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伊始,拜登政府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制裁,不仅发布了新的实体清单,还加大了对中国无人机的限制。这一系列行动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拜登政府此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否真如表面所言,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还是另有深层原因?
1月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11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理由是这些机构涉嫌获取美国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资料,其中有7家与高超音速技术的开发相关。美国企业与这些中国实体的合作今后将需要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此外,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将出台一项专门针对中国无人机的制裁政策,声称中国无人机可能窃取美国的敏感数据,威胁美国安全。
然而,单凭“国家安全”来解释这些措施,显然缺乏说服力。美国政府曾以类似理由对中国的大疆无人机展开制裁,甚至禁止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使用其产品。美国民众对此反应强烈,批评声一片,因为大疆的产品不仅性价比高,而且性能优越,远胜其他美国制造的同类无人机。
那么,美国为何屡屡以“安全威胁”为由,对中国企业下手?事实上,这背后并非单纯的安全考量,更有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深深忌惮。近年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高超音速技术、无人机等领域,令美国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快速崛起,已经开始威胁到美国的技术垄断地位。为了遏制这种威胁,拜登政府不惜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力度,目的就是保持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拜登选择在卸任前采取这一系列举措,也有其内政背景。有分析认为,这种对华强硬的姿态,旨在为拜登的总统生涯画上一个“强硬”且“果断”的句号。通过打击中国企业,他不仅能赢得国内鹰派的支持,还能借此塑造自己作为“捍卫美国利益”的总统形象。这一战略,显然是将国内政治需求与对华政策结合,试图在外交和国内层面获得双重收益。
面对美国的无理制裁,中国商务部已多次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强调美方的打压不仅扰乱全球供应链,也损害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这些举措可能导致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尤其是在关键矿产资源方面。中国的断供行动,显然是回应美国不断升级的制裁,且这一决定并非出于挑衅,而是对美国一系列敌对政策的正当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断供其实是美国政府自己推动的结果。中国从未想过与美国对立,始终释放善意并寻求合作。然而,美国无视中国的这些信号,反而一再对中国发难,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如今中国的反击,虽然严厉,但也是美国咎由自取的结果。
此次制裁事件再次证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越来越趋于强硬,而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在逐步加码。未来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贸易博弈,可能会更加复杂且充满变数。无论是中国的科技崛起,还是美国的制裁升级,双方的博弈仍将持续,而这种“高科技对抗”注定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