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最后的忠臣:荀彧身为名门之后,结局让人唏嘘

边白说文史 2021-09-26 13:45:2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

在滚滚的历史浪潮中,汉末三国无疑是其中最让人瞩目的一段时光,上接两汉,下开魏晋。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各方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金戈铁马,咫尺天涯,他们为了心中的志向,在中原大陆上演了一场群雄逐鹿的大戏。

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争斗不断,《三国演义》的后期,双方尔虞我诈,相互攻奸。在罗贯中笔下,刘备与其身边的将领谋士占据了绝大多数文字,世人通常将眼光放在他们身上。然而拂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一个清雅文士却缓缓走来,这是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

他是曹操集团的中坚力量,如果说曹操是浓烈的一团火,在战场上肆意拼杀、攻城略地,想要问鼎中原,那么荀文若就似一弯水,水可融万物,不拘泥于形状,他是天下社稷的真正匡扶者。

一、簪缨世家,才华初现大志已定

管仲尊周昔相桓,当年文若附曹瞒。匡朝宁国言虽正,始比高光孰发端。

东汉末年,朝廷大臣与宦官的矛盾终于达到顶峰,随着五侯上位,皇帝彻底被梁冀等人掌控。清流士大夫不愿让宦官专权的事态愈演愈烈,于是密谋杀害五侯。

天不遂人愿,虽然他们为了掩人耳目,特意将密谈地点选在太学之中,但消息仍然走漏。短短一年时间,洛阳掀起了两次党锢之祸,只要心中对宦官把握权柄一事不满,这些原本声名赫赫的大臣,轻则告老还乡,重则全族株连。

颍川荀氏在这两次灾祸中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荀氏族长荀昱惨遭杀害,其余荀氏族人四散奔逃。黑暗的帷幕笼罩在这个百年儒学大家之上,祸福相依,也许是上天也觉得颍川荀氏不应断绝,于是送来了一个少年,他是一汪水,洗去家族的阴霾,也将洗去笼罩在中原大陆上的阴霾,他就是荀彧。

荀彧的家族向来以儒学研究闻名于世,家中无数叔伯任职朝中,是名正言顺的簪缨世家。有了深厚的家学渊源,荀彧年少时便经常接受来自父辈的教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面对黑暗的现实,荀彧没有生出逃避的念头,而是想要天下归心、百姓安乐,少年心智虽未成熟,但宏图壮志已然立下。

荀彧少年到青年时期,党锢之祸愈演愈烈。为了保全家族,他的父亲不得不让荀彧迎娶宦官唐衡的女儿为妻,一代清流,委身与宦官同流合污,颍川荀氏名声受辱。然而世人的眼光是雪亮的,虽然颍川荀氏蒙羞,但荀彧日渐展现的才华与豪情却无人不赞,“他将来一定会成为皇帝的得力干将!”这是南阳名士何颙对他的评价。

二、漫漫求索,接触袁绍分道扬镳

凄风苦雨的汉末不能阻止名士的成长,荀彧年少有才,颍川荀氏虽有没落趋势,却仍然可以为他提供一个接触顶级权力的机会,这个机会便是何颙。他是当时天下有名的名士,在太学与友人唱和,共商国事,虽然年纪轻轻,却能让众多豪门家族人士为之钦佩。

他的交友之人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袁绍,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年少有志,与当时许攸、何颙等人皆有接触。凭借四世三公的强大背景,袁绍不仅与众多名士交往,还能帮助一批清流士人,让他们得以入朝为官。

荀彧便是借由家族势力,再加上袁绍的推荐,在26岁那一年得以出任守宫令一职。但是局势瞬息万变,在董卓以匡扶少帝之名率领大军进京时,荀彧预感不好,他对自己的好友私下说:“董卓如此残暴,只会一事无成,天下就是被这种人扰乱的!”为了保全自身,荀彧请命自降官位,任职亢父县令。

出京后,荀彧回到家乡颍川,面对自小相处的父老乡亲,他直言告诫:

颍川是四方势力都想要占领的地方,董卓掀起天下大乱,这里一定会发生惨烈的战争,应当快点离去!

荀彧是大家所公认的才子不假,然而背井离乡这件事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

正因如此,荀彧的重重忧虑不为人所理解,他焦虑地劝谏家乡长辈,然而众人只是奇怪于荀彧的“小题大做”。乱世的乌云已经笼罩在头顶,鱼米之乡的欢乐却让大家失去警惕之心,迟迟不愿踏上去往他乡的路程。

荀彧虽然才华盛世,但此时也无法做出更多事宜,只好独自带领家人前往冀州,接受冀州牧韩馥的邀请,成为其幕僚。不过十天半个月的路程,冀州的局势却发生了反转,当荀彧风尘仆仆来到冀州,迎接他的却是旧日好友袁绍,袁绍此时已经代替韩馥,接管冀州事宜,他同样向荀彧伸出橄榄枝。

袁绍原本和荀彧是同道中人,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荀彧心中维持汉朝正统的思想不变,袁绍却想要越俎代庖,成为一方霸主。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极度反对袁绍废献帝,立刘虞的主张,却无力劝说。心灰意冷之下,他离开袁绍,去往东郡太守曹操手下。

三、知己相遇,推贤进士基业稳定

曹操此时不过是袁绍的下属,荀彧原本为袁绍的座上宾,却依然弃袁投曹。这不是自暴自弃,更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认真思索后的选择。曹操是荀彧在太学时的同窗,由于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所以时人大多蔑视曹家,曹操更是受尽世人讥笑。但当时的荀彧却并未理会同窗的看法,他知晓曹操的才学不在其之下,主动带领曹操加入袁绍集团。

董卓之乱中,曹操凭借一腔热血投奔司徒王允,虽然最后未能杀死董卓,但其英勇姿态已然天下闻名。荀彧虽然身处袁绍帐下,却夜夜思虑,“袁绍一日比一日刚愎自用,恐怕成不了大业!”这时天下出名的曹操进入了荀彧眼帘,两人匡扶天下的共同理想,让荀彧最终下定投奔曹操的决心。

曹操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荀彧对于自己大业实现的重要意义,所以荀彧投奔他时,曹操不由惊喜道:“文若就是我的张良啊!一定会辅佐我成就大业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兖州牧,此时荀彧来到他身边不过一年时间,却已成为曹操的心腹,无论行军扎营,曹操身边必定有荀彧的身影。

同样是这一年,曹操接收了来自青州黄巾军的人马,他实力大增,于是立刻想要攻打徐州,荀彧向来行事稳重,于是劝说曹操应当“深固根本以制天下”,只有先将大本营兖州发展好,等民心、资源无一不缺后,才能逐渐向外图谋。听完荀彧的仔细分析,曹操果然暂缓攻徐州的步伐。

根据三国志的史书记载,曹操稳定兖州后,他的平定天下之业进程愈发加快。

两年后,公元194年,曹操选择率领大军东击陶谦,荀彧受命镇守大本营。没有主公的镇压,许多牛鬼蛇神都跳出来挑拨曹营人心,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原曹操部下陈宫,他早已与吕布合谋,想要里应外合夺下兖州。

在这种“留守兵少, 而督将大使多与邈、宫通谋”的情况下,荀彧临危不乱:“这些不过只是乌合之众,最重要的是应当先把城内人心稳固下来。”

于是他立即差人将书信送出兖州,一方面让守城大将夏侯淳做好迎战准备,一方面让原本东去的大军返回支援。荀彧一番操作之下,人心安定,最终鄄城、范、东阿,三地得以保存,曹操的大本营根基稳定。

兖州守备一战,众人真正见识到荀彧的智勇双全,虽然曹操帐下谋士不少,但自此皆以荀彧为尊。曹操更是叹息道,“要是没有文若,我现在恐怕连率领军队返回的地方都没有了!”荀彧向来虚怀若谷,知人善用,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势力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利用自己颍川荀氏之后的世家身份,为曹操大肆招揽人才。

荀彧举荐人才,最大的原则就是“取士不以一挨”,他不在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富贵还是贫寒,而选择以才取士。虽然其推荐的人中不乏名门大族之流,但是同样有许多寒门子弟,戏志才与郭嘉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元196年,戏志才不幸早逝,面对心爱谋士的离去,曹操大受打击。荀彧担心曹操谋士阵营人手的缺失,于是将自己的好友郭嘉推荐给曹操,曹操与郭嘉彻聊一夜,最后高兴地对荀彧说,“这一位必定会帮助我成就大业!”

荀彧可谓舍身为他人的最佳代表,无论所推荐之人才华有多高,是否会强压他一头,荀彧一概不管,只想着扩大曹操的阵营。曾经在许县驻扎时,荀彧住在侍中耿纪隔壁,杜畿找耿纪夜谈时,荀彧能够听见两人在隔壁所说的话,他听出杜畿出色的才华,于是第二天便急不可耐的到耿纪房中,劝说杜畿加入曹操阵营。

四、君臣离心,道不同不相为谋

公元196年,这是曹操的一个事业转折点,却同样是荀彧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汉献帝刘协在董卓死后,被其部将李傕和郭汜所控制,这年秋,终于被人护送回洛阳,为了摆脱傀儡皇帝的命运,他派人接触曹操,希望曹操可以给予助力。

曹操与荀彧初识之时,志趣相投,奉为知己,荀彧后来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也正是因为两人都有着“匡扶汉室”的共同愿望。所以在曹操的文武大臣中,荀彧是坚定的保皇党。但是人心易变,经过多年的沙场征战,曹操的野心不断膨胀,他不再满足位居“傀儡皇帝”之下。

虽然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昌,但史书的记载,却让我们得以窥见荀彧、曹操离心的苗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 收河南地,关中皆附。

荀彧所尊重的皇帝,不过只是曹操手中的政治资本,荀彧此时仍然是曹操的肱骨之臣,然而悲剧的命运已然张开爪牙。

荀彧的政治理想并不是死守正统,而是追求国家统一。这种朴素的政治理想,只有在与曹操的合作中才得以实现。正因如此,在曹操改变对皇帝态度时,荀彧大加反对,“主公你应该一直率领正义之军,扶持汉朝天子,为什么现在会生出二心!”

面对荀彧的质问,曹操不加解释,只是默默转身。

人心易变,曹操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让他的野心不断膨胀,也让原本亲如一体的君臣渐行渐远。公元212年,曹操再次提出想要加封九锡之礼的想法,荀彧给出相同的回答:“主公身为君子,实在不应该这样。”

结语

荀彧此时依然一心为曹操着想,可是曹操心中对荀彧却生出了厌弃之心。同样是这一年,荀彧陪同曹操讨伐孙权。但是在寿春,荀彧因为突发疾病停下了他的脚步,再也不能前行,曹操没有为他停下步伐,大军早已开拨,而荀彧被留在寿春,不久病逝。

一个时代的标杆人物就这样默默消亡,荀彧不过辅佐曹操二十余年,却付出甚多,他见证了曹操从无名小卒到天下霸主的整个过程,却因为志向不容于曹操英年早逝。“如冰之清,如玉之絜”,荀彧是汉朝最后一位真正的名士。

0 阅读:1
边白说文史

边白说文史

世间有情也有爱,说文化,看历史,观百态,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