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重心东移,西太平洋火药桶再升温——
4月15日,美国空军数架B-1B“枪骑兵”轰炸机从得克萨斯州飞抵日本三泽基地,航程横跨太平洋超1.2万公里,创下本年度美军战略轰炸机在亚太单次部署的最远距离纪录。 俄罗斯卫星社援引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消息称,此举旨在“支援演习并加强印太稳定”,但结合美日3月末防长级会谈中“强化西南诸岛存在”的密谋,这一动作更像是西太平洋军事棋局的关键落子。
作为美国现役唯一可超音速突防的远程轰炸机,B-1B的1.2万公里航程与34吨武器载荷量使其成为“穿透式打击”的代名词。尽管该机型已从核任务转向常规作战,但其挂载的AGM-158隐身巡航导弹和LRASM反舰导弹仍能对3000公里外的地面目标与海上舰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此次部署三泽基地,意味着美军可将对东亚大陆的打击半径缩短至1小时内,远超关岛基地的响应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B-1B编队此前长期驻扎于关岛安德森基地,而此次首度高调进驻日本本土,折射出美军的战略重心已从“第二岛链威慑”转向“第一岛链前沿压制”。日本《读卖新闻》分析称,三泽基地距离东海争议区域仅900公里,美日意图将西南诸岛打造成“永不沉没的航母”,形成对周边国家的常态化高压态势。
3月末的美日防长会谈中,两国明确提出“提升联合防务能力”与“强化西南诸岛存在”,此次B-1B部署正是该协议的战术落实。日本看似被动接纳美军装备,实则暗藏多重算计:
借力升级进攻能力:日本2024年军费飙升至7.95万亿日元(约合520亿美元),其中12式反舰导弹改进型射程突破1000公里,与B-1B的远程打击形成“空海一体”火力网;
绑定美国安全承诺:通过接纳战略轰炸机,日本进一步巩固《美日安保条约》的实效性,为未来介入台海、钓鱼岛等议题提供“武力背书”;
对冲经济依赖风险:日本对华贸易占外贸总额21.7%,却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对华实施出口管制,军事上示强可转移国内对经济矛盾的关注。
然而,这种“引狼入室”策略代价高昂。三泽基地周边居民已多次抗议美军机噪音与事故风险,而一旦冲突爆发,日本列岛必将成为首要打击目标。东京大学国际政治学者佐藤健一指出:“日本正从‘和平宪法’的束缚者转变为‘集体自卫权’的滥用者,这种战略短视或将葬送战后八十年的发展成果。”
美国B-1B的部署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一体化威慑”战略的组成部分**。2023年至今,美军已在亚太地区完成以下动作:
菲律宾新增4处军事基地,其中巴拉望岛基地直面南海;
关岛部署“堤丰”中导系统,覆盖半径涵盖东亚主要城市;
美日韩启动“自由之刃”联合军演,模拟朝鲜半岛突发冲突。
面对这种“全领域围堵”,相关国家必然采取反制措施。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公路机动部署、山东舰编队西太平洋实战化训练,以及中俄“北部·联合-2024”海上联演,均表明地区力量正在重构安全平衡。更值得警惕的是,东南亚国家已出现“选边站队”苗头,越南、印尼加速采购潜艇与战斗机,地区军费开支年均增幅突破6.2%,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霸权逻辑的“致命悖论”:以安全之名制造更大不安全美国在印太的军事布局始终标榜“维护稳定”,但其行动本质是通过制造危机巩固同盟体系。2023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提交的《印太战略评估报告》直言:“区域冲突可控升级有利于提升盟友向心力。”这种“战争经济学”思维暴露出两个结构性矛盾:
战略透支:美国2024财年国防预算达8860亿美元,其中60%用于海外行动,但国内通胀高企、债务危机加剧,“穷兵黩武”模式难以为继;
信誉崩塌:从阿富汗撤军到俄乌冲突军援延迟,美国“安全担保者”形象严重受损,盟友对其承诺的信任度降至冷战以来最低点。
国际危机研究组织(ICG)警告:“美军在亚太的‘前沿存在’已从威慑工具异化为冲突诱因。”若美国继续推行“以战止战”策略,西太平洋或将重现“古巴导弹危机”式的战略误判风险。
结语:和平的砝码永远在理智一端B-1B轰炸机的轰鸣声再次提醒世界:大国博弈的代价最终由普通民众承担。日本三泽市的渔民担忧鱼群被军演驱散,冲绳民众抗议基地扩建侵占土地,而太平洋两岸的纳税人则为天价军备买单。当军事对抗成为常态,对话与合作的空间必然萎缩。
历史的经验表明,真正的稳定源于均衡而非压制,源于开放而非围堵。当美国将B-1B部署视为“战略王牌”时,或许更应重温基辛格的告诫:“霸权终将消散,唯有基于共同利益的多边机制才能持久。”