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三国时期就好似一部气势恢宏、豪杰众多的伟大史诗。时光流转到公元 263 年,蜀汉的命运岌岌可危,邓艾、钟会、姜维这三位重要人物,于这变幻莫测的时代大舞台上,分别上演着扣人心弦却又充满凄楚的最后一幕。
【功高不赏的末路英雄】
邓艾,出身贫寒,靠着自己出众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毅力,于三国的动荡乱世里开始显露头角。
在公元 263 年的伐蜀战役中,他重任在肩,领着三万多将士从狄道启程,矛头直指沓中,竭力牵制住姜维。
在这场战役里,邓艾表现出了极为不凡的胆魄。
面对阴平道那七百来里没人烟且极为险峻的绝境,他毫不迟疑地决定冒险挺进。当时姜维舍弃了白水关、剑阁,北方的防线变得空乏,钟会的大军又都集中在剑阁,邓艾敏锐地发觉到这个难得的作战时机。他不理会众人的阻拦,领着将士们走上了这条前途未卜的“危险之路”。
在行军的过程中,他们遇山就开辟道路,遇水就搭建桥梁,粮食断绝还得忍受饥饿,遭受了诸多磨难。当走到马阁山时,道路不通了,邓艾毫不畏惧地站了出来,用自己年老的身体裹着毛毡从山坡上滚下去,他的这份勇气和果断,实在是令人震撼。
最终,这支衣装破旧、精疲力竭的队伍好似天兵突然降临在江油,江油守将马邈受《仇国论》的影响,毫无信心,便献城投降了。邓艾顺势继续前进,在绵竹把蜀军打得大败,为消灭蜀国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不过呢,邓艾在军事方面确实很有谋略,可在政治上就不太明白了。他到了成都后,对百姓一点儿也不侵犯,还安抚他们,让蜀地的人能够生活安定,这原本是应该受到赞扬的事情。
然而,他沉浸在胜利的欢愉里,竟忘记了权力背后存在的规则,那就是所有事情都得听从领导的安排。
他擅自按照东汉邓禹的先例,打着天子的旗号大肆委任官员,将刘善行封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封为奉车都尉等等,对蜀汉的旧臣也是随意授予官职。并且在绵竹搭建高台、构筑京观,以此彰显自己的显著战功,嘴里还得意地说着:“各位,多亏了我你们才有现在。要是遇到像吴汉那样的人,你们恐怕早就没了性命。” 说到姜维,更是骄傲地表示:“姜维纵然是个一时的英雄,可碰到我,也只能走投无路。”
邓艾这一做法,在军事战略方面可能会有短暂的成效,但从政治大局来看,那可是个要命的错误。他擅自给蜀地原来的主子和官员封官,使得蜀地的人对他感恩戴德,可这把司马昭的权威又摆在了什么位置呢?这毫无疑问给司马昭掌控蜀地制造了极大的困难,浪费了许多政治方面的成本。另外,他对刘禅的去留随便下结论,像这种关系到政治风向的重要事情,哪是他一个带兵的大将可以随便掺和的呢?
邓艾把自己比作邓禹,然而他没搞清楚,邓禹那可是刘秀的亲信,是帮刘秀打天下的“自己人”;可他邓艾呢,不过是靠着司马懿的赏识才有机会崭露头角的南阳穷小子,在司马昭的核心圈子里,一直都属于边缘人物。
钟会对邓艾的功劳心怀嫉妒,瞅准机会在邓艾给司马昭的通信方面搞小动作,将信件进行篡改,让信中的言辞变得傲慢又无礼。
邓艾自打偷渡阴平之后,就绕过钟会直接呈递上书,还自行封官,这把钟会给惹火了。司马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给监军卫瓘传信,示意邓艾的灭吴计划得呈报上来,不能自作主张。这既表明邓艾不是“一伙的”,又警告他别超越自己的权限。
邓艾没搞懂其中深意,又上书解释道:“我领命去征讨,靠着皇帝的符策,既然已经让敌人投降了,按照过去的制度封官安抚,正是合适的时候。春秋上讲,大夫守卫边疆,碰到对国家有利的事,可以看情况自行决断。现在吴国还没降服,和蜀地挨着,死抠常理恐怕会错过好机会。我虽说比不上古代的贤人,但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损害国家的利益。”
这番话,不管是不是钟会加以篡改,都把众人给惹恼了,灭了国就忘乎所以的他,明显是高看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最终,钟会联合监军卫瓘等那帮灭蜀的高官一道上书,诬陷邓艾有谋反之心。
朝廷当下就颁下旨意,让卫瓘去捉拿邓艾父子,并用囚车将他们押往洛阳。三国末期的这位名将,就这般在无情的政治争斗中蒙冤离世。邓艾的一生,着实引人深思:他出身平民,靠着踏实肯干崭露头角,然而却由于不明白高层权力争斗的规则,从而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他提醒后人,在困境时得看重教育、提升能力,到了关键时候要敢冲敢干,等功成名就了还得知道收着点,清楚自己的身份和阶层,把好进退的尺度。
【野心反噬的陨灭悲剧】
钟会,乃颍川钟氏这个名门之后,打小就聪明得不得了,知识渊博,啥都懂,对玄学那也是相当精通,在曹魏的官场上那是顺风顺水。
他靠着非凡的智谋,在司马氏兴起的过程中多次立下大功:在249年帮司马师发动政变,255年极力劝说司马师亲自出征去平定淮南二叛,257年巧妙地运用离间计帮司马昭搞定了诸葛诞叛乱,名声很大,被赞为“大魏张良”。
公元 263 年,钟会领命带领灭蜀的大军,十多万的兵力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发,径直冲向汉中。他沉着指挥,很快就把汉乐二城给包围了,接着猛烈攻打阳安关。阳安关的守将傅佥被副手蒋舒背叛,在战场上牺牲,阳安关就此沦陷,钟会的大军得以顺利前进,这时候他手下的兵力将近二十万,让巴蜀之地为之震动。
然而,邓艾暗中偷渡阴平,率先夺得灭蜀的头功,致使局势猛然改变。
邓艾被封为太尉,得到了不少赏赐;钟会虽说也被封了卫将军之类的,但跟邓艾一比,奖赏和地位都差了一些,心里那是嫉妒得不行,觉得自己的风光被邓艾给抢了。
正巧邓艾给司马昭上书,献出平定吴国的好办法:借着消灭蜀国的势头,留下一部分兵力屯田、建造船只,准备攻打吴国,并且建议暂且留下刘禅来威慑东吴。邓艾一心为国家筹划,延续着司马懿稳扎稳打的战略想法,然而他没料到钟会心中满是愤恨,把这看作他又一次抢功劳、出风头。
钟会手中掌握着大量兵马,其野心也开始不断变大。姜维归降之后,一下就看透了他的想法,借机说道:“您从淮南三叛开始,谋划都极为精准,现今消灭敌人的大功已经告成,然而却功高盖主了。您要么像陶朱公、张良那样,在关键时刻果断隐退;要么就大胆地去拼一把,争取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钟会反复思量,觉得魏军已被自己掌控,姜维的蜀军能够成为助力,他想到自己功成之后回去可能会被司马昭算账,而且还亲眼看到了司马氏篡权夺位的行为,坚信“有强大兵力的人才能当天子”,最终决定造反。
然而钟会却没察觉到关键的问题。司马昭其实早有防范,在出征前,他的心腹邵悌曾提醒道:“打了败仗的将领没啥斗志,灭亡国家的臣子不好差遣,亡国的百姓难以管制。”可钟会被自己的野心遮住了双眼,没能领会这话的深层含义。
在他准备起事的时候,司马昭给他来信说:“怕邓艾不听话,我已经派钟会、贾充带着一万步骑兵进入斜谷,在骆城驻扎。我自己率领十万大军去长安,很快就到。”钟会听后惊慌不已,跟亲信说:“只抓邓艾的话,我自己一个人就够了,现在大军前来,肯定是发现不对劲了。现在只有赶紧行动,成功了就能得到天下,不成功还可以像刘备那样退守蜀地。从淮南开始,我从来没出过差错,现在功劳太大,让君主都害怕了,怎么可能有好下场呢?”
正月十五,钟会把邓艾给抓住了;正月十六,他把护军、郡守等各级将领以及蜀国原来的官员召集到蜀国的朝堂上,借着郭太后的遗命,打算起兵废掉司马昭。哪知道他手下的将士们都很想家乡,而且他们的家属都在洛阳,没一个人愿意跟着他造反,都在那消极抵抗着。
钟会没辙了,把大伙都给关了起来,还派士兵看守着。那些被囚禁的将领到处传闲话,说钟会想要把大家都活埋了,搞得军队里的人都人心不安。姜维提议把高级官吏都杀了,可钟会却拿不定主意。
到了正月十八的时候,成都内部起了乱子,底层的军士发动兵变,钟会和姜维都丢了性命,他们那极大的野心也就这样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壮志难酬的蜀汉余晖】
姜维在27岁时归降蜀汉后,就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复兴蜀汉的伟大事业,他承接诸葛亮的志向,屡次率领军队北伐,虽说没有全部取得胜利,但也让曹魏丝毫不敢小瞧蜀汉。
263 年,姜维察觉到钟会在关中整顿军队,马上给刘禅上表,请求派张翼去守阳安关口,让廖化去守阴平桥头,他的战略眼光那是相当精准。然而,刘禅却听了黄皓的坏话,没把姜维的请求当回事,结果姜维就只好待在沓中了。
钟会的大军多路并进,汉中情况危急,姜维赶忙率军回撤,却被邓艾的追兵死死缠住。好在他足智多谋,带领部队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的后方,假装要截断他的粮草通道,顺利冲过阴平桥头,和廖化会合。
当下阳安关被攻破,白水关、汉寿也接连被放弃守卫,大家退到剑阁,打算凭借这处天然险要之地来抵御魏军。
姜维死死守住剑阁,使得钟会的大军怎么攻都攻不下来,从而为蜀汉争取到了一丝生存的希望。
邓艾偷渡阴平,江油被破,诸葛瞻于绵竹阵亡,蜀汉的形势陡然变得极为严峻。
在绝境之下,姜维没有死心,他看出了钟会的野心,决定冒险一搏,鼓动钟会造反,打算先借钟会的力量把魏将除掉,然后找机会把钟会也干掉,这样就能集合力量恢复蜀国了。他给刘禅送信说:“希望陛下能忍受几天的屈辱,臣想要让国家从危险中变得安稳,让昏暗的日月重新明亮起来。”他的这份忠诚和坚毅,实在是令人感动和赞叹。
然而姜维的复国打算就如同在钢丝上行走,丝毫差错都不能有。钟会谋反未能成功,致使成都出现内乱,而姜维也在这场兵乱中英勇就义,其复国之梦就此破灭。
姜维这辈子,充满了悲怆壮烈,他为蜀汉竭尽全力,然而却没办法改变局势,只得干看着蜀汉走向灭亡。
公元 263 年,那场左右三国走势的风云际会中,邓艾、钟会、姜维纷纷做出自己的选择,然而最终都以悲剧收场。他们的事迹,是三国时代的尾声,也是历史长河里的一声沉重哀叹。
蜀汉覆灭,三国鼎立之态崩解,司马氏渐渐把控天下。可这新生的王朝没多久就深陷内乱困境,翻开了漫长且黑暗的新一页。不过,三国那段豪杰众多、气势恢宏的历史,会一直闪耀光芒,深深印刻在华夏儿女的内心之中,化作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