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作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载体的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并引发广泛关注,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之一,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引擎”和“加速器”。
而在我国的一众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中,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唯一一所理工科研究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备受关注。随着近年来“工科热”的报考现象,广以凭借名校基因、一流实力、国际资源、优势平台吸引了一众考生的报考,报考热度逐渐攀升。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考生对“中外合作办学”这一类型的大学在师资力量、学习环境、资源平台等方面是否都能将国际化贯彻到底存疑。本篇文章就结合广以的师资力量,带大家感受其深厚的“名校基因”。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16年经由教育部批准成立,背靠全球顶尖理工科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而合作创立,正因如此,广以不仅是国内唯一一所理工科研究型合作办学大学,更是以色列理工学院官方认可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中国校区”。
或许国内学子对以色列理工学院了解的不多,但其实这所百年理工学府在世界范围内都极负盛名,其凭借在纳米科技、生命科学、水资源管理、可再生能源、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高端领域的领先实力,在各类排名榜单中始终身居高位。比如,在全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6名;在人工智能领域排名位列全球第16位、欧洲第1位,在软科2024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第85位,还是全球10所自主研发人造卫星的大学之一。
目前,从以色列理工学院已培养出超10万名全球精英校友,其中不乏商业精英、科学巨匠、学者大师,这些校友中还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外,以色列70%的高科技从业人员都毕业于该校。可见,无论是在国际上的亮眼排名,还是人才培养的杰出成果,亦或是优质的国际评价和影响力,都昭示了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世界一流理工科学府的地位和实力。
而广以依托该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官方承诺作为“以色列理工学院中国校区”全面共享本部教育资源,所谓“全面”,即身份资源一致、师资水平一致、学术资源一致、教学内容一致、教学条件一致、培养结果一致。而这6个“一致”彰显了从培养条件到培养方案,甚至培养成果都与以色列理工学院保持100%的一致。
而“名校基因、本部资源”也正是广以的办学底气,就简单以“师资一致”为例:广以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本部标准配置国际化师资团队,确保双方在师资水平的完全一致。实际上,广以的师资力量不仅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的标准配置,师资队伍中有60%来自于以色列理工学院,此外由以色列理工学院进行全球招聘,从本部选派至广以,以此实现广以全员大师、顶尖师资的高水平“明星团队”搭建。
具体来看,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物理学会士龚新高教授为广以现任校长,国际知名纳米物理学家、原以色列科学基金会精密部主任——大卫·格肖尼担任副校长,2004年诺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教授任学校特使。
如此严格的聘用规则,使得广以校内的外籍教师占比超80%,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荷兰、德国、芬兰、丹麦、西班牙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学者汇聚于此,这也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跨文化教学能力的高质量、国际化师资队伍。
中外双方尖端科研人才的坐镇,犹如定海神针,既为广以汇聚了顶尖的师资力量,保障一流的国际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也为后续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全球师资引进、科研平台搭建等多方面掌舵。
当然,顶尖人才总是稀缺的,因此许多考生或许会担心如此一流的教师资源是否能够人均享受,答案是肯定的。如今,广以的生师比为10:1,这一数据置于全国高校来说都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广以的师资配备充足,能够为学生提供资历深厚、实力一流、风格多元的高水平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思维和外语技能。
从当前的高教形势而言,中外合作办学站在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及内涵建设的新阶段,作为“不出国门的留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微观上来说,中外合作大学也正在以其在国内读书享受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等优势受到考生和家长追捧。那么像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这样具备名校基因、顶尖师资和国际环境的高校,自然成为考生们竞相争夺的首选。
关注“志愿直通车”,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