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信,诺兰不是神

怀薇影影 2024-09-11 12:02:43

迷信这东西,想要破除,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简单的破除,旁观者清,大家看穿了制造迷信的式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之后,自然就会让迷信烟消云散了。困难的破除无外乎那些曾经相信的人不愿意自己的“相信”被别人轻易否定,于是乎,在迷信被破除之后,已然深信不疑,这个时候,他迷的不仅仅是相信,而是自己“不服输”的劲。这种人最麻烦,但往往这种人最多。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奥本海默》就是一个破除迷信的过程,虽然很多观众并不愿意承认本片与迷信之间有某种关联,但是回头想想,这种不愿意相信是否就是一种深深的迷信。迷信什么呢?迷信诺兰出品,必属精品,它没有不好,只有你看不懂,至于大家看懂看不懂,要不要一种包容,很遗憾,最强调民主自由的人容不下不同的声音。

《奥本海默》讲述的是原子弹之父,美国人奥本海默在研制原子弹前后的故事,因为奥本海默是犹太裔美国人,所以在一开始,奥本海默的初衷是为了结束二战而研究了原子弹。然而慢慢的这个初衷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为欧洲战场上的二战结束了,亚洲战场上的疯狂的日本人还在做最后的反扑,于是,杜鲁门下令,广岛长崎遭到了轰炸。此时此刻,奥本海默并没有意识到研制原子弹这件事情有太多的不妥,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

当二战彻底结束后,历史迅速的迈步到冷战时期,美国一开始就祭出了麦卡锡主义,这个时候,原本是二战功臣的奥本海默受到了最严苛的政治审查。他的回忆开始遍布自己整个人生,研制原子弹这件事情的正义性变得无足轻重了,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失业此时此刻便开始了无休止的被怀疑,奥本海默这个时候真的沉默了。

这就是本片所讲述的故事,首先来说,这就是一部非常无聊的闷片,这一点你承认不承认,都对于本片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影响,正常的观众都喜欢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于闷片情有独钟的观众属于少部分,而这少部分的观众在习惯看闷片的同时会理解自己与正常的观众之间的区别,他们并不会要求正常的观众也喜欢看闷片,因为他们自己知道,闷片就是闷片,闷片确实是没有几个人喜欢看,这不强求,但并不意味着闷片就一定是好电影或者是烂片一样,大家喜好不同而已,但闷片就是让大部分人喜欢不起来。

这个客观事实一部分影迷是不接受的,如果这个闷片是一名不知名导演的作品,或许他们会接受,但恰恰相反,诺兰的作品,即使是闷片,也一定要按着大多数观众的头皮狠狠的看完,如果看不完,那不是这部影片有问题,而是观众们不懂得欣赏。这种论调是强人所难了,而且部分人在秉持这种论调的时候,已经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处于了一种双重标准的境地,而这种双重标准恰恰孕育了迷信这个群体。

诺兰为什么不能拍摄一部让大部分人不喜欢的电影,难道诺兰出品的就一定是精品吗?观众们不喜欢某一类电影,需要观众们反思吗?可见,错误的舆论一旦占据了主体地位,那么正确的舆论反倒成了一种罪,在经历了这几年魔幻时刻之后,不少人会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号称与国际接轨的最终结果是将原本一群有信仰的人,慢慢的同化为了乌合之众,这并不是进步,但却有人对于自己所迷信的深信不疑。

其次,本片也不是在讲述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这一点来说,诺兰对于这个人物的发掘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而不是一般观众们,甚至于迷信诺兰的人所追捧的那样,将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过程描写出来。追捧这部影片的人大多时候是奔着广岛长崎去的,然而本片当中对于这两个地方的描绘却很少,基本上是一句话带过,这让一部分人失望了,因为他们所迷信的诺兰并不会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

本片很闷,也没有对广岛长崎做很大篇幅的说明,那么本片讲述了什么呢?实际上,本片讲述的是麦卡锡主义时期的奥本海默的故事,这才是核心,至于说反战以及人物的品行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引发思考的,奥本海默反战与否在于他战后的地位,奥本海默一生的性格养成也在于麦卡锡主义时期,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地位。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奥本海默人生中的关键时刻,甚至比研究原子弹更加重要,而本片也恰恰将故事的核心确定为这一时期,这才是诺兰的本意,然而结果就是,本片就是个大闷片。

至于说麦卡锡主义时期的美国社会荒诞与否,大家可以查阅资料,什么言论自由,什么民主包容统统不存在,而这一点恰恰和一些人对于本片的迷信相似,这算不算是一种新时代的荒诞。

……

你好,再见

0 阅读:0

怀薇影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