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春节,小朋友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压岁钱究竟归谁?不少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收了压岁钱,转头就被父母要求全部上缴。这时候孩子们心里难免犯嘀咕:父母这样做,违法吗?能不能报警呢?其实在多数人看来,这类事情似乎并不在法律管辖的范畴。
回想我小时候,同样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时大部分压岁钱都得交给父母,虽说心里不太情愿,却也无可奈何。那时就明白,多数压岁钱都是一种对等支付。亲戚给了我压岁钱,父母也得给亲戚家的孩子,而且数额往往相差无几。要是我不上交,父母的钱包可就 “亏大了”。长大后才知道,很多时候压岁钱给多少,亲戚间其实提前商量好了。前几天和几个同学聚餐,吃饭前大家还聊起,今年都不打算给小朋友压岁钱了,毕竟这一来一往都是等价交换,实在没什么意思。
压岁钱与个人性格养成压岁钱到底归谁呢?无外乎三种观点:一是归小朋友自己,二是归家长,三是小朋友和家长共有。大家会怎么选呢?
其实,家主要是讲爱的地方,别动不动就讲道理,更别动不动就讲法律。我曾参加过一场婚礼,新郎的父亲送给新郎三句处理家庭矛盾的箴言:第一句是 “对不起,我错了”;第二句是 “请原谅我”;第三句是 “我爱你”。新郎的父亲希望孩子在面对家庭矛盾时,能够主动道歉,用心经营婚姻。
那场婚礼令我十分感动,我参加过不少热闹铺张的婚礼,可大多内容都记不清了,唯独这场婚礼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时候,要是家庭变成了一个只讲道理的地方,比如规定 “一三五我做饭,二四六你做饭,周天叫外卖”,结果这周我做了4次饭,你却只做了1次,觉得不公平,矛盾便由此产生,家庭 “硝烟” 也随之弥漫。要是再搬出《民法典》来处理家庭关系,那事情可就复杂了;要是动用刑法,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法律视角下的压岁钱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目的是避免最坏的结果发生。毕竟,法律无法强迫家人之间彼此相爱,它只能保障家人之间不出现家暴和虐待的情况。所以压岁钱到底归谁,或许真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至少主要不是法律问题。虽说在最低限度上,法律也会有所涉及。从法律角度讲,压岁钱属于赠与合同,也就是长辈送给晚辈的东西。按照法律规定,送出去的东西,可不能随便要回去。
比如说,张三在李四结婚时给了2000块份子钱,后来两人关系变差,张三想把钱要回来,这种做法就不太地道,法律也肯定不会支持。同样,如果张三给了李四孩子三年累计1万块钱压岁钱,之后张三和李四翻脸了,张三想把钱要回去,这也是不行的。要是张三偷偷跑到李四家,从李四孩子李五的小猪储钱罐里把这1万块钱压岁钱偷走,那就构成盗窃罪,是要坐牢的。
根据《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过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简单来说,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收压岁钱,因为这属于纯粹获得利益的行为。但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收压岁钱需要父母同意。父母作为监护人,应当按照《民法典》规定处理压岁钱。《民法典》第35条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所以,对于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收不收红包由父母决定,红包自然也由父母管理。而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自己决定收不收红包,不过红包怎么花,也得尊重孩子的意愿。
比如,9岁的小明过年收了2万块钱压岁钱,全部给开直播的小姐姐打赏,这种处分财产的行为显然与小明的心智能力不匹配,如果父母不同意,是可以追回来的。要是小明的爸爸觉得打赏少了,自己又追加2万,这该怎么处理呢?要是小明的妈妈不同意,又该怎么办呢?这其中涉及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甚至可能需要专门写篇文章来论证,因为这还牵扯到夫妻共同财产能否随意打赏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的压岁钱纠纷实际上,在司法实践中,因压岁钱引发的法律纠纷极为少见。毕竟,家是充满爱的地方,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动用法律。曾有一个真实案例,15岁的小王父母离婚后,一直跟随父亲和继母生活。小王有35000块钱压岁钱,由继母保管,存在继母的银行卡里,每次支取都会取得小王的同意,并让小王写下署名。后来小王的父亲去世,小王便跟着亲妈妈生活。由于上学需要用钱,小王要求继母把钱还给他,继母却拒绝归还,于是小王将继母告上了法庭。
如果大家是法官,觉得继母该不该还钱呢?选项有:第一,还;第二,不还;第三,把继母抓起来。要知道,这是个民法问题,不是刑法问题,第三个选项肯定可以排除。正确答案是继母应该还钱。
总之,家是讲爱的地方,爱源自内心。但凡需要用心的地方,法律往往难以触及。法律能强迫人道歉,却无法强迫人感恩,因为 “感恩” 二字,都有心字底,只有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感恩。若失去了内心的真情,所谓的感恩也就变了味。就像 “贤” 字,从甲骨文来看,它有杀伐之意,若以 “不感恩就杀了你” 这种方式来要求感恩,那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我认为,称职的父母不应强迫孩子感恩,而是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让孩子由衷地产生感激之情。
【文本来源@罗翔说刑法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