不仅误用了马谡,还曾错信关羽。
毛主席指出,诸葛亮在帮助刘备夺取西川时,安排关羽留守荆州是个重大失误。他认为,诸葛亮平时过于纵容关羽,而关羽本身功勋卓著、性格傲慢,且一向轻视东吴,称其君臣为"无能之辈"。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根本不可能切实执行诸葛亮"联合东吴对抗曹操"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的用人失误直接导致了严重后果。蜀汉不仅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还折损了关羽这位重要将领。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在重要岗位上选对人、用对人,对国家的安危至关重要。
【第二 关键战役未亲临指挥】
毛主席指出,街亭在蜀国的战略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如此关键的据点,诸葛亮却未能亲自坐镇,而是选择远程指挥,这在他看来是一个严重的决策错误。此外,毛主席强调,当马谡陷入曹魏军队的包围时,诸葛亮本应迅速调动后方兵力进行增援,而非抱有侥幸心理,最终导致战局恶化,马谡不得不撤退。
毛主席指出,真正出色的军事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首先,他们需要拥有高明的战略眼光,能够制定长远的作战计划。其次,他们还要具备敏锐的战场洞察力,能够及时把握战局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准确判断形势。只有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发动进攻,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 《隆中对》战略失误】
当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时,后者通过一篇名为《隆中对》的战略分析,迅速赢得了刘备的信任。这篇文章展现了诸葛亮非凡的战略眼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毛主席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诸葛亮的失误恰恰始于这篇《隆中对》。
毛主席提到的“《隆中对》有误”指的是什么?
毛泽东曾阅读苏洵《权书-项籍》时,对其中"诸葛亮放弃荆州转向西蜀,可知其力不从心"的论断深有感触。他在书页边写下批注:"《隆中对》的策略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分散兵力于千里之外。最终关羽、刘备、诸葛亮各自为战,兵力分散,岂有不败之理?"这段批注反映出毛泽东对蜀汉战略失误的深刻见解。
毛主席指出,荆州和益州之间距离遥远,但诸葛亮却安排关羽、刘备和自己分头行动,这种部署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敌人突然进攻,不仅军情难以迅速传递,连本就有限的兵力是否能够坚持住,也很难说。
在刘备进攻汉中和关羽攻打襄樊的战役中,两人都遭遇了敌军突袭,导致兵力不足,无法继续作战。这一情况再次印证了主席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毛主席指出,蜀汉的军事实力不足,国家整体处于衰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若无法集中力量对抗强敌,战争结局注定是失败的。他强调,面对强大对手时,内部团结和力量整合至关重要,否则难以在对抗中取得胜利。这种观点揭示了军事力量与国家实力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战争中对整体局势的准确把握。
【诸葛亮:毛主席的榜样】
读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想,既然毛主席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这样的评价,那他对诸葛亮其他方面的能力是不是也持否定态度?
真正杰出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成就,关键在于他们懂得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他们通过分析前人走过的弯路,提炼出宝贵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这种善于总结和学习的能力,正是伟人区别于常人的重要特质。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伟人们通过仔细观察,能够识别出其中的得失,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他们不盲目模仿,而是以批判性思维审视过去,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种对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使伟人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机遇,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毛主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他多次向身边人强调,党内需要更多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并且他自己也把诸葛亮视为学习的楷模。
毛主席在早期就向部队官兵指出,历史上诸葛亮运用“激将法”使黄忠击败了劲敌夏侯渊,这种策略值得我军将士们学习效仿。他特别强调,面对强敌时,要善于运用智谋,借鉴历史经验,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种军事智慧对于提升我军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主席对诸葛亮的屯田政策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诸葛亮通过这一举措,不仅妥善解决了蜀军粮食供应难题,还实现了多重战略目标。首先,屯田制确保了北伐部队的战斗力不受影响,维持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其次,通过组织军队开垦荒地,有效开发了闲置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毛主席特别强调,这一政策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展现了他统筹全局、未雨绸缪的智慧。这种将军事需求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做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主席积极推行"开荒就业"政策,这一思路深受三国时期诸葛亮"屯田制"的启发。在部署新疆开发任务时,毛主席特别叮嘱王震将军:"你可以多研究三国历史,特别是诸葛亮屯田的成功经验。"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诸葛亮农业政策的重视与肯定。通过借鉴古代智慧,毛主席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的土匪活动依然猖獗,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生活。1953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抓获了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然而,对于她的处置问题,党内产生了激烈争论。不少人认为,土匪危害百姓,应当严惩不贷,主张立即处决。
毛主席认为,既然历史上诸葛亮能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我们不妨尝试八次擒获再八次释放。特别是考虑到这位女匪首是少数民族,直接处决显然不合适。基于这一观点,程莲珍最终得以获释。
最终的结果与诸葛亮平定南蛮时的情形相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程莲珍获释后,心怀感恩,主动请求参与剿匪工作。凭借她在匪帮中的影响力,许多土匪在她的劝说下纷纷归顺。这样一来,长期困扰当地民众的匪患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结语】
总体来看,诸葛亮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虽然也有过决策上的偏差,但人非圣贤,谁能确保事事精准预测?这些小小的过失,并不妨碍他作为三国时代顶尖谋略家的地位,他在后人心中依然是那个光芒四射的智者。就像毛泽东一样,诸葛亮不仅以卓越的政治才能著称,更是在军事领域留下了让人敬仰的丰功伟绩。
跨越千年时光,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屡次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正是因为他站在了诸葛亮等伟人的肩膀上。他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最终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周恩来在评价毛泽东时曾指出:
毛主席的领袖地位,是在中国悠久历史经验、数百年革命斗争以及近30年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他深刻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教训,汲取了近代革命运动的宝贵经验,并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者。这一成长过程,既体现了对历史智慧的传承,也展现了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领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