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天才,还是问题少年?也许爱能改变一切

瑶湖看书卷 2024-12-31 09:48:25

还记得那首空灵动人的《海面上的清风》吗?它来自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更是音乐与影像的完美融合,从第一个音符响起,观众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音乐不只是背景,更是诠释主题、推动情节的关键,那么,音乐又是如何在这部经典电影中发挥神奇作用的?

一、音乐诠释下的生命意义主题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个虽然简单但却温馨感人的故事,1949年战后的法国,在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中,一群问题少年正在冷酷无情的“行动—反应”教育模式下度过他们的童年。

然而克莱蒙特·马修老师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切,他组织了一个合唱团,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融入其中。

在马修的努力之下,孩子们渐渐发生了转变,不再顽劣捣蛋、冥顽不化。

马修用音乐与爱心唤醒了孩子们渴望被关怀和认可的心灵,甚至改变了整个校园的阴霾气息。

但由于学校遭到一位不良少年的纵火报复,错失升迁机会的校长迁怒于马修老师,马修实现音乐理想的愿望也随着被解雇而粉碎,他终其一生都仍只是一名平凡的音乐教师。

但在孩子们的心里,马修是伟大的,他最喜爱的学生莫杭治,在其音乐启蒙下,走上了艺术道路,终于成为蜚声世界的指挥家,这是对马修生命价值的最大认可。

正如导演克里斯·巴哈蒂所说:“这部影片要讲的就是生命的意义。”

马修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黑色的背影,在青灰色的背景中,他拎着一个大手提箱,步履有些沉重地走向“池塘之底”那扇铁栅栏大门。

此时的背景音乐传来空灵的女声合唱,伴以平静而深沉的乐声,诠释了马修因事业上一筹莫展而低落与消沉的内心,这一音乐不时穿插于麦神父向其介绍学校情况的场景之中。

直到马修向教室走去,音乐停止,随后出现两次嘈杂的叫喊声与轻柔的乐声的对比。

马修走进教室之前,孩子们震耳的叫嚷声越来越近,预示着马修在这所学校的教育生涯的开端。

此时舒缓、轻柔的音乐声响起,诠释出马修内心的善良与柔软,当镜头再次切回教室时,又是一片震耳的叫嚷声,莫杭治正在黑板前画马修的漫画像。

马修看到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还在黑板上与莫杭治共同完成一幅更加夸张的侧面像,紧接着,马修让孩子们用笔在纸上写下自己未来的理想。

此时,教室再一次安静下来,每个人都低着头,认真地写了起来,舒缓而安静的音乐再一次响起,一直延续到夜晚。

旁白道出了马修复杂的心理感受:“第一天就令人精疲力竭,我不知道自己为何来这。院长让我害怕,这建筑物也是,就连这些孩子也让我害怕,感觉上他们随时会来取我性命。”

紧接着,马修开始翻看孩子们白天写下的理想,发现他们的梦想都很伟大,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做一名教师。

马修在怀疑和思考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的同时,也是其在困惑中寻找人生意义的开始,有一天,孩子们在寝室里无所顾忌地大声喊唱,突然激发了马修的灵感和热情。

曾经发誓再也不创作音乐的他,竟然拿起纸笔开始为孩子们写歌。

此时的音乐依然以恬淡舒缓的风格为主,但节奏上变得稍快,基调也更加明朗,犹如一股股涌动的泉水,象征着马修内心的激动与希望。

因为“凡事都有可能,永远不要说永远”,他开始对孩子们寄予希望,并找到了开启他们心灵的方式———那就是音乐。

同时,马修也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一条实现生命意义的现实之路,马修开始教孩子们唱歌,感受音乐的美好。

他所付出的爱与辛劳得到了丰硕的回报,终于喧嚣的叫嚷化作了美妙的歌声。

发现莫杭治的音乐天分后,马修倾尽全力地培养他,终于使这个叛逆、孤僻的孩子回归了正途……

他的努力不但驯服了顽劣的孩童,甚至改变了周遭的环境,一切因其存在而变得欣欣向荣,温暖明亮。

影片到这里,其主题便昭然若揭了,即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在于一个人的存在是否对他人和社会具有意义和价值,这种平凡之中彰显出的伟大才最值得尊敬。

二 、音乐诠释下的成长主题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除了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外,还向观众表达了另一个主题,那就是童年的成长主题,影片是以倒叙的形式开场的。

许多年后,马修最喜爱的学生莫杭治成为著名的指挥家,在一次演出之前,他接到了母亲离世的噩耗。

但莫杭治依然强忍内心伤痛,面带微笑地指挥演奏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艺术家的生涯》。

在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乐曲声中,莫杭治站在灯光明亮、色彩艳丽的舞台中央,尽情抒发着内心的情感与体验。

然而在50年前,他却还是一个叛逆而孤独的孩子,正在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辅育院接受“再教育”,甚至被学监形容为“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

恢弘的交响乐声从音乐会现场延伸到绿茵掩映下的公路上,一直将观众带到了他童年成长的一个小乡村。

当莫杭治打开马修的日记时,清冷而舒缓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50年前的“池塘之底”,影片画面变得色彩暗淡,晦暗无光,与影片开始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

孩子们本该色彩斑斓的幸福童年却在一道道的铁门、铁窗与禁闭室中度过。

马修的出现犹如冬日里的一道暖阳,音乐释放了孩子们被幽禁的心灵,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马修为孩子们写的第一首歌曲名叫《荣耀之巷》。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被遗忘。一道绚丽金光,在小巷尽头闪亮。”

在管弦乐队伴奏下,质朴、温柔、流畅的童声合唱缓缓展开,旋律主题中,童声与管乐交相呼应,轻巧灵动,表达出马修与孩子之间渐渐达到了心灵上的相通。

孩子们认真地在马修的指挥下唱歌与马修单独指导莫杭治的镜头反复切换,歌声继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在音乐中不断加深。

随后,第二首主题曲《海面上的清风》应声响起,将整个影片推向高潮,音乐在竖琴的伴奏声中缓缓响起,轻柔悠扬的主旋律由单簧管和圆号演绎。

莫杭治的领唱给合唱团增色许多,歌声也更加清澈、明亮与空灵,在冬去春来的四月天气中,歌声使孩子们找到了释放心灵的契机,使他们终于找到一种表达自我、言说自我和肯定自我的语言。

一曲《夏日的微熹》,把观众带到了草长莺飞的5月,在钢琴的伴奏下,奏出跃动、轻盈的分解和弦。

根音低沉,三音和五音构成的音程跳跃性极强,孩子们的歌声也以顿音为主,彰显了欢快、雀跃的主题。

画面在歌声中快速地切换着,在孩子们微笑着跟随马修挥动的节拍唱出愉快的歌曲中穿插着他们洗澡、做功课、嬉戏的场面,甚至校长也受到感染,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玩起了纸飞机。

受伤的麦神父从医院康复回到了学校,孩子们一拥而上,在愉快的歌声中老师与孩子们拍下了合影后,音乐在欢快的钢琴声中结束。

整个校园在音乐的感召下,竟变得气氛欢快而融洽,师生之间终于在音乐中获得了交流与沟通,不再是对立与对抗的双方。

接下来不料校园被不良少年孟丹纵火,校长失去升迁的机会而迁怒于马修,这位带给孩子们希望与阳光的老师不得不选择离开。

马修一个人失落地来,又一个人孤单地离开,走到拐角的马修突然看见几个纸飞机散落在地上,当他一个个拾起时,发现每一个飞机上都写满了孩子们的祝福。

马修辨认着那些他再熟悉不过的字体,与此同时,楼上的教室里传来了莫杭治的独唱,随后钢琴伴奏的童声四声部合唱响起,高亢又充满力量。

更多的纸飞机源源不断地从高高的窗口飞跃而出,马修抬起头,看见孩子们一双双小手在窗口不停地挥动着。

在音乐的陪衬下,这样的画面被赋予了极其强烈的情感,令人感怀、激动不已,马修对孩子们付出的爱与努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这些少年不但在音乐中学会了表达自我,还在音乐中获得了心灵的成长,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他们没有像马修所想的那样违背校规前来为他送行,却选择了一个更加理性,也更加美好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感谢与祝福。

这也必然基于他们对老师深深地理解,因为此时此刻再没有什么语言能够比音乐更贴切,带给人的力量更强大了。

综上所述,《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不但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完美地诠释了影片的主题,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灵魂格调。

0 阅读:7
瑶湖看书卷

瑶湖看书卷

不喜欢的可以进来骂两句,请不要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