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的起伏历史

历史小博主 2022-02-26 10:00:23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辽宁号完成改造测试后,正式加入海军序列,至此,中国航母先驱陈绍宽和刘华清的遗愿终得实现。辽宁号能够成功入列,离不开国内相关军工行业的努力,但远在万里之外的小国乌克兰,也是需要被“感谢”一下的,倘若不是这个国家向中国出售了未完工的“瓦良格”号,恐怕中国的航母之梦还要等上很多年。其实不光是航母,在发动机、航空、雷达等方面,中国军工行业都曾从乌克兰获益匪浅,乌克兰也是苏联解体后,除俄罗斯以外,中国从中获得世界级军工技术最多的国家。

埋下隐患的历史

现在的乌克兰共和国(Україна)源自解体的苏联,是个年轻的国家,但论其历史却并不算短。早在公元1世纪,在中东欧的第聂伯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就已经形成了斯拉夫人这一民族。6世纪时,斯拉夫人分为东、西、南三部。其中的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一带,成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的祖先。

▲“基辅罗斯”覆盖了今天的中东欧大部,疆域不小

乌克兰国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在公元九世纪时由维京人奥列格建立的“基辅罗斯”,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历时二百余年,在1240年被更加凶悍的蒙古人所灭,今天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占领,但西南方向的加利西亚和沃伦公国却幸免于难,没有被蒙古人统治,这两个地方的古罗斯人就被称为“乌克兰”、“乌克拉伊娜”,意为“边界上的人”,这就是乌克兰这一名称的起源。

▲乌克兰首都基辅有八百多年

历史的古迹——黄金门

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基辅罗斯地区,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在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崩溃后,乌克兰人被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来回争夺,间杂有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冲突,最终是俄罗斯占了上风。在彼得大帝之后,东乌克兰人大多信仰东正教,认为自己也是俄罗斯人,而西乌克兰则信仰天主教,对俄罗斯就不那么认同。一战结束后,苏俄和波兰爆发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东乌克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西乌克兰则并入了波兰。

▲1943年11月,被苏军夺回的基辅一片瓦砾,在战争初期,德军曾在这里围歼了近百万苏军

东乌克兰在1922年入盟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西乌克兰在苏联与纳粹德国夹击灭亡波兰后又被夺了回来,与东乌克兰合并,并且在战后也没有归还(拿德国东部的土地补偿了波兰)。虽然乌克兰由于战争再次“统一”了,但同时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摧残,城市变为废墟,农田成了焦土,人民死伤惨重。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以乌克兰遭受巨大的损失为由,要求接纳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实际目的是为了在联合国多两票),经过美苏的妥协,这一点居然成为了现实,乌克兰因此拥有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身份。

▲富饶的乌克兰平原曾让希特勒垂涎三尺,以至于耽误了对莫斯科的进攻,战后乌克兰的工农业撑起了苏联的半边天,粮食产量占到了苏联总产量的21%

二战后,乌克兰恢复了生产,建立起了较发达的重工业和农业。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土地肥沃,以“欧洲粮仓”闻名于世,经常被用来比喻富产粮食的地方(聂荣臻曾赞誉西柏坡所在的河北平山为“边区的小乌克兰”)。经过战后数十年的建设,乌克兰的生铁、钢、煤产量分别占全苏的50%、36%、33%,军事工业尤其发达,军工企业多达3594 家,职工300多万人,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企业就有700家,职工140多万,涵盖了火箭、大型运输机、舰艇、装甲车辆等陆海空各种装备,而且其大部分产品性能还居于世界前列甚至是顶尖水平,是苏联赖以与美国争霸的本钱。

▲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国旗和国徽

由于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严重的弱点,到了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历史和现实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爆发,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日益明显,乌克兰也因为现实和历史问题(主要是1932-1933年间的大饥荒)而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离心倾向。

一朝独立

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宣称乌克兰宪法高于联盟(苏联)法律。8月24日,乌克兰政府宣布独立,克拉夫丘克当选总统,结束了受俄罗斯的统治337年的历史,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成立独联体,苏联就此解体——对于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来讲,真可谓成也乌克兰(成立苏联有它),败也乌克兰(解散苏联也有它)。

▲独立后乌克兰的国旗和国徽突出了民族特色,蓝色代表天空和海洋(自由和主权),黄色代表麦田(以农立国),盾形国徽上的金色图案为三叉戟

独立后的乌克兰论面积是欧洲第二,人口超过4500万,拥有占全世界“黑土带”总面积40%的肥沃土地,还蕴藏着70余种矿藏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同时又继承了苏联留下的工农业遗产,甚至还有瞬间让乌克兰成为第三大有核国家的庞大核武库——130枚SS-19导弹、160枚SS-24导弹、46枚SS-24导弹、600枚巡航导弹、100余个地下发射井、25架图-95S和19架图-160战略轰炸机。按理说有这样好的先天条件,乌克兰甚至有成为世界的一极的可能,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人口和面积与法国相当的乌克兰,其国际地位远逊于法国。

▲反映乌克兰现实外部环境

的漫画——小国的难处

1990年10月19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了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规定了独立、中立、不结盟和无核化的国策,基本上反映了乌克兰广大民众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共识。但相比于身边的俄罗斯,乌克兰只是小个子,实力无法相提并论,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中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也没那么容易斩断,西面又有不断东扩的北约和富裕且政治话语权强大的欧盟,除了无核化这一点因为符合各方利益而顺利实现以外,面对东西方强邻的争夺和渗透,以及自身的历史包袱,乌克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中立均很难实现。

断层与纷争

乌克兰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在历史上就是俄罗斯与波兰、东正教和天主教争夺的对象,所以形成了大致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在文化心理和政治倾向上有较大的区别的东西两部分。西部主要信奉天主教,以工业为主,讲乌克兰语,倾向于加入欧盟;东部主要信奉东正教,以农业为主,讲俄语,倾向与俄罗斯建立紧密关系。这种分裂导致在乌克兰出现了一道极深的断层,双方之间难以达成共识,很容易出现冲突。

乌克兰地处东欧地理要冲,资源丰富,产业发达,“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能成为一个帝国;而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自然会成为一个帝国”。欧盟和美国需要争取乌克兰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而对于本已失去了许多藩属的俄罗斯来讲,就更加需要乌克兰来充当屏障,再失去乌克兰是不可接受的,如此一来美欧俄三方自然要支持和拉拢乌克兰国内亲近自己的势力来达成目的,本就复杂的国内局势又加上外部强邻的因素,这就意味着无论谁当上了乌克兰的国家领导人,都要面临着驾驭国内两股几乎完全相反的民意,以及在大国之间找平衡的难题,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乌克兰历任总统中只有库奇马(左下)

连任过两届,现任总统为波罗申科(右下)

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乌克兰政坛混乱而庞杂,存在着近200个政党,势力众多,党同伐异,矛盾尖锐,斗争激烈。反映东西两部分民意的党派针锋相对,经常指责对方“作弊”和“腐败”,各种游行示威不断,从议会打到街头。乌克兰独立后20多年中,一共换了20多个总理,总统多为寡头出身,而且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不仅时常要面对各种棘手的矛盾,甚至还有性命之忧,亲西方的尤先科还在任上就被下毒,长出了一脸肉瘤,健康严重受损(据说为俄罗斯特工所为),继任的亚努科维奇被议会以贪腐为由革职,还上了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被迫逃亡俄罗斯。

▲以铁腕著称的“美女总理”、“天然气女皇”

季莫申科亲近西方,于2011年以在与俄罗斯

的天然气谈判中“滥用职权”的罪名被判7年

监禁,2014年获释

在两种文明、两股民意和两个势力的撕扯下,乌克兰时而亲欧,时而亲俄,摇摆不定。每当亲俄派得势,西方就会以“选举舞弊”和“侵犯人权”相指责,俄罗斯则会趁机签下一些条约来巩固成果;每逢亲欧总统上台,欧美则会献上赞美和一些援助,俄罗斯则会祭出油气供应的法宝来迫使乌克兰就范。面临国际干涉和压力,无论是谁当政,都不得不要向反对派做一些让步,同时也难免会落得个“左右不是人”,受尽来自本方势力,以及国内外的夹板气。

内战骤起

相比上层人物的进退去留,更为可怕的是真正的分裂,然而这一天还是无可避免地到来了,而且还是伴随着内战。2013年11月,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决定中止与欧盟签署条约,转而寻求与俄罗斯发展密切关系,这惹怒了亲西方的民众,基辅的示威活动接连不断,并出现了多人死伤。为了应付局面,亚努科维奇于2014年1月17日签署法令,禁止抗议活动,这个昏招激起众怒,他也随即被议会解职下台。

▲东部武装押解政府军战俘游街示众,群众打旗围观,只是武器比较看上去比较“古董”

但此时总统下台也无法平息事态了,乌克兰长期积累的矛盾来了个总爆发,之后的事情就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发生。亚努科维奇的下台使东部亲俄居民感到了威胁,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发生了反政府示威,随即演变为独立活动,并迅速得到了俄罗斯的暗中支持。

▲乌克兰内战激烈的区域,目前尚未演变为全面内战,但未来会如何发展不好预测

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武装与乌克兰军队发生了冲突。由于乌克兰军工众多,双方武器不缺,战斗激烈,死伤惨重。其间还发生了马航M17航班被导弹击落事件,然而政府军、东部武装(嫌疑较大)和俄罗斯谁都不肯认领,遂成迷案一桩。

▲乌克兰西部地区的新纳粹主

义乘机露头,这是个糟糕的现象

尽管在欧安组织和俄罗斯的斡旋下,东部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先后于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分别签署了《明斯克协定》和《新明斯克协定》两个停火协议,但基本上是一纸空文,双方该怎么打还怎么打,再加上俄罗斯“志愿军”的参与和源源不断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欧美对乌克兰政府的支持,迄今为止已经死亡了近万人的内战打成了谁也吃不掉谁的僵局——乌克兰政府不肯在主权问题上让步,东部两“国”去意已决,谈也谈不拢,又谁都打不赢,战争结束遥遥无期。

克里米亚

为乌克兰局势火上浇了一壶油的是与几乎同时发生的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事件。克里米亚半岛归属乌克兰就像历史开的一个玩笑——1954年,在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主导下,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苏联决定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这个举动仅具象征意义,如果类比到中国,就好像把河北的廊坊划给天津一样,是“左口袋取出来装右口袋”的事情。但当时无论是谁,做梦也料不到苏联会有瓦解的一天。

▲纪念俄罗斯与乌克兰“统一”300周年纪念的海报,讽刺的是,四十年不到,就又“分裂”了

▲对于把克里米亚“赠送”给乌克兰一事,俄国家杜马的某位议员无不怨恨地评论道——“当年赫鲁晓夫同志喝多了?”

当苏联果真解体时,问题就来了,克里米亚是继续呆在右口袋呢,还是还给左口袋呢?按法理克里米亚已经归属乌克兰了,只能与俄罗斯分家。彼时正处于历史最低谷的俄罗斯,面对当年无意中给自己挖的大坑,也只能硬着头皮跳下去,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但半岛居民中俄裔占绝大多数,不愿意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外国人,早在1992年就闹过独立,只因为俄罗斯当时实力不济,不敢接手,遂安抚克里米亚继续留在乌克兰,成为了乌克兰的自治共和国。

▲为了保住舰队和基地,面对乌克兰

的漫天要价,俄罗斯也只能忍了

后来俄乌之间也没少为克里米亚问题争吵,黑海舰队的划分和驻扎费用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俄罗斯虽然不敢要克里米亚,但也不愿放弃克里米亚那些能控制黑海的天然良港。双方为此经过了历时5年,共220轮马拉松般的谈判,才有了大致的解决方案——俄罗斯获得舰队的81.7%,乌克兰获得了18.3%,俄罗斯每年支付1亿美元的港口租金。

▲塞瓦斯托波尔市民众在市中心广场集会,标语上写着“从1783年塞港就是俄罗斯的城市,奋起保卫塞港!”

到了2014年,早就萌生离意的俄裔居民终于逮到了乌克兰内乱的机会,组织起了武装,以公投的形式宣布独立,并且与进入克里米亚的俄军一起,围困乌克兰驻军,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较为平静地获得了“起义”的成功,并且立即被俄罗斯接纳,成为俄联邦的一部分——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终于敢接手了,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乌克兰曾因急于加入北约而很可能拒绝俄罗斯续租塞瓦斯托波尔港,以及美军可能进驻的隐患,这是普京的一大“政绩”。

▲乌克兰海军最大的军舰“萨盖达奇内号”驱逐舰上俄裔官兵较多,于2014年3月1日叛逃至克里米亚(后来军舰归还,人留下了)

对于克里米亚的俄裔居民来讲,加入俄联邦无疑是一次“回归”,自然是欢欣鼓舞,俄罗斯境内也是一片欢腾,在国家杜马关于是否接纳克里米亚的表决中,接受的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但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基本上可以用“不承认”来概括,欧美国家对克里米亚的独立公投表示否认,联合国大会以100票赞成,11票反对,58票弃权通过了一项“公投无效”的无约束力议案。在安理会上,美国也提出了“公投无效”的动议,但被俄罗斯一票否决了。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不做表态,投了弃权票。

“援华”往事

在俄乌之间不选边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做出这种决策的依据之一就是考虑到俄乌两国都是中国军工技术的重要引进来源,为了一个与自家利益无关的地方,得罪哪一个都不划算。乌克兰由于内部纷争太多,经济长期不振,有一半时间都在负增长,最多时曾负债达600亿美元,所以乌克兰就得发挥优势,搞军工出口来赚钱,而中国是乌克兰军事工业的第一大买主。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从乌克兰曙光机械设计科研生产联合体引进了UGT-25000燃气轮机,不过当时没有转让技术。进入21世纪后,由于经济窘迫,乌克兰终于同意转让全部技术,中国的船用发动机技术因此有了较大提高。

▲乌克兰生产的9B-1101K型半主动雷达

导引头,主要用于升级俄制R-27空空导弹

中国引进苏-27和苏-30后,希望能升级配套的空空导弹,但俄罗斯担心被仿制而拒绝了中国的要求。中国转而向乌克兰求购,基辅雷达厂生产的“阿加特”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改良版,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都强于俄罗斯。中国引进后对现有空空导弹进行了改进,在掌握相关技术后,还推出自己的中距空空导弹。

中国还从乌克兰购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伊尔78加油机,尽管只有3架,且为伊尔78家族的早期型号,还是二手装备,但有总比没有好,因为伊尔78具备给苏27、苏30和歼11加油的能力,能大大提升这些战机的作战半径,初具了战略空军的雏形。

2009年7月,中国与乌克兰签订了合同,共花费3.15亿美元订购了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其中2艘在乌克兰建造,并提供全部技术资料,2艘中国境内完成。对于乌克兰来讲,这笔大买卖让可以MORYE造船厂维持五年以上,并能付清员工的欠薪和退休金——因为缺钱,所以只要有生意可做,乌克兰一般不会设置阻力,而且中乌没有战略冲突,中方还从不欠账,所以从乌克兰搞技术和装备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在研制歼-15初期,中国曾寻求从俄罗斯购买少量苏-33用于研究。但俄方狮子大开口,要求中国出资数十亿美元“至少采购48架”。后来在乌克兰发现了一架苏-33的原型机T-10K-3,乌克兰不需要航母,舰载机原型机对其毫无用处,因此得以低价引进。虽然该机与苏-33有差别,但中国科研人员还是以此为基础,成功完成了国产舰载机的研制任务。

对于中国人来讲,最著名的乌克兰“援华项目”当属“瓦良格”号无疑,它本是苏联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母的2号舰,原名“里加”号,1985年由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承建,由于苏联解体而无法继续,成了俄罗斯用来偿还乌克兰债务的“货物”。当然乌克兰也无力建造,索性甩给船厂自行处理,最终为中国购得,在东方获得了新生。

中国还从乌克兰购得过两艘大型舰船,“雪龙”号是在1993年以1750万美元低价从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购得的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改造后成为中国唯一功能齐全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青海湖”号补给舰原为赫尔松造船厂建造的Komandarm Fedko级舰队油船,在苏联解体后因资金不济而搁置,中国于1993年购得该舰,经大连造船厂续建,1996年交付南海舰队,是中国第一艘,也是最大的一艘综合补给舰。以上三艘大船在国内有“乌克兰三舰客”的美称。

除了有形的硬件装备外,中国从乌克兰淘到的资源中,更为重要的是人才。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各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在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乘机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中国自然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抄底”良机,制定了“双引工程”,专门从独联体国家引进高质量人才,还专门设置了“友谊奖”来表彰相关外国专家。乌克兰是“双引工程”的重点地区,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华讲学或从事科研,涉及从航空到舰船的三十多个门类,人数约有数千名之多,中国的军工水平在近年来的迅速增长,离不开这些引进人才的助力。

前路难测

乌克兰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甚远,历史上也素无纠葛,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乌克兰除了军工发达,盛产粮食以外,可能就是美女众多了。但这个美丽的国家在独立后长期陷于“精神分裂”之中,难得安宁,以至于发生了内战。

▲克里米亚的美女检察官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她在克里米亚“脱乌”过程中意外走红,受到的关注甚至大过了俄乌争端——美丽拯救世界,她现在是俄罗斯国家杜马的议员

在乌克兰内战中,女兵多数不少——看到这些从花样少女到孩子妈妈都有的美丽女性也要拿起武器,走向血与火的战场,的确会让人心有戚戚,不胜唏嘘,对分裂和内战有着切肤之痛的中国人多少也是能够感同身受的。无论如何,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总归不是一个好的途径。当然,俄乌之间的恩怨是人家的事情,各种事情都有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背景,怎么解决问题还得他们自己来抉择。

乌克兰在民意上的分裂和内战在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前景,内部积怨本来就深,美欧俄的的掺和进一步加深了裂痕,内斗外斗交织在一起,使局势更加复杂和棘手。目前来看,在乌克兰主权范围内给予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人民共和国”以高度自治的地位,也就是允许其“合法割据”,或许是一个乌克兰政府可以接受的方案,但俄罗斯很可能并不愿意,因为俄罗斯要的是整个乌克兰,只从乌克兰身上割下两个小地方来意义不大。现在各方势力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点,“难统难独”的僵局或许还会持续很多年,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一些变数——万一哪天又有一个亲俄总统上台了呢?

2014年的网络上曾出现过 “乌克兰大使馆招募雇佣兵”的消息,称乌克兰政府许以高额收入,在中国招募“志愿者”前去“克里米亚前线”对抗俄军。接到了无数骚扰电话的乌克兰使馆很快证实这是一则谣言,其实不要说是假的,就算是真的,各位小伙伴们也不能去尝试,毕竟真实的战争不是电子游戏,你只有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脑袋一条命,不能save也不能load,丢了可就啥都没了——离战争远一些,再远一些,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1 阅读:159
历史小博主

历史小博主

主要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分享历史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