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疑似人工开凿?劈开三座大山逆天而行,老祖宗真这么牛?

安然浅笑人间 2024-12-29 20:05:28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不仅描述了水流遵循自然法则流动的规律,更是寓意着人们应该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人遇见前方有困难,可能会迎难而上;但水流如果遇到障碍,就常理而言则只会绕着它走。

因此,你绝对没有办法想象,咱们国内竟然有这么一条家喻户晓的河流,面对三座大山的阻碍,它非但不选择绕路而行,反而还逆天而上,硬生生接连劈开三座大山,勇猛地汇入长江——这就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重庆人的“母亲河”,嘉陵江。

早在古代,老百姓们就发现了嘉陵江这几乎违背常理的径流方式。唐代诗人韦应物就曾在他的诗作《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中这么写道:“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生动地描绘了嘉陵江如何奇迹般地劈开大山,甚至认为此等神迹只可能由上古传说中的大禹开凿。

那么,嘉陵江的地质条件到底有多特殊?它真的有可能是由人工开凿的吗?还是确实违背了自然定律,只可能是某种“神迹”呢?

嘉陵江有多不同寻常?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支流的其中一支,也是长江流域流经面积最大的支流。它贯穿我国西部多个省份地区,是从第一阶梯跨越第二阶梯的南北向河流中最大的一条。

它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的凤县代王山。此地构造运动复杂,多有高山深谷,且多由石灰岩构成,这孕育了大量地下溶洞、暗河。当降雨汇集到这些地下空间时,便会在地表形成小溪流,日积月累后,众多的小溪流会逐渐汇聚成较大的水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水量不断增加,嘉陵江也就逐渐诞生了。

自秦岭而下,嘉陵江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三省一市,穿越秦岭、大巴山、四川盆地等多个复杂地形区,最终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

嘉陵江全长约1345公里,流域面积高达16万平方公里。其上游多峡谷和急流,降水丰沛,植被覆盖率高,是我国重要的水力资源开发地;中游进入四川盆地,则河道逐渐开阔平缓,滋养了肥沃的平原;过合川,入下游,河面变得宽阔,地形落差减缓,使其在历史上一度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水上通道。

这样的特征乍一看平平无奇,仔细看却透露出许多“诡异”之处。

首先,嘉陵江自秦岭南下,首先要遇见大巴山这一难以逾越的阻碍。一般而言,天然河流都倾向于遵循山脉的走向流淌,也就是说,按常理来看,嘉陵江应该绕过大巴山,流经地势更低的地形。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面对这样动辄几千米高的天然屏障,嘉陵江偏偏不像其他河流一样选择“躺平”,而是直冲大巴山而去,甚至以流水为刃,直接“切割”了大巴山,形成了地势险峻的深切河谷以及峡谷。

穿过大巴山,来到位于四川盆地的重庆境内,横亘在嘉陵江面前的又是三座大山——位于川东平行岭谷的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这三座大山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而四川盆地的平均海拔仅有500米左右,相比起来就像三堵高墙。

按一般河流的正常走向,嘉陵江应该从合川区云雾山的西侧沿着山脚南下绕行,穿越与箕山之间的缺口,最终在永川区南部汇入长江。现实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合理的,确实有河流是以如此的走势流经,即涪江的一条小支流——小安溪。

然而嘉陵江却十分“桀骜不驯”,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直直地朝“南墙”撞去,硬是将三座几乎平行的大山拦腰斩断,留下了不可思议的整齐切口,就仿佛“造物主”在这处劈了一刀一样。

因此,嘉陵江的河流走势已经很难用“天然形成”来界定,反而更像是人工开凿的一样。那么,问题又来了:古人真能拥有开凿这样一条大河的技术吗?

嘉陵江可能是人工开凿的吗?

让我们把嘉陵江与其他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做个对比,答案就很清晰明了。

公元前256年左右,我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当时成都平原水旱灾害频繁。每到雨季,岷江水流大量溢出,洪水就会涌入平原地区,对农田、房屋造成大量破坏;而在枯水期,岷江水量急剧减少,又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长期以往,粮库亏空,人口减少,位于此地的秦国自身难保,更别提进攻隔壁的楚国。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亟需一个有效的水利系统来调控岷江水资源,因此,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站了出来,开始主持修建将在未来被后人传颂千年的都江堰。

在吸取前人的治水教训后,李冰父子结合当地地形特点,对都江堰进行了精心设计。他们选择了玉垒山下岷江出口处的位置作为工程起点,在此处截断水流对调控水资源进入成都平原最为有利。

此后,李冰父子设计了三个治水经典设施,分别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以及宝瓶口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支流,以有效地在不同的水期控制分流;飞沙堰溢洪道则位于鱼嘴下方不远处,当内江水量过多时,多余的水将从此处排至外江,并在这个过程中带走大部分泥沙,防止了内江淤积;宝瓶口进水口则是在玉垒山上人工开凿的通道,以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速度和流量。

三个部分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都江堰治水体系,绝妙的设计堪称为世界治水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当时火药还没被发明,如何处理岩石就成了施工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据传,当时的李冰父子使用了“以火烧石”的做法,即先用大火加热岩石表面,然后突然泼冷水使其迅速冷却收缩,从而使得岩石爆裂。之后,则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运输碎石、建造堤坝。

根据文献记载,有“数以万计”的人口参与了都江堰的建设。而从规划开始,历经了整整18年,这项伟大的工程才得以建成。

再看我国古代另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它全长约1794公里,包括了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的邗沟、隋朝时隋炀帝开凿贯通并大幅度改建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的扩建,以及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的路线。

仅在隋炀帝大规模扩建运河时,动用的民工数量就高达500万,耗时六年之久才堪堪完工。当时隋炀帝为修建大运河而征用数百万民工,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压力,强制性的劳役使民众越发不满,高强度的劳动则使民工伤病频发,甚至出现了“死者相枕藉”的悲惨景象。

过度的压榨激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那么,对比起来,嘉陵江有可能是人力开凿的吗?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大。只在一处修建都江堰尚需要数以万计的民工不停修建18年,而大量穿越平原的京杭大运河举用全国之力,消耗500万人力,也修建了6年之久。

想要人工开凿嘉陵江,至少要凿通秦岭、大巴山、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五座大山,古代的人们既没有这样的技术,也没有这样的人力、物力资源,更没有从深山老林开凿这条江河的目的——又不是为了航运,又不是为了灌溉,古人何苦只是为了开凿而开凿嘉陵江呢?

更重要的是,像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修建活动,史书中皆会有许多笔墨记载。如果嘉陵江真为人力开凿,那么为何文献中不见任何记载,而只有少许传说、诗词提及是由大禹为治水而开凿的呢?

答案只可能有两种:第一,各类传说中的人物确实存在,且他们生存的时代人类科技十分发达,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流传至今;第二,嘉陵江确实是自然形成的。

嘉陵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那么,我们不妨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一看嘉陵江的形成过程:其实早在百万年前,在几座大山还未诞生之前,嘉陵江的流向可能就已经确定完成了。

只不过,由于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秦巴山区才发生了强烈的隆升,使得该区域内的河流加速下切侵蚀,形成了许多深邃的峡谷。根据地质学家的推测,这个过程可能发生在新生代晚期,特别是在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即距今大约200万年前。

也就是说,嘉陵江的水流其实并没有违背“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它之所以可以如我们现在所见的那样劈开大山,是因为早在山体诞生之前,嘉陵江就已经诞生了。

在嘉陵江轰轰烈烈地奔腾而过了数万年,地壳抬升运动才使得如今的山脉格局出现,而嘉陵江则通过长期的切割与侵蚀作用维持了自己的流向。也就是说,嘉陵江并非人类所为,而是大自然在百万年长期作用下的鬼斧神工。

无独有偶,嘉陵江并非是唯一一条被怀疑是人工开凿的河流。距离嘉陵江不远的,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入口的,10元人民币的“取景地”夔门,也在长期以来被怀疑并非是自然形成的。

夔门作为连接四川盆地与长江三峡的重要门户,地形狭窄险峻,两侧断崖壁立,宽度不过百米,最窄处甚至只有50米左右,水势特别湍急,看起来也像是谁人为地在这里劈砍了一刀。

民间也因此流传着“大禹凿夔门,泄巴蜀之海,成天府之国”的说法。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夔门的形成与嘉陵江类似,同样是水流早已存在,而后来才发生了地壳抬升运动,促使河流加速向下切割侵蚀,形成了这样独特的地形。

无论是“大禹开凿嘉陵江”,还是“夔龙撞山开门”,这样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传说描述,其实都反应了古人认识能力的不足,由此而诞生了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朴实的敬畏。

在这样的神话故事中畅游的现代人类,已经获得了了解亿万年前地球地质活动的能力。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任何一项自然奇观的存在都是自然力量与时间累积的结晶,而古代流传的浪漫故事,则更是大自然强大力量的佐证。人类无法征服大自然,唯有和谐共处,人类文明才有出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