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李宗仁做了一个伟大的善举,后来受到新中国极高礼遇

云游的四方客 2024-12-19 15:16:56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摇摇欲坠,而新中国的诞生已指日可待。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身为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做出了一项被后人铭记的伟大善举。这一善举不仅让蒋介石气的咬牙切齿,也为他日后返回新中国大陆时赢得了极高的礼遇。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呢?

风雨飘摇的南京政府

1949年初,随着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相继胜利,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蒋介石见势不妙在1949年1月21日,南京中央大学的一次讲话中宣布“引退”,随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开会,推选李宗仁为代总统。然而,这并非一次真正的权力交接,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归隐”浙江奉化老家,但实权早已被他的亲信们转移到广州。

李宗仁接任代总统后,面临的是一个空架子的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带着一批高级官员悄然离开南京前往广州,财政部、经济部等重要部门的印信和档案也早已被秘密转移。在南京,李宗仁每天要处理的政务仅剩下接见各界人士和签发一些例行文件,军队指挥权更是牢牢掌握在蒋介石的亲信手中。

司法行政部的正义之举

就在南京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司法行政部刑事司长杨兆龙收到了一份来自社会各界的联名请愿书。这份请愿书上签名的有知名学者、民主人士,甚至还有几位外国记者,他们要求释放政治犯,停止不必要的处决。

杨兆龙深知这些政治犯中有许多是无辜的,他立即着手调查各监狱的关押情况。结果发现,仅南京一地,被关押的政治犯就超过五千人,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学生和知识分子。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杨兆龙向司法行政部部长张知本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报告中不仅列举了大量冤假错案,还援引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则,建议大规模释放政治犯。

张知本本人也是法学界出身,对这个提议表示认同。1949年2月15日,在行政院例行会议上,张知本正式提出了释放政治犯的提案。会议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反对者认为在当前局势下释放政治犯会引起社会动荡,支持者则强调这是展现政府宽容态度的良机。最终,在与会者的反复商议下,这个提案获得了通过。

李宗仁的签字与蒋介石的震怒

然而,提案通过仅仅是第一步,要将这个决定变成现实,还需要代总统李宗仁的最终签署。这是一项关乎无数生命的提案。杨兆龙深知时间的紧迫性,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文件,匆匆踏入总统府的门槛。经过漫长的等待与通报,他终得以面对代总统李宗仁。在李宗仁面前,杨兆龙详尽陈述了政治犯的困境,并强调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可能会有更多无辜者遭受不测。

李宗仁当时正在竭尽全力与我党和谈,对此事表示支持,并立即签署了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命令。

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震怒。他认为这个决定严重损害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更是对他个人权威的公然挑战。蒋介石迅速召集亲信,包括广州行营主任白崇禧、参谋总长周至柔等,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蒋介石的不满溢于言表,会后,一系列反制措施悄然铺开。军事密令下达,各地军事机关对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闻。广东、福建等地,军事法庭依旧运转,南京的命令仿佛从未存在。同时,广州方面开始散布言论,将李宗仁的决定描绘为“与敌勾结”的罪证。

善举的深远影响

尽管蒋介石对李宗仁的善举进行了严厉的反制,但这一行动仍然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海牙国际法学院特别表彰了参与此次行动的司法官员,其中杨兆龙更是被评为影响世界的50位法学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被释放的政治犯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新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李宗仁的这一善举,也为他日后返回新中国大陆时赢得了极高的礼遇。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带队到机场迎接,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在机场发表讲话时,李宗仁感慨地说:“16年以来,我以海外待罪之身,感于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之下,使国家蒸蒸日上……我毅然从海外回到国内,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

李宗仁在1949年做出的这一伟大善举,不仅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勇气和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这一善举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日后返回新中国大陆时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欢迎。

最后,一首小诗献给李宗仁将军

国途晦暗风雨狂,德邻挺立挽危亡。

焦土策安邦国固,台庄烽燧照天潢。

南京受命承国难,国际斡旋展智长。

抗战丰碑青史载,英魂永驻世流芳。

以下是

《李宗仁回忆录》200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2017年7月30日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

-新中国这样走来--《1949年4月国共和谈会议记录》_中国国情_中国网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