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发现:攻守悄然逆转,中国几十年稳扎稳打,已开花结果了

南斋孤风中 2025-01-10 08:35:29

最近几年,2019年美国对台湾军售金额高达107亿美元;

2020年达到了55亿美元;

2021年更是达到了77亿美元。

美国军工企业,在台湾市场可是赚得盆满钵满。

像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军火巨头,光是F-16战机的销售就让它赚得盆满钵满。

2019年,台湾买了66架F-16V战机,总价值高达80亿美元。

要知道,一架F-16V的成本也就1500万美元左右,但卖价却高达1.2亿美元。这就相当于买个手机,成本1000块,卖价却要8000块,利润率高得吓人。

不光是战机,连导弹、雷达系统这些装备也都是暴利。

比如,2020年的“鱼叉”反舰导弹交易,价值23亿美元;

为什么美国军工企业,能在台湾市场如此“任性”?

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垄断。

全球能生产先进武器的国家本来就不多,而台湾能买的就更少了。

这就给了美国军工企业定价的话语权。

再加上美国军工行业和政界关系密切,游说团体遍布华盛顿,每年花在游说上的钱都以亿计。

中国想要遏制这种局面,确实不容易。

美国五大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诺斯罗普·格鲁曼、波音、通用动力),2022年的军工收入加起来超过2000亿美元。

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了。

这些企业不仅有钱。

还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在美国国内就业市场也举足轻重。

说白了,军售问题背后,既有商业利益,也有政治较量。

对美国军工企业来说,台湾市场就是一个印钞机;

对美国来说,军售则是影响台海局势的重要筹码。这种复杂的利益纠葛,让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

“攻守之势”变化

不过,中美“攻守之势”,其实在悄然发生逆转。

说到稀土,这可不是一般的资源。

它就像工业维生素,看着量不大,但缺了就不行。

在军工领域,尤其是在制造精密武器时,稀土简直就是“点金石”。

举个例子,一架F-35战机里就需要超过400公斤的稀土材料,用来制造机载雷达、航电系统等核心部件。

没有稀土,这些高科技武器系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史上,美国也曾是稀土大国。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山口铁矿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基地。

但是后来呢?

美国人嫌稀土开采污染大、成本高,就把这个“脏活累活”都扔给了中国。

这一扔,可就扔出大问题了。

中国已探明稀土储量约44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3.8%。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光是产量大,在稀土加工技术上也是独步天下。

比如说,生产永磁体用的镨钕合金,全球90%以上的产能都在中国。

再说个实在的例子。

2010年,中日发生钓鱼岛争端时,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日本电子工业影响很大。

当时日本不得不服软,赶紧和中国谈判。

这件事给美国敲响了警钟,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军工产业命脉,竟然被中国捏在手里。

近年来,美国也在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比如重启山口铁矿、投资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等。

但问题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谈何容易?

光是环保审批就得好几年,更别说培养专业人才、发展加工技术了。就算投入天价资金,短期内也难以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

所以说,这张“稀土牌”确实是个大杀器。

它不光能影响军工产业,还能撬动整个高科技制造业。

如果中国真的打出这张牌。

美国军工巨头们引以为豪的精密武器,可就要伤筋动骨了。

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敢在台海问题上无所顾忌吗?

当年,美国人为了省钱把稀土产业转移到中国,现在却发现这个决定可能会反噬自己。

而中国几十年默默耕耘,在稀土这个关键领域占据了战略制高点。

稀土这个战略性领域

1970年石油危机时。

中东国家用“石油武器”,迫使西方国家改变政策。

今天,中国手中的“稀土武器”,可能比当年的石油更具威力。

因为石油好歹还能从多个地方买。

但高品质稀土的供应链,几乎被中国垄断。

这种卡脖子战术之所以有效,还在于它击中了整个军工产业链的要害。

不光是F-16V,像“爱国者”导弹系统、“标准”舰空导弹等尖端武器,都离不开稀土材料。

一旦供应链出问题,美国引以为豪的军工体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反应。

对民进党当局来说,确实尴尬。

他们花了大价钱买武器,结果连几时能到手都说不准。

在岛内民众面前很难交代。

更要命的是,这暴露出他们过度依赖美国军售的战略漏洞。

台湾当局上世纪90年代,买F-16A/B时也经历过延期。

但这次的情况更严峻,因为中国掌握了稀土这张王牌。

在现代产业链高度依存的背景下,单纯依靠军购已经不能确保安全。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时代。

谁掌握关键原材料,谁就掌握话语权。

中国通过几十年的产业积累,终于在稀土这个战略性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几十年稳扎稳打,终开花结果

1996年台海危机,美国“尼米兹”号和“独立”号两艘航母战斗群在台湾海峡耀武扬威时,中国能做的确实有限。

当时发射的几枚东风导弹,说实话就是在做无奈表态。

那时的导弹制导技术,还很落后,连打中一艘航母的能力都没有。

这种实力差距,让中国在台海问题上不得不咽下这口气。

但现在,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首先是反舰能力。

东风-21D和东风-26被西方称为“航母杀手”,高超音速技术,据估计命中精度可达10米以内。

其次是经济实力。

1996年,中国GDP才7000多亿美元。

现在超过17万亿美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有能力支撑起一场持久的较量。

比如在半导体领域,中国正在投入巨资追赶,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40多条新的芯片生产线。

再看产业链优势。

除了前面提到的稀土,中国现在还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产能、50%以上的电动汽车电池产能。

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反制筹码。

特别是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些产业链优势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

现在的中国海军,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面舰艇编队,两艘航母已经服役,第三艘也在海试中。

空军的歼-20隐身战机,已经形成战斗力。

可以与美军F-22、F-35抗衡。

几十年稳扎稳打,终于在近年开花结果。

中国崛起,打破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长期以来的军事垄断。

现在的情况是:

美军如果想要介入台海问题,就必须考虑付出重大代价的风险。这种战略平衡的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了台海局势的走向。

别做那车下螳螂!

环台军演,实现了对台湾的“全域覆盖”,解放军的导弹越过了台湾上空,在东部海域形成了完整的包围圈。

这打破了过去“台湾海峡中线”,这个默认的分界线概念。

但更重要的是“常态化”这个关键词。

过去的军演都是一锤子买卖,这次却实现了经常性、持续性的军事存在。

美国赢得了所谓的“面子”,但中国获得了更实在的战略利益:

第一次跨越台湾海峡中线;

第一次在台湾东部海域建立了军事存在;

第一次打破了美军在台海地区的军事独霸地位。

分裂永远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大势。

从秦统一六国到明朝收复云南,从清朝统一台湾到近代收回香港澳门,每一次统一都印证了这个规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正如古人所说: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及早认清历史走向,做出正确选择,别做那车下螳螂!

0 阅读:23
南斋孤风中

南斋孤风中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